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创作不能停留在“工匠”层面

2018-05-14沈琰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9期
关键词:美术创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

沈琰

【摘要】在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战略的政策下,全国各大公共文化机构,如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充分发挥了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用。各级各类展览层出不穷,这些文化窗口的宣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被大力弘扬,并为其走向国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各种艺术展览中,美术创作展在展次与数量上占据重要地位,有全国性与地方性的,国画、油画、年画等不同画种的,不同地域内容的,老、中、少等不同年龄阶段的等多种。然而,近年来美术创作中的“工匠”制作层面被大力推崇,值得美术工作者深思。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术创作;传承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值此“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的实施时机,地处西北内陆,经济、文化发展均落后于东部省份的甘肃,面临着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全国美展在甘肃敦煌、通渭已多次举办,将深化美术在甘肃及周边地区的群众基础,是支持西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注入了对生活美的感受和理解,从展出作品中所表现的西部人民风貌、陇上风情、丝路精神以及改革发展的新面貌等题材内容来看,西部为广大美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五次展览中展出的作品大部分功底扎实,细腻入微,但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多数参展作品存在着创新意识严重不足问题。作为全国性展览,缺乏最为可贵的创新理念和美术创作者应有的鲜活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一、美术创作者与“工匠”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的《周礼·考工记》中,对不同材料熟悉的技术工作者称为“工”。如,攻木之工、设色之工、攻皮之工等。因此,“工匠”一般指只强调技术的精准,对某种技艺已达到很高水平的一类人。正所谓《考工记》中所讲“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古代中国直到魏晋时期文人兴起,才使得艺术活动逐渐从“工匠”转向“文人”,艺术家在追求“技术”传统之外,开始要求思想、情感的表现。①美术创作者作为艺术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与“工匠”应有所区别。艺术中除了“技术”之外,必须要有鲜活的创造力与思想、情操的表现,而不是一代一代技术的重复,亦不是同时代千篇一律的重复。

当下,许多画家渐渐忽略了作为艺术家、艺术工作者的本质所在,混淆了“艺术”与“工匠”的区别,一味追求“精工细作”,忽视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所谓绘画创作方面的创新精神是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绘画理论知识、绘画技能、技巧,提出创作的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工匠精神更多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专注、踏实地做好一件物品,哪怕只是一枚螺丝釘。前者提倡创造、创新,而后者重视专注、用工。

今天,开放的市场经济已经覆盖了整个艺术领域,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解影响了艺术家对艺术境界的追求。许多艺术创作者忽视了艺术家不忘初心的根本,忘记了作品价格虽由市场决定,但以历史积淀的作品价值才是重中之重。回望近年的许多美展,画照片、玩技巧,几乎成为定式,直击心灵的作品难得一见。中国画“精工细作”的工笔花鸟、人物较多,传神写韵的写意人物画与抒发性情的写意花鸟画严重匮乏。尤其个别工笔花鸟作品既不能体现展览的主题,亦没有技巧技能可言,更无意境之美。东晋画家顾恺之认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②的确,在中国画的几大类中,人物画难度较大,写意人物更是难上加难。它不仅要准确地刻画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要传达人物的神情、神态、性情、性格,做到形神兼备。所以,写意人物画对一个造型能力较弱的画家来说,具有相当难度的考验。

创新精神是一种解放思想,摒弃浮躁的处事之态。在创作中,浮躁的人做事会投机取巧,急功近利,追求表面文章和短期的效应。就像“墙上的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涧的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③放眼古今中外,凡是有大成就者,无一不具备沉稳的性格,务实的精神,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路遥曾把自己关进窑洞,与世隔绝,在寂寞中默默耕耘数年,终于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梵高穷尽一生的精力,苦心孤诣,废寝忘食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最终成为令人仰止的艺术大家。他们不光坚守梦想,还保持着一颗自由奔放的心。也正是道家所推崇的“道法自然”,以一种自由的心态创作,如花之开,如鸟之鸣,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自然臻于化境,创作出精品。

