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案例寻求对策

2018-04-20孙巍巍

教师·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整合教材

孙巍巍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这门课程要求教师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一些活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内容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针对这一现状,文章作者对典型课例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寻找对策,使学生在真切的活动中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材;求实;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13

一、依托教材,准确定位目标

上海市嘉定区江桥小学的王老师所执教的《粽香满街话端午》一课在“全国小学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观摩研讨会”中获得一等奖。王老师基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而制订的精准的教学目标、充满文化气息的课堂得到专家的肯定。

为了让学生了解端午习俗,感受端午情趣,王老师设计了“闻一闻、看一看、挂一挂、包一包” 这些灵活有效的体验活动。闻一闻:学生通过闻闻艾草的香味,知道了它有驱虫的功效,有辟邪除瘟的民间说法,理解了端午节是个防疫祛病的节日,所以端午节又被称为艾节、菖蒲节、卫生节。看一看:通过看一看上海市苏州河上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学生感受到端午节是个强身健体的节日,所以端午节又被称为龙舟节。挂一挂:通过“教师给学生挂香囊”“学生互相挂香囊”等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端午节是个传递真情的节日。包一包:学生跟着直观的视频,了解包一个粽子需要经过“卷、填、放、盖、封、扎”六个步骤。同时,教师还出示了不同形状和口味的粽子的图片。这样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包粽子的乐趣,而且分享了品尝美味的喜悦。

我们不难发现王老师设计和安排的各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活动都以达成“初步领悟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教学目标为导向。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有效的活动才是品德与社会课的生命所在,只有让学生真正有所体验、感悟和收获的活动才是有价值的活动。

二、潜心求实,关注全员发展

有位教师在执教《我们的地球》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识记“七大洲和四大洋”,先后进行了如下设计:

第一次设计的是以小组合作闯关。第一关是知识抢答,如:地球上面积第二大的洲是什么?它处在地球的什么位置?第二关是“火眼金睛辨大洲”。教师提供了七大洲的纸板模型,让学生写出名称,并根据面积大小进行排序。

第二次的设计则用竞赛题作为突破口:首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并找找它们在地球仪上所处的位置。接着,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内容并结合搜集的资料回答以下問题:地球上最大的洲是 ,最小的洲是 ;地球上最大的洋是 ,最小的洋是 。

比较这两次设计,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执教教师的自省历程。第一次设计,教师采用了“花哨”的教学活动,只侧重把知识讲得多、全,可以说给优等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心智成长。第二次教学设计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品德发展的具体特征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组合和筛选,设计了“做竞赛题”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形象的图片、真实的数据、切身的体会,直观地认识了七大洲和四大洋,这样符合学生的学情特点,学生参与的效度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三、合理整合,赢得最佳效能

我在执教《走进商场》一课时,为了设计实效性强的活动也曾煞费苦心。初始阶段,我设计了“了解导购图—认识包装袋—学会合理消费—学会维权—学会文明购物”五个活动。环环相扣的活动始终是在我的主导下引导学生完成的,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权。

改进阶段,我听取了山东省教研员韩老师的建议,把这些零散的活动调整为一个大的活动——“学会购物”,并给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究。这样,课堂上的我手脚“解放”了,或点拨或提示,成了陪衬学生的“配角”,而学生呢?却唱起了名副其实的“主角”。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活动,但这并不说明活动设计越多越好,而应该把握一个度。我相信,只要我们循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条主线,在探索的轨道中不断地求实纠偏,我们的每一个课堂都会成为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地带。

参考文献:

[1]陈跃花.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氛围创设几点拙见[J].新课程(下旬刊),2014(8):187.

[2]刘雪琴.关注学生——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备课[J].好家长,2015(50):68.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整合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