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丧葬习俗差异对比研究

2018-05-14郑翔宇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西方基督教传统文化

郑翔宇

【摘要】葬礼是对逝者祭奠的一种形式,从中西方葬礼的主色调、丧葬用品、葬礼中的哭泣等方面进行剖析,介绍中西方葬礼的不同,比较现今中西方的葬礼存在的显著差异,探讨影响中西方葬礼习俗的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哲学流派等方面的不同,丧葬礼仪的形式以及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从不同层次上折射出中西方生死观的不同。通过分析中西方葬礼习俗的形式,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传统殡葬礼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葬礼习俗;中西方;传统文化;基督教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历来有重生悲死的传统,人们对死亡讳莫如深,远而避之,不敢谈论死亡。为了避免死亡带来的恐惧感,表示对死亡的膜拜,“死亡”这一词汇被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代替。现代汉语书面语用“去世”“过世”“仙世”“辞世”“安息”代替“死亡”,口语中用“去了”“走了”“不在了”“老了”代替“死亡”委婉说法。

对于“死亡”的禁忌,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有着畏惧甚至崇拜的心理,带有一种敬畏之情。从医学角度,死亡是心肺功能的丧失,心脏、呼吸系统或者脑功能停止运作。人的生命是一个由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组成的连续过程,作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死亡在人类发展史上呈现着生命的二重性。

根据地理位置,西方国家即英法德等处于西半球的国家以及北美洲美国、加拿大;根据文化背景,西方国家是指多信奉基督教,①包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国家。西方葬礼形式属宗教式,基督教的葬礼庄重严肃,分为入殓、告别、礼拜、安葬四阶段,葬礼主要是为死者祈祷。中国葬礼的流程分为追悼、出殡、火化、安葬、答谢宾客及追思。

儒家、道家和佛教对国人的生死观均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以“仁”为基础,孔子提倡的注重个人内在道德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忠”“孝”思想正是儒家学说“仁”思想美德的基础。孔子注重祭祀,认为祭祀是维持伦理的一种教化方法。对去世先人的尊敬,供奉祭祀,可以理解为对每个人有教化和抚慰人心的功能,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起到重要的道德规范作用。

在西方国家的古典文化中对生死观的解读是出于信仰上帝死后进入天堂,认为人死后的灵魂依然存在。由于中西文化、宗教信仰和哲学流派等方面的不同,对丧葬礼仪的形式以及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从不同层次上折射出中西方对生死观的不同。虽然中西方的殡葬习俗存在差异,但是对亲人或者朋友离世的悲痛和缅怀心情是相似的。本文以中西方葬礼习俗的差异为切入点,对影响中西方葬礼习俗的根本原因进行阐述。

一、中西方丧葬礼仪的差异性

(一)丧葬主色调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在丧葬礼仪的颜色存在一定的差别。中国葬礼是以白色、黄色、黑色为主基调。中国传统是轻黑忌白,尤以喜红厌白为明显特色。白色象征凶兆、悲痛,中国人对白色的摒弃和厌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相关,古代哲学认为,白色代表秋季,而秋季意味万物凋零、衰败,使人联想死亡。同时,白色对应佛教的西方极乐,象征死亡、肃杀,白色也就成为中国人的忌讳之色。中国葬礼上亲人死后,为之设白色灵堂,家属戴孝要穿白色孝服,出殡时要打白幡。中华民族极重视丧葬之礼,根据宗法观念、等级观念、传统儒家文化的“孝”思想,中国的葬礼注重逝者的身份地位、亲属血缘关系,这与西方的葬礼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长辈去世,子女为表达孝道“披麻戴孝”。这种习俗早在先秦就已形成,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礼记》中就有“披麻戴孝”的记载,《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之后民间还逐渐形成了五服制度,孝服的颜色也变化为白、黑、蓝和绿等多种。中国现代葬礼上穿白色的孝服,戴扎有“孝”字黑底白字的袖章。直系亲属去世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守孝三年。在中国的葬礼上,父母去世后子女戴孝一年。现代戴孝一般戴一个黑箍以示有孝在身,一般戴到三七或五七,也可以戴到百日和周年。

黑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死亡、凶兆、灾难,提起黑色会使人想到黑暗、死亡和恐惧。[1]西方葬礼上穿黑色服装,寓意尽早升入天堂。西方人的葬礼色调是黑色,代表肃穆,西方人对葬礼的重视,对逝者的尊重。在西方文化中白色是高雅纯洁、神圣的象征,主要应用在西式婚礼的礼服上,意味着天真、纯洁的爱情。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当前中国的丧葬着装也开始逐渐向黑色调转换,特别是逝者的直系亲属,会在衣袖上佩戴黑色的丝布,并在上面绣上一个白色的“孝”字,表示对逝者的哀思和悼念。

