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

2018-05-10王洋

新一代 2018年3期
关键词:模式创新班级管理问题

王洋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新的教育需求,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创新班级管理模式,以适应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本文叙述了我国目前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基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班级管理模式创新方法,为今后推进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班级管理;模式创新;学习共同体构建;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班级管理模式主要是以班主任制度为核心,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革新,这种基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模式造成了班主任工作压力大、安排难度大、而非班主任科任教师与学生交流接触少且难以在班级树立威信等问题,逐渐出现了诸多与班级管理理念、预期效果截然相反的结果,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班级管理目标,因此,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一、目前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方式单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班主任虽然已经与时俱进,对自己的班级管理方式进行了完善和创新,但仍有很多教师及班主任在实际班级管理中使用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并没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班级管理原则,从而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仅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及兴趣,还严重影响了其他科任教师教学质量及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

(二)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

由于中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执行者通常都是科任教师兼职班主任,既要进行学生的教学工作又要对班级进行管理,所以班主任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班级管理知识,因而并不具备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同时缺乏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加之班级教育活动参与机会少,缺乏班级管理的科学性,从而增加了班级管理难度,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畏惧心理和厌恶心理,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班级管理不到位

目前,很多教师及班主任仍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班级进行管理,思想观念陈旧,没有加强对班级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排斥新型的管理方法,從而导致班级管理不到位,管理效果不佳。此外,我国中小学班主任的压力过大,使班主任在教学与班级管理中兼顾困难,而其他非班主任的科任教师与学生交流接触少且难以在班级树立威信,在教师队伍中出现“教书”与“育人”分离、脱节的现象,其是班级管理不到位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及特点

(一)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学习共同体”又名“学习社区”,由杜威最早把他引入教育教学情境中。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是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从而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二)学习共同体的特点

学习共同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行为主体性。学生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2.成员组织性;学习共同体是人们组织起来的,是责任关系和情谊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有目的综合体,具有高度的组织性;3.系统开放性。学习共同体包含在社会关系的整个体系之中,具有鲜明的社会倾向性,因此,是一个开放的体系;4)目标整体性。学习共同体是对全体成员实施的发展教育,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终极目标,因而具有较强的目标整体性;5)活动整合一致性。学习共同体强调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协调与统一,具有高度的合作性与自主性。

三、基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班级管理模式创新

(一)班级管理制度的改进

要建立“班级管理共同体”,就要将班主任负担的职责和任务进行分化,具体到班级人员与其他任课教师中,使“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取消班主任的称谓,构建全员参与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其具体做法是以两个班级(也可以一个班级)的全体科任教师为单位组成班级组,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教师必须参加班级组,其他教师选择参加班级组,班级组集体对班级管理负责。首先,由班级组内部民主选举组长,按照要求实施组织自我考核、自主分工班级组的工作,将学校对班级组的集体考核与组内对个人的考核相结合;其次,在班级组内部组成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班级组成员分工担任学习共同体的指导教师,使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深入到学习共同体,由学习共同体建立学生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班级管理机制;再次,建立以班级考核和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为基础的教师综合工作绩效及制度;最后,班级组制度有效将传统的班主任一个人直接管理班级和学生(即“一对多制度”)改变为以下几种模式:“多对一”,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分析、诊断和实施对困难学生的教育;“一对多”,班级组教师分工担任学生的导师;“一对一”,班级组教师对学生干部、重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多对多”,班级组教师与学生一起组织大型活动,组成多个由教师指导的活动小组。

(二)创建“三位一体”的管理共同体

创建“任课教师——学生——班主任”三位一体的管理共同体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协调进步的有效措施。首先,作为“老师群体”必须要从平等的角度以真诚的方式去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学会与学生相处,从而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融洽的氛围,这样才能围绕“共同体”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进而更好地为班级管理工作服务;其次,在班级中,师生关系的好坏更直接影响了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师生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可直接影响学生对价值、规范和信任的感受,是班级走向共同体的关键。

四、总结语

随着教育技术与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必将被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所替代,从而有效进行班级管理。基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管理模式不仅优化了教师资源,使学生被全面关注,还对促进分层教学法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大力推动“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教育工作者今后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王鹏.高中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J].学周刊,2017(25):173-174.

[2]王顺华.浅析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7,4(34):87-89.

猜你喜欢

模式创新班级管理问题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