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状态数据分析与教学条件监控

2018-05-02陈啸麦笃彪聂勇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4期
关键词:质量保障

陈啸 麦笃彪 聂勇

摘要: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国家教学状态数据库平台建设的意义在于形成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机制,促进高校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完成平台建设后,对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成为工作主题。HJ学院对此作了初步尝试,为进一步建设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常态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状态数据分析;教学条件监控;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4-0033-05

引言

国家数据库平台如何应用于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意味着要思考三个问题:一是监控的内容。二是监控的标准。三是监控的方法与路径。

关于监控内容。任何质量监控都有条件、过程、结果三个方面。对于企业来说,生产的基本状态数据对三者都可以实现有效监控。比如对机器设备的品质、员工的操作技术水平等等进行的生产条件监控;又比如对操作流程执行的规范性等等生产的过程监控;再比如对最终产品的质量检验,等等。但是对于教学这种需要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才能完成的特殊活动,仅有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很难实现对条件、过程、结果的全方位监控。比如,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对某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不当,但不能就此下结论一定影响了教学质量,等等。总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用静态的教学状态数据很难直接监控动态的教学过程。换言之,教学效果控制,不仅需要来自教学一线的信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教学的信息),也需要社会对毕业生的质量反馈。只有两方面的数据综合与分析,才能比较准确的判断专业、课程,乃至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而就目前来看,还缺少对上述教学效果信息有效的数据支撑。实践证明,目前阶段国家数据库平台对于教学条件的监控行之有效。HJ学院正是从条件监控与建设方面,对数据库平台的初步应用。

关于监控标准。教学状态数据库平台在教学条件监控方面的标准也视不同建设目标而呈现多元化。对任何一个学校来说,分析与应用都应针对近期一定的建设目标进行,增强实用性。HJ学院针对建设地方示范应用型本科大学的需要,结合迎接审核评估相关标准,从2014年开始,在教师队伍、实验室、图书资源等等条件建设过程中,对教学状态数据分析及应用作了初步的尝试

关于监控方法。监控方法则聚焦于数据的纵、横比较。纵向是自身的发展,横向是同类院校的指标。深挖数据背后所反映的事实与性质,从而增强建设的针对性。

一、师资队伍建设状态数据分析与结构调整

HJ学院对2013年师资队伍现状进行了深度分析(详见表1)。

从数据不难看出(注意黑体字,下同),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总分布不合理。教授总数87人,其中51人为专职教授,36人为行政机关“双肩挑”教授,“双肩挑”教授占教授总数的41.4%。博士总数134人,其中在机关的26人,占总数的19.4%。

问题二,专业间不平衡。在专职教授中,理工类专职教授37人,占51名专职教授的72.5%;在理工类中又以生化类偏多,共计17人,占理工类专职教授的45.9%。理工类博士77人,占在系部博士108人的71.3%。不论教授还是博士,都集中分布在理工类专业。

问题三,教授、博士存在“盲区”。除了外语系无教授;外语、教育系无博士之外,机械、旅游、教育、艺术等系均只有2或1名教授,全校有10个以上的专业缺少教授级的专业带头人,更有一批专业无博士学历的骨干教师。

针对以上分析,学校提出两项建设措施:一是采取特殊政策引进。二是加大校内培养力度。经过连续两年有针对性的建设,学院的队伍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详见表2,3)。

表中不难看出,通过对状态数据分析,增强了建设的针对性,建设成效显著:

成效一,教师的结构分布趋于合理。截止2015年,教授总数96人,其中74人为专职教授,22人为行政机关“双肩挑”教授,“双肩挑”教授占教授总数的22.9%(2013年是41.4%)。博士总数159人,其中在机关的18人,占总数的11.3%(2013年是19.4%)。

成效二,专业间不平衡有所好转。在专职教授中,理工类专职教授50人,占74名专职教授的67.6%(2013年是72.5%);生化类教授21人占理工类专职教授的42.0%(2013年是45.9%)。理工类博士95人,占在系部博士141人的67.4%(2013年是71.3%)。

