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优秀体育人才培养与训练方法探索实践

2018-05-14黄晓波

丝路视野 2018年10期
关键词:训练方法高职培养

黄晓波

【摘要】我国体育事业飞速发展,青年一代的体制健康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体育事业并投身进入体育行业的发展中。许多中小学开展体育人才培训的队伍和训练,高职院校也不例外。高职院校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是为我国培养体育事业发展潜力的重要输送渠道,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高职;优秀体育人才;培养;训练方法

我国高职院校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管理机制还不发达,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与职业体育院校相比,训练方式还有待提高,训练后期的康复也存在进步空间。

一、高职院校体育人才训练模式

运动员所进行的体育训练是一种职业性的工作。从运动员初期接触体育事业开始就进行紧密的体育训练。因此,所有的运动员都拥有着丰富的体育运动经验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得不到系统的训练,高职院校对于体育人才应进行专业性的训练,仿照国家队的训练方法,让高职优秀体育技术人才得到系统的有技术专业性的体育指导。“体教结合”在发展体育教育的基础上,同时发展学习教育。高职院校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虽然应以体育教育为主,但高职学生毕竟处于青春期,无论是心智的发育还是知识的积累还为成熟,因此需要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课程和学习教育课程的开展。并且进行体育类的基础教育工作,让高职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同时,积累体育知识。为学生未来铺路,进行引导。增强高职院校体育教练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传统的体育训练方式枯燥乏味,让学生们无法对体育训练产生积极性,如此下去会磨灭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为保证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训练指导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性格,为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训练方法。为提升高职院校体育训练做出贡献。

二、开展体育训练的配套设施

高职院校教育应开展与体育训练相结合的配套训练辅助项目。例如,开展训练前的预防受伤和伤痛培训,保证高职院校优秀体育人才在进行体育训练的工作中出现的受伤现象,降低伤痛等级,避免因赛前训练受伤出现的无法参赛的情况;开展训后康复治疗训练,减轻高职学校体育人才在训练中出现的肌肉等部位出现的问题和伤痛,进行放松拉伸类的培训。一部分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后不进行拉伸放松等活动,将会出现训后肌肉酸痛的症状。为运动员更好地进行下阶段的训练,进行培训,使高职院校体育人才避免训后肌肉酸痛的症状。伤后康复也应是高职院校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手段。为体育人才进行重返训练场地打下基础。赛前赛后康复对于优秀体育人才是最基础的保障。是高职院校进行优秀体育人才培养和训练的基本保障。为学生打造一个和国家优秀体育明星亲密接触的机会。对于无法成为运动员的高职院校的优秀体育人才来说,学校也应为他们做出深远的打算,以此保证学生未来的出路,不会无一技之长无法养活自己。对高职院校优秀体育人才进行技能性培养。将学生体育专业扩大化,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教师执证,以此保证学生日后的工作。

三、人才培养需要高职院校的支持

优秀的体育人才培养离不开高职院校的支持和帮助。完善学校中体育训练的基础设施,保证学生在使用体育器材时的安全性,以最少的训练达到最好的效果,提升学校教师训练人员的技术水平。让高职院校体育人才接受专业的体育教育。学校可以和国家体育协会商讨,让优秀的运动员,学校的优秀人才和国家运动员共同训练,耳濡目染地接受优秀的体育教育,给予高职优秀运动员旷阔的视野,激发学生的能力。更新学生训练方法,让学生树立心中目标并为此努力。校内开展专业运动会,让学生存在竞争意识。给予学生们阶段性的体检检查等工作,保证学生们身体的健康。保持学生们的训练状态。给予学生进行不同的讲座形式,让他们更好地接触和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形式。

四、结语

高职学院优秀体育人才培养和训练是高职院校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优秀体育人才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新鲜血液,青年的力量是强大的。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高职院校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职院校的支持,高职院校在硬件和教育中都应该对高职优秀体育人才进行维护和支持。保护高职体育人才维护高职优秀人才的运动积极性,保护体育人才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体教结合”的学习方法也是需要推广的。因此,高职院校优秀人才培养和训练离不开高校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虞重干,郭修金.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理念的重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02).

[2]孙民治,李颖川,杨雪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02).

[3]陈俊钦,黄汉升,朱昌义,陈作松.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审视———以历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为视角[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04).

[4]张显军,种莉莉.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现状及2008年奥运会后改革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6(07).

[5]雷金火,斯迪虎,曾朝恭.论我国体教结合的未来发展取向———兼对上海市体教结合的调查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6]潘迎旭,钟秉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4).

作者简介:黃晓波(1974—),男,四川内江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运动训练学。

猜你喜欢

训练方法高职培养
初中体育中长跑教学特点及训练方法研究
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研究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网球移动步法的作用及训练方法的探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烹饪刀工技能训练方法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