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世绘版画与明清木版年画盛行原因与发展脉络的对比

2018-05-14曹显娜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9期
关键词:对比

【摘要】发端于17世纪日本的浮世绘直接脱胎于我国明清木刻画。年画——中国明清木刻画比较重要的一种形式,在制作流程、印制中心、技法形式、内容题材、样式特征、审美趣味、性质、审美意识乃至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脉络各方面都与日本浮世绘版画有更多相似和可比较之处。

【关键词】 明清木版年画;浮世绘版画;对比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一、浮世绘版画与明清木版年画各自盛行原因对比

(一)浮世绘版画盛行的原因

1603年,日本列岛经济飞跃发展,平民阶层逐年富裕,商人阶层代替公家贵族、高级武士掌握了经济主动权。这就是促使平民艺术——浮世绘诞生的最根本原因,即经济原因。

但最不容忽视的原因是盛行于日本每个时段的文化思想,它为浮世绘的诞生做了三次准备。一是江户时代是日本本土文明与外来大陆文明融合的巅峰期,这样的时代背景自然能催生出最能代表日本民族审美的美术样式,以大和绘艺术为根基又吸纳了外来艺术的浮世绘在此时诞生水到渠成。二是因为“应仁之乱”(15世纪中期)导致新兴都市市民普遍滋生出浮世绘中无一不体现的普世价值——“生命无常”“及时行乐”,即积极享乐的浮世观。三是明历大火(1657年)瓦解了江户城的传统贵族式审美的“日本美”样式。在此后的重建中,掌握经济大动脉的平民阶层的审美趣味更倾向于对社会百态,日常生活的描绘美化,美学规范回归到人的生活常态,新兴风俗画受到追捧,浮世绘脱胎其中。

外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17 世纪初,由长崎输入日本的带有演义故事插图的明朝刻本激发了日本木版插图的发达。由于日本民间刻本的成熟比明代版画晚了一个世纪,明朝刻本无疑成为日本浮世绘画师们学习描摹的最好范本。

(二)明清木版年画盛行的原因

明王朝,我国资本主义萌芽,说明此时我国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市民阶层成为社会阶层构造中的中流砥柱。随之,彰显市民文化的木版年画也迎来了它的黄金盛行期。由此比较,日本为浮世绘艺术的盛行所做的经济基础准备要比我国之于明清木版年画晚一个世纪,所以前文得出了浮世绘的盛行比明代版画的盛行晚了一个世纪的结论。

文化因素方面分两点来看:第一点,战国时期驱鬼迎福的门神画是年画的上古源头,这其中蕴含的自然崇拜就是明清年画盛行最原始的文化思想因素;第二点,明清时期,人们过年早已有一套约定俗成的体系,年俗活动十分庞杂完善。在如此的文化背景下,明清年画盛行再理所当然不过。

技术突破也是另一重要原因。许多大画家纷纷为雕版作画,比如唐寅、仇英,同时大批符合平民审美趣味的市井画工、民间职业画家涌现。庞大的年画市场需求量导致了同行业间的竞争,促进了雕版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必须提高质量。雕版技术的提高成为木版年画水平上升的主要动力。

二、浮世绘版画与明清木版年画各自发展脉络对比

(一)浮世绘版画的发展脉络

手绘与水印木刻版画是广义浮世绘的两种形式,而狭义的浮世绘专指浮世绘版画,因浮世绘主要成就体现在后者上。这里从两条脉络进行梳理,一是广义的浮世绘于整个日本美术发展史,二是狭义的浮世绘(浮世绘版画)于日本版画发展史。

广义浮世绘发展脉络我将它分成了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绳纹时代以前的原始美术时期(公元7世纪以前),是大和民族最初的美术形态,不受任何外来美术的影响;第二阶段是平安前期的唐绘时期(公元9世纪前期以前),日本全面学习大唐绘画;第三阶段是平安后期的大和绘时期(公元11-12世纪),在唐绘的基础上融合自身民族审美发展出了别具特色的大和绘;第四阶段为室町时代的汉画时期(公元14-16世纪末),中国的禅宗思想引入日本,水墨汉画这时期在日本大行其道;第五时期是安土桃山时代的障屏画、早期风俗画时期(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本土美术与外来美术融合逐渐成熟。以上五个阶段的美术皆符合贵族审美的贵族艺术,文化中心在京都。第六个阶段为江户时代琳派实用美术、新兴风俗画浮世绘时期(公元17世纪初-19世纪中)。浮世绘在这个本土美术与外来美术融合达到高峰期的阶段应运而出,与前五个阶段的美术有着本质的区别。新兴风俗画浮世绘的出现是平民艺术诞生的标志,江户城成为了新的文化中心。