(二)丧葬用品差异

中国传统的丧葬用品有寿衣、寿鞋、寿帽等,寿衣的颜色基本为紫、蓝色,没有扣,都用带系,表示后继有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认为离世的人将要长眠于地下,所以无论任何季节,逝者都需要穿上棉衣,而且会在棉衣上印上“万”字,寓意为子孙后代人丁兴旺,财源兴旺。[2]现在的寿衣款式有中式和西式之分,如中山装、西装、唐装,同时,纸制品也是中国丧葬礼仪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这是因为道家思想中认为世界是分阴阳两极的,人活着的世界为阳极,而人死去后要去的地方则为阴极,而要将阳极的物品送达到阴极需要以纸制品为媒介,将阳极的纸制品焚烧后将会在阴极转化为实物。道家的生死观建立在其思想体系的最高原则“道法自然”基础上,老子体悟到“人和自然万物的生死变化都是由来自于自然之“道”中的阴阳二气所决定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的生命和天地万物的生命同理,生死的变化都是由自然之道所决定的。

西方与中国的葬礼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葬礼受基督教的影响,葬礼上的悼念仪式在肃穆氛围中进行,丧葬传统是把逝者埋在教堂和公墓,主要的丧葬物品为蜡烛、十字架以及圣水等具有浓厚宗教特色的物品。西方人认为水是非常重要和神圣的物质,基督教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就带着罪恶,在圣经中将这种罪恶视为“原罪”。要想除去这种罪恶,就必须接受圣水的洗涤。西方人认为圣水可以洗涤人类的灵魂,所以在葬礼中圣水是必备的物质。而蜡烛在西方文化中有两种含义:其一,蜡烛代表火;其二代表光明。[3]其中,火的含义与水的含义接近,都是为了使逝者的灵魂得到净化,进而逃脱地狱;而光明的含义则是象征着上帝的指引,代表着安宁,期望逝者安息,能够与上帝同在。因此,西方葬禮上点燃蜡烛是为了帮助逝者点亮光明的世界,获得上帝的接引。十字架是基督教最显著的标志,同时提到十字架也会让人想到耶稣。耶稣为了拯救人类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被钉在十字架上,所以西方人对十字架的敬畏就如同对耶稣的敬畏,在西方人的意识中,十字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视为灵魂的救赎。

(三)中西方葬礼中的哭泣

在中国的葬礼上,大声哭泣是非常常见的一个现象,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和流程,哭丧表达对逝者的哀痛、不舍和怀念,也是子女孝顺的表现。而且葬礼上哭泣的形式化较明显,在中国人的意识中认为,哭声能够将生者与逝者在意识上进行连接,使其感受到亲人和朋友对自己的不舍,甚至唤醒逝者的意识,或者使其感受到亲人们的怀念,能够顺着亲人的哭声找到亲人,并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保佑亲人。

在西方的葬礼上,哭泣是不被允许的。[4]西方国家对丧葬也很重视,在基督教信仰的影响下,西方人没有哭丧的习俗,基督教的葬礼是为死者祈祷,祝其早日升入天堂,因此在西方葬礼上是听不到哭声的。基督徒离世,认为是被真神召回乐园安息。即使亲友对逝者不舍和哀痛都不能大声哭泣,仅会默默地流泪。这也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文化认为,人在死亡的时刻是灵魂与上帝最接近的时刻,如果在葬礼上人们大声哭泣,极容易影响上帝对逝者的救赎。西方葬礼崇尚的庄严肃穆主要的目的,哭丧无论是初终还是在教堂是为了能够帮助逝者的灵魂与上帝更接近,并在上帝的救赎下通往天堂,因此,西方的葬礼一般都比较安静、庄严。在西方人的意识中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人们获得永生,是通往天堂旅程的开始。西方人的丧葬仪式是基督教的原罪和复活的概念展开。因此,在西方葬礼上,亲人和朋友们都会为逝者默默地祷告,希望逝者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并成功通往天堂之路。

二、中西方葬礼习俗的文化分析

由于中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地理、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诸多因素的不同,所以在生死观的认识和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儒、道、释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在中华文明历史上碰撞、交流,并形成以儒家思想“仁”“礼”为内核的儒家文化体系。儒家思想不仅关注人,孔子也谈死亡的意义,孔子极重视孝道,重视礼仪,提出“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儒家思想,至今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人生思维、人生观教育的定式。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经过来自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而形成。西欧诸国经过在中世纪的发展和拜占庭文化的滋养,特别是基督教文化的发展形成以欧洲、北美的西方文化,同时受地理、气候、社会、经济、价值观等因素促使西方人形成个体激进性和开放吸收性的基本特征。因此,西方国家的葬礼以“简丧薄葬”的宗教形式,宗教与信仰让西方人坦然面对死亡,认为死后是快乐进入天堂。

