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德育教育渗透高中英语经典阅读教学

2018-04-14袁照士

关键词:课堂气氛德育高中英语

袁照士

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全面发展是高中英语课程中的新课改-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德育是高中学生教育中的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传统的高中英语经典阅读教学是单一的简单的,而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之后,如何运用科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将德育教育渗透高中经典英语阅读教学中,成为一个难题。本文简要分析高中英语经典阅读教学传统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在高中英语经典阅读教学中如何用多种途径渗透传统的德育教育。

1. 传统德育教育渗透高中英语经典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1高中英语经典阅读教学中德育素材十分丰富

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对高中的英语教材也进行了改革,大量具有时代性和教育性的文章出现在了教材中,让高中英语经典阅读教学的内容不再单一。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文章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文章中了解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变化,将爱国主义等多方面传统的德育思想渗透其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学习到德育教育的内容。

1.2高中学生特殊时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是学生的特殊阶段,不仅生理并未完全发育成熟,心理上的价值观也没有完全定型,存在着很大的可塑空间。高中英语经典阅读教学中的正面的励志的素材十分丰富,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用励志的素材积极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更难能渗透德育教育。

1.3英语阅读教学的特殊性地位

英语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学科教学之一,英语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之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德育教育和英语阅读教学充分融合,潜移默化地从各方面引导学生,不仅教书,而且与育人。

2. 如何實现传统的德育教育渗透

2.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英语阅读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是十分丰富而且生动的,其中涉及到了很多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也有和学生生活、学习密集相关的思想教育素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教材的思想内涵和涉及到的德育方面充分把握,将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并加以扩展,灵活运用英语阅读素材中的德育内容,从而让学生养成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文明的道德风尚。如讲到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时,要以感恩为话题,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教师、同学、朋友等相关方面的内容。

2.2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高中是学生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社会认知已经具有初步的判断能力,而且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仅仅只是教师单纯的“讲”,更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其中并且学生之间共同交流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充分地调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全面发展。

2.3用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只有拥有的强烈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在学习中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注重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氛围。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情景,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如在讲到What is happy to you?的时候,让学生积极发言,用简单的口语描述自己认为幸福的时候和幸福的事情,积极参与创造良好的代入感,课堂气氛和谐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2.4教师发挥自身典范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榜样和典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教师做到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树立榜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也会相应增加。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升,不仅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政治素养,也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言行举止要充分注意;在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要做到真正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和学生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一个受学生尊重和爱戴的教师,他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地被学生接受。

总而言之,高中英语经典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传统的德育内容,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用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发挥自身典范作用。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真正地德育教育渗透高中经典英语阅读教学中去。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课堂气氛德育高中英语
将课堂互动融入初中物理课堂之中的重要性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浅谈课堂气氛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营造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