二、美术创作与重复制作

美术创作中的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和绘画技能创造有别于他人的、能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新作品。好的艺术作品不是自我重复,亦不是与他人重复。纵观近几年的各种展览,许多貌似各异的作品却潜藏着惊人的相似性,例如油画作品《小夫妻》表现了两个年轻夫妻吃苦耐劳、艰苦创业搬蜂窝煤的情形,从侧面呼吁当下年青人应该具备不怕脏、不怕累的传统劳动美德。这样的作品较少,使我们不得不怀疑其整体题材的重复性。

吴昌硕曾讲过“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齐白石曾有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美国思想家爱默生也说过“模仿就是自杀。”而今,许多画家扎根“名师”和获奖专业户门下只一味地模仿导师作品,忽略学习应师其意而不泥其迹。他们长时间制作一幅作品,借以冲击国展,反过来覆过去重复、模仿老师,仔细看作品内容只是换汤不换药。将此类作品谓之创作,着实有点难为情。对于绘画形式来说,中国画的笔墨气息虽然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怀为主要目的,但笔墨所受时代的影响却在潜移默化之中。明代沈周临倪瓒的山水被评笔力太过,董其昌和黄宾虹都对其持批评态度;潘天寿早年过分迷恋写意,用笔太快,吴昌硕告诫道:“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坠深谷。”④这里面便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中国书画创作更要讲究“提技入道”,不论艺术还是其他均是如此。

三、美术创作的出路——“创新精神”

“精益求精、艺无止境。”艺术创作应该坚守住创新精神,艺术创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呢?首先应对艺术保持初识般的兴趣和激情;其次,应当坚守正确的艺术理念并付诸实践,不为外界俗世所影响;最后,勇敢吸纳对艺术创作有利的各种思想,适时革新技法体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⑤创新精神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必备品质,也是艺术创作生生不息的创作源泉。艺术创作者应当调整创作心态,不以获取个人名利为目的从事创作,这样更能展现出心灵上、精神上的审美取向。当然,在各级各类展览中,还是有一些艺术家,他们生活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更多投入,极少功利,在内容与技法上都有所突破,创作出了激荡人心的作品,尤其一些写意山水作品,以极高超的技艺表现了当下艺术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水墨极高的运用和表现能力,让人为之赞叹。

全国展览与地方展览的举办在客观上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传承与弘扬的作用,而且对地方美术界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助推作用。甘肃有两个全国“中国书画之乡”,艺术在这片土地从来不是陌生的事物,全国展的举办拉近了甘肃和全国的艺术视野;与此同时,对于文艺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国西部而言,全国展在甘肃的举办无异于一场甘霖降落在水源匮乏之地,必将滋润万物。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是对最广泛群众的一次艺术理念上的普及教育,对于提升其艺术素养有着极大的导向作用;于全国而言,几年來,甘肃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也是对国内美术界近年来创作成果及艺术家群体形象的一次集中展示,有利于艺术家的相互交流及进步;于市场层面而言,能够为甘肃的形象增光添彩,促进文化市场的规范与繁荣,改善全省整体精神风貌,从而吸引投资,有利于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在甘肃的推行和实现。

从美术创作本质来说,近年来的各级展览应该让更多的美术创作者和美术批评家得到启示,应共同来思考当下美术创作的流弊,使美术创作尽快摆脱市场的绑架,回到艺术本身。让组织者与举办者也重新思考,重倡创造意识,创作意识,加强批评意识,严格把控展览走向,把全国美术工作者和创作者引向一个积极健康的美术发展轨道上来,让更多的中青年画家看到中国美术发展的新态势。让更多的中青年画家从中得到启发,潜心学习,扎根生活,认真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的优点,努力寻找自己的笔墨表现手段,不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创作出许多不负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注释:

①蒋勋《艺术概论》第二版,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第15页。

②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③熊良钟《楹联大全:中华经典楹联集》,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页。

④《书画报书法报·书画天地》,2014第十五期,田墀《独树有门潘天寿》一文。

⑤老子《道德经》,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猜你喜欢

美术创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
90后大工匠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数字时代的工艺美术摄影
浅谈美术创作的意识状态表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视觉思维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及实践
致敬!老工匠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语境下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家风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