成效三,教授、博士“盲区”基本铲除。除了外语系无教授;全校各专业至少有一名以上教授级的专业带头人,教育系无博士,全校各专业都有博士学历的骨干教师。尤其人文艺术类学科专业的博士,由2013年的31人,净增到2015年的46人,增加了48.4%。

二、实验室建设数据分析与教学设备投入

HJ学院从2011年开始,在连续三年对实验室建设,尤其教学仪器设备投入进行数据分析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理工类三年实验教仪设备投入7413万元,人文社科类投入1701万元;一方面针对性调整投入领域,向相对薄弱的环节倾斜。比如,2012年以前,重点投入建设理工类实验室,2013年向人文社科类倾斜,当年即投入1233.5万元,建设了一批经管、社科类实验室,三年时间,使理工、人文社科类基础实验室迈上一个新台阶,取得良好建设效果。

2014年,在完成了基本实验室建设以后,学校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结合示范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目标,进一步细化并调整投入方向,使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不仅满足教学科研需要,而且兼顾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的需求(投入情況详见表4、5)。2014年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1018万元,2015年又投入专业教学仪器设备1536.3万元,但2015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没有变化,仍然是21018万元。实际上,这期间学校还投入公共教学设备3891.7万元,两项合计5428.0万元。说明学校在这期间淘汰了等值的老旧设备。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没变,但质量有了质的飞跃,更好的支撑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通过数据库平台分析,HJ学院实验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成效一,总量保证,品质提高。不仅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突破10000元,达到13457.46元。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学条件有了质的飞跃。

成效二,硬件完整,软件配套。不仅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体系完备,更重要的是满足实验的软件系统配套完整。绝大部分具备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水平。

成效三,针对地方需求,服务产学研用。由于增强了建设的针对性,现在学校的实验室服务地方的能力极大提高,在产教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图书资源建设关联指标分析与采购策略选择

图书馆建设作为重要的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如何通过建立完备的教学状态数据监测,并利用相关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指导学校图书资料建设,提高建设质量,是值得关注的问题。HJ学院2016年开始,尝试在数据关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期间学校图书资料建设的有效策略。

1.HJ学院图书馆建设基本信息。教学数据状态平台显示,学院现有馆藏纸质图书115万册,含35.07万种图书,平均复本3.3册,(另有电子图书179万册);2014至2015年,HJ学院购买图书总计13.3万册,平均每年购书6.64万册,平均复本率3册,生均购书4册。具体说,2014年度购书6.21万册;2015年购书7.07万册。另外,电子图书采购总量22.20万册,平均每年购买10.10万册;电子期刊2599册,平均每年购买1230册。其中动态购书信息如表6。

2.图书馆资料与国家初版图书关联指标分析。进一步分析HJ学院2013至2015年度,图书馆馆藏图书分布,涵盖了国家图书出版共计22大类别[1-2]的所有图书(见表7)。

从上述图书购买及馆藏分布(表6、7)不难看出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小而全,重点不突出。上表可以发现,虽然馆藏各类图书分布较全,但与学校工、经、管、文、理、教育、艺术7个学科门类紧密关联的重点并不十分突出,带有较明显的小而全特点。

问题二,广覆盖,缺少针对性。尤其是有部分与学校学科专业无关的图书,每年仍然还在购买。而针对服务地方,有利于產教结合的图书并无优先购买顺序。

问题三,纸质藏书连年上升,馆藏借阅逐年下降。以2013年借阅量151068本次为基数,2015年借阅量下降到116780本次,净减少34288本次,2015年借阅量仅占到2013年的77.3%,借阅量下降22.7个百分点。相反的,电子资料的访问量大幅度上升,从2013年的855830次,上升到2015年的3656704次,净增加2800874次,增加327.3%次。

3.国家初版图书相关信息与学科专业设置关联指标分析。如果把国家每年初版图书总量(分类与种数)[1-2]与学校学科专业总量进行关联分析,可以发现,虽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可以肯定,缺少科学合理的图书采购策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首先,每年国家图书出版总计22大类,当年新增初版图书平均只有223250种。(2013年初版225030种,2014年初版221470种,平均223250种。另有重版、重印图书平均132616种)[1-2]。

