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舆胜览》质疑一则

2018-05-08许小涛

卷宗 2018年4期
关键词:质疑

许小涛

摘 要:祝穆《方舆胜览》中关于“宋挥玉斧”的记载有夸大和不实的成分,有三个疑点:记录年份、王全斌献图、河中之流忽陷五六十丈。

关键词:方舆胜览;宋挥玉斧;质疑

南宋祝穆所著的《方舆胜览》写到:“寰宇记--(大渡河)自吐蕃界,经雅州诸部落至黎州,东界流入通望界于黎州,为南边要害之地。唐时大渡之戍一不守,则黎州、雅、邛、嘉、成都皆扰。建隆三年,王全斌平蜀,以图来上,议者欲因兵威,复越嶲,艺祖皇帝以玉斧画此河,曰:外此吾不有也。于是为黎之极边。曩时河道广可通漕,身自玉斧画此河后,河之中流忽陷下五六十丈,河流至此澎湃如瀑,从空而落,舂撞号怒波涛汹涌,舡筏不通名为嘘口,殆天设险,以限夷狄。父老常云:旧有寨,欲将杉木版与杨山入嘉定贸易,以数片板试之,板至嘘口为水所舂没,须臾但见其板片片。”[1](P495)也是后世“宋挥玉斧”典故的最重要的一个出处,典故看似信史,但真的可靠吗?细细梳理,祝穆所述疑点颇多。

笔者将对祝穆的记述进行三点质疑分析。

1 “建隆三年,王全斌平蜀”

祝穆言,王全斌平蜀是在建隆三年。而《宋会要辑稿·礼六二》载:“乾德二月十一月,王全斌伐蜀,正月王全斌领兵至魏城,蜀主孟昶遣通奏使伊审征持表诣军门请降,全斌令康延澤領騎兵百人入成都府安撫,遣通事舍人田欽祚馳騎入奏,以昶表來上。詔答之,又賜西川將吏、百姓詔諭焉。”《宋会要辑稿·礼四五》载:乾德三年五月十六日,宴近臣及孟昶於大明殿。[2]

《宋史﹒太祖本纪》亦载:“乾德二年十一月甲戌命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武信军节度崔彦进副之,将步骑三万出凤州道;……枢密承旨曹彬副之,将步骑二万出归州道以伐蜀……三年春正月乙酉,蜀主孟昶降。” [3](P18、21)

《续资治通鉴长编》太祖一:(乾德二年)十一月甲戌命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合步兵六万分路进讨(西川)……(乾德三年春正月)司空兼武信节度使平章事李昊劝蜀主封库以请降,蜀主从之,因命昊草表。” [4](P134、144)

《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及《宋史》三部史书可信度高,且三者对比一致,故祝穆所言“建隆三年王全斌平蜀”当为错误。

2 “王全斌以图来上”

祝穆言,图为王全斌所献。首先,《宋史·王全斌传》载:“初,成都平,命参知政事吕余庆知府事,全斌但典军旅。全斌尝语所亲曰:‘我闻古之将帅,多不能保全功名,今西蜀既平,欲称疾东归,庶免悔吝。或曰:‘今寇盗尚多,非有诏旨,不可轻去。全斌犹豫未决。”[3](P8923)

由此可知,王全斌其实是没有献图这个心思的,成都初平,王全斌即有保全功名、称病回朝的打算,只是没有皇帝圣旨,不能回罢了。其次,他后来与其他西川将领同时被诏还,还是因为“会有诉全斌及及彦进破蜀日,夺民家子女玉帛不法等事”,回去后按常理他应该去想怎么减轻罪名,而不是献图请战。由第一条可知,他在平蜀初步胜利后,就想保全功名而还朝,断然不会轻易去献图请战,去打不知道能胜之不能的大理,这样使其冒着损害自己的名声风险的事不符合他的性格。

3 “河中之流忽陷五六十丈”

祝穆言:河中之流忽陷五六十丈,河流至此澎湃如瀑,从空而落,舂撞号怒波涛汹涌,舡筏不通名为嘘口。按祝穆意,在玉斧画境后,大渡河黎州段上即刻出现了一个落差很大的瀑布,水势凶猛,舟船不通。

宋尺为31.2cm,那么一丈即3.12米,由此推算,五六十丈的高度则在156米到187米之间。首先,大瀑布形成的前提条件就是:河床突遇悬崖陡壁,河流垂直或近乎垂直地倾泻而下。[5]悬崖陡壁的形成,除非有强烈的地质活动即强震,否则不可能马上出现。而根据《宋史·五行志》的记载,北宋时期黎州地区只有景德元年二月“益、黎、雅州地震” [3](P1483),没有伤亡、强度具体描述,说明地震不大,由此可知祝穆所言的大瀑布,缺乏突然形成的条件。其次,大瀑布的寿命一般都上万年,今雅安地区(宋时黎州)大渡河上,并不存在这样的大瀑布。第三,太平兴国七年三月丁未“上诏黎州造大船于大渡河,济西南蛮之朝贡者” [4](P515),说明大渡河在所谓“宋挥玉斧”后还是可以通舟船的。以上三点可证,祝穆之“河中之流忽陷五六十丈”以致于“舡筏不通”是不成立的,是其附会上去的。

4 结 语

以上几点说明,《方舆胜览》中祝穆关于“宋挥玉斧”的记载是有很大漏洞的,宋揮玉斧的年份、人物等基本环节存在错误、虚构等不实的地方,由此可基本判定祝穆所述可信度不高。祝穆为什么要附会、构造出如此的描述呢,是个人原因还是受当时社会流传所转记,值得思考。一个事情就是通过流传——不管是口头上,还是文献上——层层地加上了很多后人的一些和当时的情景结合起来的人为的东西。[6](P81)但是其有一个真实的内核作为基础的,一层层剥离历代粘附上连在上面的东西,这个内核就是宋代确实存在一些偏颇的思想,对大理国存在顾忌,两者来往也确实少的不寻常,这点可以从《宋史﹒外国传四》中对大理的篇幅描述可以管窥。也许这是当时祝穆关于“宋挥玉斧”的记载扩大和不实的一个社会原因。

参考文献

[1]宋 祝穆撰 祝洙增订﹒宋本方舆胜览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清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上海:上海大东书局﹒北平图书馆影印本,1935

[3]元 脱 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宋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嵇少丞﹒构造地质学科普系列(45)大瀑布是这样形成的[N/OL],光明网,2013-03-10﹒http://health.gmw.cn/2013-03/10/content_6953612.htm#Content_Title, 2013-03-10

[6]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 ﹒北京:三联书店,2006

猜你喜欢

质疑
浅析发散学生思维的方法
国内心理咨询界“价值中立”质疑声音的研究综述
挖掘“文本”空白,读悟表达补白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