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2016-11-05张晓鹏申霖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马洛克里斯托弗田园诗

张晓鹏++申霖

摘 要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都写了著名的田园诗,本文从文学类型、文学风格、主题、情境和意象方面对两位诗人的诗进行比较。由于受各自的文化、社会背景和时代风尚的影响,马洛的诗体现着热烈、奔放、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陶渊明的诗体现着朴实、亲切和现实主义。

【关键词】克里斯托弗·马洛;陶渊明;田园诗;对比

克里斯托弗·马洛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他被认为是英国戏剧诗之父和创始人,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他的诗也为读者和文艺批评家所称道,唯美主义者斯温伯说马洛:“仅此他一人……第一位伟大英国诗人!同时他还是一位田园诗人,他的《热情牧人致情人》是其著名的田园诗。斯温伯哥说:“没有哪一首能与其媲美”。

陶渊明是中国晋末著名的诗人,他的田园诗倍受推崇。如:《归田园居》,《饮酒》等。“只有陶渊明才真正将田园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并从中发掘出不同于壮丽山川的美感”。比较克里斯托弗·马洛和陶渊明的田园诗,寻找他们的异同点,能更好地理解他们诗歌的艺术特色。虽然他们不属于同一时代和同一文化,在数量上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田园诗少于陶渊明,但是采取“共时的方式,跨越时空的局限对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某些类型进行比较……不在意双方有关的文类是否产生于同一时间……”,去探求深层的异同。

在比较文学的具体方法体系中,文类学,主题学和比较诗学占着显著的地位。本文主要从文类学和主题学的范畴对两位诗人进行比较。文类学主要涉及文学类型,文学体裁和文学风格三方面。“文学类型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内在的美学传统的种类特性,分类编组以及发展变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可被视为惯例性的规则。”文学体裁是指具体的文学形式。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的个人风格, 也包括他所属的时代风尚和民族特色。主题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主题,情境和意象。因为所比较的是两位诗人的田园诗,文学体裁上是相同的,所以从文学类型,文学风格,主题,情境和意象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 文学类型和文学风格上的比较

克里斯托弗·马洛和陶渊明在各自的田园诗中遵循着各自时代、民族和文化中的惯例性规则。像其他的英国文艺复兴时代的诗人,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田园诗除了描绘美好的田园美景外,更表现了对爱情的赞美和牧人对所少女的渴求。如他的《痴情的牧羊人致情人》(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远离尘世的、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并以此为背景抒发了牧羊人对情人的热烈爱情。

而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表现的是农村田园的景色和对农耕生活的赞美和渴求。如他的《归田园居》第一首自述了诗人离开官场,回归从小热爱的自然,开荒种地,远离尘嚣,体会农耕生活的乐趣。这也反映了在陶渊明生活的中国晋末,文人受道家和儒家的双重影响,归隐田园,修身养性的时潮。

在文学风格上,二人也各有不同。文学风格包括个人风格,也包括他所属的时代风尚和民族特色。个人风格上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田园诗表现得更热烈和奔放,在清新中彰显华丽。而陶渊明的诗更内敛,朴实。这也恰恰体现了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和民族的特色。克里斯托弗·马洛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对假定存在的美好生活抱以热切的向望。而陶渊明生活的晋末隐风大盛,隐者归隐田园,寻找田园的安静和朴实,田园诗中绝少有爱情的表现。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陶渊明的诗“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

2 主题上的比较

尤金·H·福尔克说:“主题是指从诸如表现人物心态、感情、姿态的行为和言辞或寓意深刻的背景等作品成分的特别结构中表现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克里斯托弗·马洛和陶渊明在诗中所表现的主题是不同的。

在主题上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痴情的牧羊人致情人》描绘了一幅远离尘世的理想的自然田园生活图景,并以此为背景抒发了牧羊人对情人的热烈爱情。 在诗歌中,诗人自比为牧羊少年,承诺给他的情人种种美好礼物:玫瑰铺的床、花冠、用草和藤编的腰带等。这些礼物都是诗人的想象作就的,诗人努力出脱尘俗,寻找纯真的爱情,使他笔下的生活和爱情不带一丝的人间烟火。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