其次,再看教育部2012颁布的本科专业与学校学科专业分布的情况(详见表8),以及HJ学院所有专业在教育部相关学科门类专业中所占比例(详见表9)

如果假设国家初版图书与相关学科专业是平均对应关系,则国家初版图书22类,教育部学科门类是13个,这意味着,HJ学院现有的7个学科门类在教育部全部13个学科门类中的占比为53.4%,对应国家初版图书22类也应占53.4%,即,国家初版的图书类别与HJ学院所有学科专业有直接关联的不超过12类,也就是当年国家所初版的、与HJ学院学科专业对应的图书平均一共只有12类约12万种(平均每类初版图书为10148种)。这就是图书供给的实际情况。如果再考虑这12类图书应该涵盖对应教育部7大学科门类所属的393个专业,而学校仅有其中的47个专业,平均仅占393个专业总数的11.96%。则我校学科专业直接对应的国家初版图书种类在12万种之中应占比11.96%,应为14352种。综合考虑可以选择1.5万种。按照平均复本3册,则每年应购买4.5万册图书。而现在学校每年平均购买6.6万册。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现在学校每年至少多买了2万余册与学校学科专业关联不大的,甚至毫无关联的图书。(比如哲学、宗教类图书,两年累计购买了23269种,共计73083册;医药卫生类图书,两年累计购买了6380种,共计19056册;天文、地球类图书,两年累计购买了2735种,共计7915册;等等)。当然,图书馆建设不能太过功利化,但高校图书馆毕竟不是省立、市立图书馆,有限的经费投入必须重点考虑学科性、专业性和对口性。更何况,经过多年建设,图书馆的空间面积已经趋于饱和。因此,学校未来纸质图书建设考虑的范围应当限定在上述供给与需求之间。

4.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策略。从上述相关信息的分析中,可以比较科学的做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策略选择。

策略一,考虑购买直接对应的学科专业图书,服务于学科专业建设。

策略二,考虑必要的支撑学科专业图书,服务于产学研用结合。

策略三,考虑适当补充素质拓展类图书,服务于综合素质教育。

策略四,考虑读者对文献的需求,服务于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综合考虑,“十三五”期间,HJ学院每年纸质图书建设以新增2万种为宜(其中1.5万种为专业类)。占到国家当年相关对应学科专业新增图书12万种的16.7%。已经远大于符合学校实际需求的11.96%的比例了。换言之,已经充分考虑了学科专业建设所需图书,以及相关支撑学科专业和素质拓展类图书需求了。如果按照复本量2册计算,则每年新增图书4万册。以学校现有本科学生17000人计算,生均年新增图书2.4册,再加上读者荐购(PDA)及综合利用分析,约等于年生均购书2.5册,总量为5万册。比现在平均少购书1.6万册。按照平均35元一本书,节约经费56万元。

进一步的可行性分析发现,每年购书2万种,对应于HJ学院的47个本科专业,相当于每个专业新增图书426种。考虑到相同学科门类下专业课程的重复率超过50%,再去除公共类课程,则每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在20门左右(包括专业选修课程)。这相当于每门课程每年新增21种图书。应当说,已基本满足学科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育人的需要了。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图书资料建设绝不是纸质建设一条路,参与资源共建共享将是最好的互补方式,并且随着数字资源的快速发展,更大量的以知识拓展为主的图书资料,都将以电子版为主。目前已有不少图书供应商提出馆配电子书方案,允许图书馆在购买初版纸书的同时按需选购已授权的初版电子书,使得电子书的时效性更强,可更好地满足师生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实际需求。

四、结语

加强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实践证明,通过国家数据库平台的相关数据分析与应用,可以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确保实验室与图书馆建设的质量等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2014-08-12)[2016-06-20].http://www.gapp.gov.cn/govpublic/80/795.shtml.

[2]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2015-09-01)[2016-06-20].http://www.gapp.gov.cn/govpublic/80/965.shtml.

猜你喜欢

质量保障
督教、督学与督管结合的本科教学巡视体系分析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跨国高等教育的全球治理
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启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