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能力培养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8-05-02刘俊娥薛志婧朱冰冰肖锋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5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刘俊娥 薛志婧 朱冰冰 肖锋军

摘要:针对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特点,立足实践能力(包括综合素质、动手实践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培养,注重实践教学过程,提出实习新方法,将主观能动性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并探索有效的野外实习评价机制。

关键词:自然地理实习;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5-0109-02

一、背景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多门多面学科,强调地理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综合作用,同时也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尤其对实践性有较高要求。野外实践是自然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因此,深入研究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新需求下提出可行的新教学模式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野外實习质量,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将针对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探讨有效的教学实践改革措施。

二、现状

地理科学专业现在普遍采用的实习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基地模式,这是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模式,此模式将实习点选择在四川峨眉山地区,该区与学校所在地有明显的地带性地理环境差异,同时有多年实习经验累积,有成熟的实习路径。在峨眉区内针对地域性六大基本自然地理要素巩固所学知识,具体包括峨眉山的地质形成历史,选取典型岩层运用罗盘测定其产状,区分向斜、背斜等,在峨眉山主要爬山路径上由低到高认识植被和土壤的垂直带谱分布,在水稻田了解特有水稻土的剖面情况和形成过程,等等。学院有长年的实习经验积累,每年度安排学生在该地点进行自然地理六大要素的综合实习。该实习点和实习模式在各地理要素的综合性上还比较好,利于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但教学手段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对学生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挖掘不够,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上深度不够,不利于学生自然地理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二是组织学生前往四川实习点的途中,火车横穿秦岭,完成暖温带到亚热带的纬度跨越中进行沿途考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以观测为主,观察秦岭南北坡的自然景象差异、山区水文和泥沙特征等。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坐车的空余时间,借助交通工具的快速空间跨越,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特征差异,培养学生的野外观察能力,但观察有限制,不够细致,不够充分。

从以上对野外实践教学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一是教学方式单一,能力培养薄弱。野外指导方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题,对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足,忽略了学科思考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实践野外学习的过程中,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应该结合实际看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地理眼光感受所见所闻,能自主地去用地理思维分析所见现象的本质成因,加上野外实习一般条件都比较艰苦,基本上都是在一步一步丈量所经过的区域,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潜意识地让学生意识到坚持、毅力和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从苦中求知、苦中作乐中真正感受和理解热爱地理这门学科。二是考核方式简单。目前野外实习最终的成绩考核,都是根据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最终提交的实习报告来进行评定,从报告来看,部分学生有后期网上收集资料来直接撰写的现象,并没有结合实习实际,所以教师在评分的时候基本上以报告总结水平来定。这样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实习效果。

三、模式探索

1.综合素质。在野外实习教学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灌输式”改变为“探究式”,重视学生思考、发现和解决等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培养其对专业的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如在土壤实习中,以小组为单位,带队教师带学生到指定的3个实习点,先不告知土壤类型,学生以组按规范挖出土壤剖面,并观测记录剖面分层类型和特征,根据颜色等讨论判定土壤类型和分层,随后教师进行引导性分析解读,正确划分类型和分层的继续进一步讨论成因,类型判断错误的教师要指出判断混淆的原因,加深学生的理解。

2.学科方法实践和动手实践能力。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不同要素学科需要用到不同的野外调查和研究方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如水文实习中,掌握实际河道测流的原理和方法,分组用测速仪进行水流实测,最后绘制河段过水断面图,包括形态要素和流速,最后计算流量。同时,结合野外工作特征,补充特殊情况下,用简单的标记物示踪法如何快速简单及时地获取珍贵的河流水文特征值。

3.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通过野外实习过程中实操测到的一手数据,或是实习准备期获得的一些知识储备,在实地观测中,利用身处的自然环境情况和区域环境,学会活学活用,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又能将实践现象挖掘到理论层次。如介绍峨眉山地质历史时,提出该地区火山作用前地壳是否发生过大规模的隆升剥蚀,让学生主动思考讨论,有意识地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

4.团队与协作精神。实习小组成员的相互学习、讨论、取长补短,实习任务需要成员发挥团队精神,分工合作,保证实习过程完成技能实训等任务和共同目标;在所涉及的土壤剖面挖取与测量、植物样方地调查、河道断面测量、山地植被和土壤垂直带谱分布等实习中,都需要小组成员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工作完成。

本文讨论了实际教学应用的操作方法,初步将整个实习过程分为四个部分:分组—根据实习内容分组;设置主题—根据实习线路,有重点地设置调查主题和考察目标;创设问题—考虑理论背景和实践可行性,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论能够联系实际;教师引导和学生动手—有意识地加强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综合作用的观察和思考。

以地理要素之一水文实习中水利工程都江堰为例:(1)以水利工程为例,都江堰主要有宝瓶口、飞沙堰、鱼嘴三大件,还有许多附属工程如人工节制闸、百丈堤、马脚坨、二王庙大堤、金刚大堤等;整个工程空间覆盖面积较大,每到一个点,需要花费一段时间。现有实习模式对学生从整体上分析工程特征不利(从整个岷江流域地势水情分析工程修建的背景;其他)。以往的实习经验说明:不做背景预习,大多数学生不能够充分理解功能,但后期教師与学生的不断讨论最终都能达到实习要求和目的,但相当浪费时间。(2)针对此问题,提出以下模式:分组;室内准备—以主体工程区为中心的岷江流域的平面图,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背景;主题设置—岷江水文情势和整条河流从源头到出山口到下游在地貌上的走势变化特征,都江堰水利工程如何充分利用河流水情和地势地貌;问题引导—都江堰工程的三大件的工作原理,即鱼嘴如何分水,飞沙堰如何排沙泄洪,宝瓶口选址的地质原因;实地观测—观察三大件所处地理位置特点,包括地质条件和河流水流条件;讨论分析—各小组讨论前面提出的问题,最后老师进行分析、总结。(3)同时将教学效果评价机制进行了预设:考虑最终实习成绩评价从三个方面来综合给出,即思想作风、实习业务能力和团队纪律表现。当然,三方面所占比重不同,实习业务能力所占比重可以和思想作风和团队纪律持平,因为地理学培养的不止是专业上的提升,更是一种精神层次的锻炼。

四、存在问题

上述提出的实习实施路径,主旨是将学习、思考、动手过程回归学生,依靠指导教师前期进行思路引导,过程中提倡师生进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索性自主学习能力,努力挖掘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注重加强个体吃苦耐劳和坚韧意志力以及团体之间组织协作相互调整等人文素质教育。而后期的综合考量是对学生整体素养的一种平衡评价。但是在最终整个实习的过程中,还是面临了一些问题:野外工作,实习要素多而且时间紧,不能全面开展(涉及每一门课程);实际操作中,受时间限制,比较仓促的问题;野外体力消耗较大,学生讨论兴趣不高;实习的过程考核较难,加之学生较多,难打破以实习报告为准的考核方式。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方案改革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晓敏,叶新才.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6(4):84-86,99.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