狭义的浮世绘(浮世绘版画)之于日本版画发展史的发展脉络我将它分成五个阶段。室町末期(公元16世纪末以前)之前的佛教版画是第一个阶段;后四个阶段是浮世绘版画自身发展的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公元17世纪中-17世纪末)称作世俗演义插图早期,这一时期在内容上突破了佛教题材的束缚,开始描绘世俗生活;第二个时期称作独幅版画成熟中期(公元17世纪末-18世纪中),菱川師宣创造出“一枚摺”,即单幅版画,至此,浮世绘版画有了册装图书以外其他形式;第三个时期称作彩色套印版画全盛期(公元18世纪中-18世纪末),之前的制作技法主要是单一墨色拓印,手工辅助上色,多色套版方法,直到1765年才被铃木春信研发成功,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浮世绘被称为“锦绘”。全盛期最重要的题材是美人画,所以,如今传世的大多浮世绘名作都是这个时段的“锦绘”美人。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是浮世绘版画自身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因主要题材变更为风景花鸟画,故被称作风景花鸟衰退期。

(二)明清木版年画的发展脉络

明清年画也有手绘和版画两种,但靠版画完成的占极大的比列。所以下文梳理的是明清木版年画之于中国年画发展史的发展脉络。

年画起源于战国至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的门神画,用于年节时迎福驱鬼。最早的门神——神荼、郁磊的形象似人似兽,有原始图腾的审美趣味。魏晋隋唐(公元3-10世纪)出现了又一捉鬼大将——钟馗。钟馗的形象逐渐向人世间武将的模样转变。年画发展成为独立画种是在五代北宋(公元10-12世纪)之际,文臣形象的出现丰富了门神人题材。最重要的是出现了有祥瑞寓意的人物画,如《九阳报喜图》中梅花开放,有报春之意。

年画随木刻版画一起于明清(公元14-20世纪)进入兴盛定型期。明清木版年画自身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明万历(16世纪中叶)至明末(17世纪中叶),基本定型了神像画、人物画、山水花鸟画几大题材。明清木版年画的顶峰期是明末(17世纪中叶)至清康熙、乾隆年间(18世纪末),年画印制中心在全国各地多處涌现,南北两大代表是苏州桃花坞和天津杨柳青。体现史籍故事、戏曲演义情节的人物画成为主流题材。木版年画没落于清中后期(19世纪初以后),更没有如浮世绘一般及时地参与到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艺术运动中去。

(三)浮世绘版画与明清木版年画的发展脉络对比

对比可知,16世纪中叶是明清木版年画开始繁荣的时间,而浮世绘版画是17世纪中叶才出现。佐证上文之结论,浮世绘的繁荣比明代版画的成熟晚了一个世纪。17世纪中到19世纪中是重叠繁荣的阶段。明万历(16世纪中)至清代康熙、乾隆时期(18世纪末)是众所周知的明清木刻巅峰期,这其中的一阶段即明末(17世纪中)开始之后是明清木版年画的黄金阶段。18世纪中至18世纪末是浮世绘的全盛期,比之前者又晚了一个世纪。唯一一致的是19世纪初都是浮世绘版画与明清木版年画进入衰退期的开始。

三、结语

本文先理清浮世绘版画与明清木刻年画在各自最辉煌的时代(这个时代基本平行)的盛行原因与演变脉络。后续还将从制作流程、印制中心、技法形式、内容题材、样式特征、审美趣味、性质、审美意识这些方面进行精细的对比研究。先理清原因与脉络可为后续研究做铺垫,为其提供当时各自国情与时间线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潘力.浮世绘的故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

[2]戴季陶.日本论[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172.

[3]黄巍,徐程成.日本浮世绘与中国明清版画审美特征之比较[J].考试周刊,2008(34):193-194.

[4]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0.

[5]沙舟.浮世绘今日现状对年画发展的启示[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125-126.

作者简介:曹显娜(1991-),女,汉族,四川达州人,助教,硕士,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版画。

猜你喜欢

对比
“鱼”不如“渔” “渔”不如“欲”
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
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下)
俄汉语名词的对比分析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