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设计策略分析

2018-04-12梁莲华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多样化梯度小学数学

梁莲华

摘 要:教学情境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呈现出了认知逻辑、行为情感、社会发展等诸方面背景的综合性,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了特定的文化背景、活动背景、交际背景和丰富的学习素材。情境化教学以教材为基础,针对学生的学情优化情境,形成更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可使学生的活动与学科知识的学习融为有机的整体。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密集的思维性,因此,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时应该做到生动地模拟、有梯度地展示和多方位地再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动模拟;梯度;多样化

隨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问题解决”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问题解决”的达成,既不能依赖于一连串的设问组织起来的课堂教学,也不能寄希望于面对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环境——教学情境。与其他的环境相比,教学情境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呈现出了认知逻辑、行为情感、社会发展等诸方面背景的综合性,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了特定的文化背景、活动背景、交际背景和丰富的学习素材。情境化教学以教材为基础,针对学生的学情优化情境,形成更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可使学生的活动与学科知识的学习融为有机的整体。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密集的思维性,因此,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时应该做到生动地模拟、有梯度地展示和多方位地再现。

一、利用多媒体生动模拟,激发学生有效联想

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创设出接受实际的、直观生动的情境,利用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交互和反馈方式,激发学生有效地联想,使之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的情境联系起来,进入五彩缤纷的学习境界。

(一)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呈现概念的实际背景和形成过程,将有助于学生摒弃机械记忆概念的做法。比如小学数学《图形与变换》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滚动的车轮、旋转的风车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而后诱导和启发学生开展观察、分析和讨论活动,形成对旋转的基本性质的认识,进而能够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之后的图形。这样的教学,就将抽象的“旋转”概念融入了生动的情景模拟当中,达到了寓情与理、情景交融、化抽象为形象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手、脑、口等多感官的参与,主动地完成了知识的内化。

(二)使静态的数学图形动态化

研究图形的性质是数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但是数学图形所呈现的都是静态的画面,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运用多媒体动态展示数学过程,使学生在多方位、多视角地观察和思考当中加深理解和认识。比如,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太阳东升西落的过程,并将其与学生所要判断的方向同步展示,学生的判断和理解将会变得更加直观,从而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使局部的特征明晰化

局部与整体是相辅相成的。局部虽然并非整体,却会影响整体,通过对局部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整体的特征。比如“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先利用表格呈现一个月当中不同天气的天数,利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学生就会轻松地理解条形统计图的“长短”与数学的“大小”的对应关系;然后呈现条形统计图,要求学生通过条形统计图读出数据,判断数据大小。有了先前的启发,学生解决后面的问题就会变得异常容易了。

通过多媒体模拟的教学情境是否生动有效,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完成了再创造;三是教学的内涵是否丰富。

二、合理设计问题情境的梯度,有效启发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需要三思而后行,对情境进行系统设计,使之具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形成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情境序列。在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当中,通常都隐藏着一系列的子问题,学生初次见到感觉无从下手,因为缺少思维方向而茫然无措,只能做些无效的劳动。这时,应该将其分解为梯度不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子目标的达成来获得思维的启发。

比如,三年级数学当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正方形水池,它周围有一圈栏杆,栏杆总长48米,如果在水池的外围铺设宽1米的草坪,需要多少平方米的草皮?”解决该题的关键是找出正方形水池的边长并合理分割草坪。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有梯度的问题情境:

(1)水池的边长是多少?

(2)水池的面积是多少?

(3)水池和草坪的总面积是多少?

(4)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这样由易到难的分析就为学生搭建了思维的“梯子”,使学生拾阶而上,全身心地投入了数学学习过程当中。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克服了“为问而问,问而无度”的弊端,而且使学生在主动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问题分析能力。

三、再现多样化的数学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造必须以学习作为基础,学习也必须要将创造作为目的。人的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就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都是以质疑作为起点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质疑、讨论的情境,鼓励学生开展发散性思考。正如德国学者第思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创设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有效手段。总体来看,小学数学中的教学情境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阅读式教学情境

如果教学内容既不是难点,也不是例题分析之类的新知识,而学生又完全可以理解其中的知识和方法,则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阅读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在学生阅读的同时给予适时的指点和引导。如果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可安排学生预习。

(二)问答式教学情境

问答式教学情境即教师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有计划地提出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的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问答式教学情境最适合于习题课的教学。教师通过合理地设置提问、设问、反问,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已学内容,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巩固所学内容。

(三)讨论式教学情境

讨论式教学情境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之后进行分组讨论、交流的教学情境。与前两种教学情境相比,讨论式教学情境气氛热烈,针对性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通过语言交流形成了一种不断求索的意境。如果教学内容概念性较强或难度较大,可考虑设计讨论式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活跃思路,体会集体的智慧,同时注意把握学生的思维线索和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和启发。

这三种教学情境通常都不是独立分开使用的,而是结合实际需要交叉使用的。比如,在六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具有相等的底面积,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六分之一,如果圆锥高为4.2厘米,圆柱的高是多少?如果圆柱的高为4.2厘米,圆锥的高是多少?对于小学生来说,该题的难度较大,学生需要借助体积公式来判断出圆柱和圆锥的高存在2倍的关系,这一过程对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但是,如果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某教师在教学时的情境创设过程如下:

他将两个相同的圆柱体和一个与圆柱体等高等底的圆锥带到教室里,先把一个圆柱和圆锥展示给学生,提问: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

教师拿出另一个圆柱体,缓慢地移动到第一个圆柱体上面,当第二个圆柱的底面快要接触第一个圆柱时,有学生大声说:“老师,两个圆柱体叠放在一起了。”

教师停止动作,手拿第二个圆柱提问:如果叠放上去,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大圆柱的体积就是圆锥的6倍了。

在该案例中,教師仅仅通过一个意向性的动作和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就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变成了两个具体形象的几何体,实现了教学情境的人格化,帮助学生理解了数学的本质。

奥加涅相曾说:同样的教学方式既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这取决于应用的时间和地点,取决于不同方法和手段相互结合的方式。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都应该以学生实际作为出发点,将教学内容合理地转化为与学生心理状态和接受水平相适应的知识体系,通过难易的变化、成败的体验来使学生个体产生积极参与的学习体验,并促进其积极地学习。

猜你喜欢

多样化梯度小学数学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一类扭积形式的梯度近Ricci孤立子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
物理复习课堂中复习内容的设计*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