在西方思想中,上帝创造了人,人就是一个独立体,其对生命具有绝对的掌控权,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生活更加自由。西方对死亡比较淡然,能够坦然面对和接受。在面对死亡中,中国文化对死亡比较忌惮,很多场合不适合谈论死亡,或者说中国思想会本能的回避死亡。所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了生死观念的差异性。

同时,西方的死亡教育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广泛存在的,人们在谈论生死时也不会像国人对死亡有所忌讳。生死教育最早源于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的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增强了西方人的死亡意识,从而激发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使人们能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尽量避免轻生和自杀现象,并减少因死亡而引发的各种问题。西方的生死教育以生和死为取向, 更多地指向死亡,主要目的在于让人认识死亡的意义、本质以及学习如何充实地生活与有尊严地死亡。

(一)受中国思维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受不同时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是忌讳的。比如《周易》中认为人是天地所造,所以生命是属于天地的,这也是最原始的生命观。随着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发展,人生命的归属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生命仍然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君王、父母。现代社会主张平等、自由。

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仍然认为生命来源于父母,也属于父母,所以父母要为子女操劳一生,子女在父母老去后也要反哺报答。中国人思想意识中的“死”是生命的终止,认为一旦死亡之后所有的意识都停止。中国传统的死亡观是乐生恶死的传统。中国人的生死观受儒家“仁”思想和对人的关注影响比较大。对“死亡”一词的避讳,比如《孔子?先进》,子路问使鬼神,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告诫人们生活要将注意力放在当下的生活中,而不是去考虑死亡后的事情。《弟子规·入则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从佛教角度来看,人死后意识会进入到下一个轮回中,但是前世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结束。而且佛教认为,一些不行善事的人会进入到地狱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而且孤独无依,所以中国人对死亡非常畏惧和忌惮,进而回避死亡。同时,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所倡导的孝悌思想为传统中国的亲子关系奠定了最基本的行为模式。《礼记》有关治丧与丧礼的篇章,其中《檀弓》上下、《问丧》《三年问》《丧服四制》等充分诠释“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孝道思想和儒家文化。“除却死人无大事”足见中国传统文化里对葬礼的重视,《中庸》认为此乃“孝之至也”,可见葬礼的本质是以礼办丧葬的事情,是为人子的哀伤、孝思。

(二)西方文化受宗教和哲学的影响

西方人信基督教,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接近80%的美国人属于基督教的各种教派。基督徒仍然是美国最大的宗教团体,至2014年人口比例为70%。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更深,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将生命赋予人,那么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属于自己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和权利爱护生命,创造幸福,顺应个体的需要,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剥夺。在面对生命的过程中,西方人眼中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即使是为了大义而牺牲生命的英雄人物,也不被人们认为是更高的道义价值,只是在面对灾难时的选择而已,这也表现出西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追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

基督教倡导永生,认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得到永生,所以即使人的肉体死亡后,人的灵魂会得到上帝的救赎,进入天堂并且與上帝同在,得到永生,所以西方人不回避死亡。但是这与尊重生命价值并不冲突。为了能够在死亡后得到上帝的救赎,在生的时候就要活好每一天,而既然死亡不能避免,那么对于死也是坦然面对。西方人能够直面死亡,与其相信灵魂的存在也有很大的关系,西方国家认为,人本身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灵魂是纯洁的,即使肉体消亡,灵魂也会永生。基督教文化认为人出生就带有原罪,而上帝造人并不是要使人死亡,只有犯了罪人才会死亡,但是只要人能够一直追随上帝,即使身体消亡,灵魂也会与上帝同在。在西方人的意识中,死亡虽然是人生的终点,但同时也是人重生的起点。所以西方人能更好地理解死亡和接受死亡。

中国人受思维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崇尚生而畏惧死,因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将死视为生命的终结,而西方文化受基督教和哲学的影响比较大,认为人死亡后灵魂会得到上帝的救赎,所以对死并不畏惧,而是坦然接受。这也是中西方生死观差异的根本。在我国基督徒的规模仅次于佛教位列第二,基督教已经成为汉族地区最有影响的宗教,2010年,皮尤调查中心公布的数据是5800万新教徒和900万天主教徒。截至到2014年,中国基督教信徒人数为2300~4000万,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7%~2.9%。

中西方丧葬礼仪中的差异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加强对中西方殡葬习俗差异的研究,探讨其中的区别与联系,了解西方的长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把握中西方文化精髓,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仍需要从多视角、多方位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中国应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向文化多元的当今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注释:

①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公元1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稣基督的诞生、传道、死亡与复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

参考文献:

[1]何艳华,谭小华.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与“内在超越”[J].前沿,2013(14).

[2]刘雨茜.葬礼中的中西方文化对比分析[J].小作家选刊,2015(20).

[3]彭燕.从传统殡葬文化解析中西生死观[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4]马小伟.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生死观差异-以中西方丧葬礼仪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中西方基督教传统文化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