而陶渊明的田园诗表现的是回归田园、回归自然的的主题,更多的表现的是现实主义色彩。生活在狂暴纵横的乱世,他的“大济于苍生”的理想抱负根本不可能实现,这时在他心中就会油然生出对乡居生活的怀念,发出“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的感叹。再加上家道衰微,“耕植不足以自给”,又“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不肯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于是便以“田园荒芜胡不归”为辞。陶渊明的田园诗正是以这样的生活经历为背景的。在《归园田居·其三》中,诗人刻画了—个披星戴月,辛勤劳作的老农形象。读他的诗,我们会嗅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强烈的乡土气息。正是他对农业生活的亲身经历赋予了他田园诗的浓浓的现实主义主题色彩。

3 情境上的比较

情境(situation)是主题学中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对象。韦斯坦因把情境看作是“人的观点、感情、或行为方式的集合, 它们产生或产生与几个个人参与的行动”。实际上,“情境”是作品中人物产生和活动的场所以及人物的活动。克里斯托弗·马洛和陶渊明田园诗中的情境是不一样的。

在克里斯托弗·马洛的诗中,人物产生和活动的场所是能带来乐趣的俏丽的颠连高山和山谷田野、山石和象牙桌旁。而人物的行动是与所爱的人坐在山石上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高山的俏丽,牧羊人放牧羊群,小溪的流水和小鸟的歌唱;采取各种花草为爱人铺床,编花冠、长裙、腰带;揪采最好的羊毛为爱人做长袍;等。而作为牧羊人,牧羊却不再是诗中的主要情境。在这些情境中处处展现着诗人的热烈、丰富的想象和浪漫。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情境却与克里斯托弗·马洛的诗大不一样。在陶诗中,情境大多是田间地头、乡村院落和农耕生活的场景:比如在上文提到的《归田园居》第一首中,远远的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一幅闲静的农家村落图。诗中的情景不象克里斯托弗·马洛的诗那样热烈奔放,充分体现着中国田园诗的静、空、寂。

4 意象上的比较

意象对于诗歌来说很重要,同时也是比较文学中主题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它既可以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人们想象中的事物。在意象上,两位诗人的诗也存在着差别。

克里斯托弗·马洛用自然界绚丽多彩的美好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爱情,同时在这些意象中糅合了自己的想象,比如:玫瑰做的床、芬芳的千朵花、花冠、草和藤编织的腰带等。诗人想用这些纯洁的自然之物表达纯真的爱情,使爱情摆脱市俗之气,抛却功利色彩。同时还有俏丽的高山、欢唱的小鸟、银碟美食和象牙桌。它们组成了一幅人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欢快的生活的画。使全诗有了热烈、奔放、欢快、浪漫的色彩,符合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主题。

而陶渊明的诗中虽然也有自然的意象,象花、山、树等,但这些自然意象已和克里斯托弗·马洛自然意象不同。如在《饮酒》中:花是“菊”,山是悠然望见的“南山”,不再是“玫瑰”和“俏丽的高山”。鸟儿也没有欢快的歌唱,只是“相与还”。在陶诗中还出现了很多马洛的诗中所没有的农耕生活的意象,如《归田园居》之三中的“豆苗”、锄头,《归田园居》之一中的“方宅”、“罗堂”、“炊烟”、狗吠“鸡鸣”等。这些意象反映了诗人半生躬耕不辍的生活经历,质朴的生活态度和对农耕生活的深刻理解,读来自然亲切,符合现实主义的主题。

综上所述,克里斯托弗·马洛和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文学类型、文学风格、主题、情境和意象上都有不同。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克里斯托弗·马洛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所做的诗热烈、奔放、向往大自然的美景,加之他久居城市,所以在描写田园生活时加入了更多的想象。他的诗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仕途的坎坷使他发现官宦生涯有违自己的夙愿与志向。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走上了归园田居的道路,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他的田园诗朴实、自然,以高度的热情赞颂田园生活,表达了现实主义的主题。

参考文献

[1]MacLure.Millar Marlowe Critical Heritage(1588-1896)[M].London Rutledge & Kegan,Paul,1979,p175-184.

[2]Ipid.P183

[3]于东新.陶渊明讲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5:102.

[4]张弘.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8.

[5]朱光潜.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254.

[6]弗朗西斯·约斯特,廖鸿钧等译.比较文学导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234.

[7]韦斯坦因,刘象愚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340.

作者单位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 河北省张家口市 075000

猜你喜欢

马洛克里斯托弗田园诗
田园诗
海洋探索改变了人类历史,而这一切始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之前的数世纪 精读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田园诗苑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学习不是填充碎片化知识
嫉妒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