APP下载

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8-05-14蓝天水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建设

【摘要】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通过实施培养创新精神、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制度等三大举措,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院创新文化,并取得明显成效。本文通过对学院创新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为大学创新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大学创新文化;建设;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大学创新文化是一种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通过创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植学生创新精神、发挥学生创新潜能的大学精神和文化环境,组织开展富有创新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新型校园文化。如何建设创新文化,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生命学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主要做法

学院成立以来就确立了培养一流的生物学领域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有利理科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文化。

(一)营造创新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院树立“科学与人文互促共进”的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校园文化,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1)举办科学与人文讲座。学院每年坚持开展“生命论坛”“研究生论坛”等系列活动,2007至今共举办100多场,参与学生达10000多人次。论坛邀请校内外(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围绕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学术与创新之路,与低年级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较好地解决低年级学生对大学生活、对专业学习、对科学研究相对迷茫的现象,对其科学研究兴趣启蒙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2)开展科研兴趣体验活动。以科研兴趣小组活动为支撑,开展兴趣体验系列活动,实现专家启迪与亲身体验相互映衬,使兴趣和创新精神得到进一步培养。学院2007年至今成立10个“学生科研创新兴趣小组”,举办了“生物模型制作比赛”等系列特色兴趣体验活动,引导低年级学生认识、发现和体验专家学者、教授在课堂教学和“生命论坛”中的所讲所授,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科技活动意识,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

(3)创“科技·挑战·未来”创新文化品牌。学院主动探索新时期思政教育有效途径,打造“科技·挑战·未来”大学生创新文化品牌,开展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1)开放实验室。学院开放14个省部级和校级科研团队实验室、研究所和中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

(2)建设大学生科研研究训练实验室。学院专门建立大学生SRT(科研训练)实验室,并配备生物信息学专业机房,全部对学生开放,为有科研兴趣、导师又没有自己实验室的学生提供基本的科研条件,为学生的文献检索、技能训练、科研实践提供共享平台。

(3)建设大学生科研训练报告厅。学院专门建设大学生科研训练报告厅,配备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为学生科研成果汇报、学术交流等提供平台。

(4)鼓励申报项目,争取研究经费。动员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这些项目都是在学院专家、教授指导下,以学生团队为主体,从事科研项目研究,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训练,不仅争取到科研经费,而且鍛炼培养了学生。

(三)完善创新制度建设,保障科技创新活动持续

(1)规范制度。制定了《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暂行办法》,重点选派一批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加强指导,有计划地安排低年级学生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高年级学生提前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论文写作和竞赛活动。如理科基地班一年级前5%、二年级前30%、三年级前50%的学生通过与导师的双向选择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制定了《关于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实施意见》,成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2)政策导向。学院制定学生综合测评实施细则,把国家、省、校、院各级的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智育测评加分范畴;在提前进入实验室时,将优秀学生推荐给知名教授;在推荐免试研究生时,对参加科技活动表现突出的同学,同等条件下给优先推荐;鼓励同学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

(3)竞赛机制。学院在做好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与院、校、省和国家级的“挑战杯”赛事和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的有机结合,做到以训练参加赛事,以赛事促进研究,以训练带动立项,以立项促进研究,建立良好的竞赛机制。

二、主要成效

(一)在历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007-2017年,学院学生生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3项。

(二)在各级创新性实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中数量居全校前列

2007-2017年,学院学生生获得国家级创新性实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35项,省级91项,校级115项。

(三)年均有1/5的学生考取重点院校、国家科研院所及本校硕士研究生

2007-2017年,全院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561人,占所有本科毕业生20.53%。

(四)学院和个人在创新工作方面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荣誉

(1)集体荣誉。学院团委在学生科技创新行动中取得较大成绩,先后被评为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有4个班级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

(2)个人荣誉。有3位同学分别被评为全国三好生、省十佳共青团员和省十佳同学,4位同学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 2位同学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1名学生作为全省唯一代表赴京参加2007-2008学年度国家奖学金的颁奖大会,2名学生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五)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学生在《Plant Science》《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学术刊物发表108篇论文,其中SCI收录31篇;参与编写专业书籍4本。

三、经验启示

(一)领导高度重视

学院之所以能取得学生科技创新方面较好的成绩,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首先来自于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领导和学院历任领导的持续重视。特别在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从学校领导到学院新老领导,都直接指导众多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训练、挑战杯竞赛和创新性项目立项,各职能部门领导也从各方面给予很多的帮助和支持。

(二)教师创新引领

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学生。同样,没有教师的积极支持和指导,科技创新就没有保障,更难出高水平成果。正因为有这样一支整体创新素质较高的教学研究队伍,以教学科研等各方面丰富的载体,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地从低年级开始分批次地训练学生,使学院在学生科研创新培养上取得较好成绩。

(三)注重示范作用

(1)基地班的示范作用。学院是校“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单位,根据基地班生源素质好,班风学风好特点,学院以基地班为试点,为基地班学生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在取得良好效果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其他专业的学生。

(2)典型示范作用。学院注意用身边的典型例子感染学生。学院通过各种媒介宣传获奖先进事迹,举办学生创新成果展、科技艺术长廊,组织交流研究心得。加大对“挑战杯”等竞赛中涌现的教师典型和学生典型的宣传和奖励,在教师和学生中均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敏.关于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的思考[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院,2008(3).

[2]李强.关于推进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6).

[3]单耀军,张小升.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8(3).

作者简介:蓝天水(1969-),男,畲族,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