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产业转移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策略与政策支持研究

2018-04-03孙勇军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一带一路

孙勇军

摘要:“一带一路”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庞大的投资规模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为商业银行创造出新的业务增长点,也对金融服务和创新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针对“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产业转移,商业银行如何调整授信政策、抓住机遇并实现有效风险管控?如何在政策上鼓励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一带一路”授信?文章对“一带一路”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发展机遇、面临困难和政策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产业转移;授信策略

“一带一路”共建将给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和商业银行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一是构建复合型对外经贸新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以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改善沿线国家民生项目为重点带来多产业链、多行业的投资机会,为我国提供了前所未有全方位多层次的新复合型对外发展经济的巨大机遇。二是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的新机遇。“一带一路”共建形成庞大的产品需求,投资需求与经济合作,在“量”上扩大国内产业的需求规模和市场空间,在“质”上推动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大量优质项目需求也将一定程度上将缓解商业银行在国内三期叠加的资产质量压力。“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投资、运营将为国内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授信业务机遇。

一、“一带一路”产业转移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策略

国内各银行机构积极支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努力争当“一带一路”的金融大动脉。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2020年前亚洲每年基建投资需求达7300亿美元。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国内各银行纷纷发布信贷目标。但是,面对产业转移企业“走出去”,多数商业银行尚未建立针对性、系统性、更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征的差异化授信政策,也未建立风险防控措施以应对“一带一路”授信业务中的各类风险。在外部环境日益复杂、授信投放日趋增长的背景下,亟需积极、主动制定授信策略,建立针对性授信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总体授信政策

产品方面,针对“一带一路”项目特点,提供全球统一授信、国际银团贷款、项目融资、出口买方信贷、结构化融资、海外并购贷款以及保理、福费廷、供应链融资、大宗商品融资等产品。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开展规划咨询、项目策划、投融资顾问、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行业方面,重点支持核电、高铁等高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支持农业、轻工业等民生消费产业向沿线国家延伸,积极参与六大经济走廊和产业园区战略节点建设。重点项目和客户方面,对具有商业可行性和符合风险控制要求的项目,争取成为融资牵头行对于“一带一路”需重点支持的客户和项目,结合分支机构管理、客户及项目风险状况,纳入项目授权清单,提高审批效率。加大差异化授信支持力度。引导境内外机构抢抓“一带一路”优质业务机会。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机构授信审批权限的动态调整,给予“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信贷资源倾斜。

(二)研究符合实际的行业政策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近期主要侧重于交通运输、能源、建筑、基础设施工程、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行业,中长期中国品牌消费品等轻工业包括医药、家电、汽车等也将明显增多。商业银行应加强细分行业研究与拓展,配合“一带一路”政策支持特定行业发展,支持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和深加工,推动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提高中国战略资源保障能力,支持装备、工程、农业、海洋产业、高技术和新兴产业,转移国内产能,推动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

(三)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

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发起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组织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中国欧亚合作基金、中国中东欧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周边友好交流基金,旨在以共同出资、共同受益的多边金融合作方式,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项目提供投资资金支持,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也在积极开展“一带一路”相关授信业务。高风险、长期限、效益低的授信项目,理论上不属于商业银行的融资范围,但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实力雄厚并有政府背景,可适度参与具备商业化水平的开发项目,前提是应深化与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合作模式的探索,一方面挖掘其“一带一路”客户项目资源,加速介入大型项目,通过银团合作扩大“一带一路”融资投放力度和规模;另一方面利用海外机构分布广泛的独特优势,为项目提供银团贷款、保函、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跨境结算等专业服务,拓展一揽子业务,并在国别风险、授信审查、贷后管理等环节发挥作用。

(四)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一带一路”地区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国别风险较高,商业银行支持的“走出去”授信项目,存在较多风险因素,推进“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过程中要时刻严守风险底线,对涉及经济、政治和市场进行事前评估、预警和有效管理。

1. 建立一体化风险管控体系。完善贷前贷后、授信流程,忌冒进,做到“有进有退”;关注政策性风险,强化预警监控,加强监督检查;加强风险内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海外机构人员的内控管理。

2. 加强国别风险管理。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别风险监控,根据经济、科技、文教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国土面积、自然资源等指标,合理确定沿线各国授信限额,在限额内根据现金流、担保等维度支持优质信贷项目。构建国别风险预警体系,实现对国别风险的有效分析、监测、预警和处置。

3. 利用多种手段缓释风险。利用中信保、多边组织、跨境担保机构担保增信工具,为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实施增信,支持企业“走出去”,缓释和化解部分国家较高的国别风险。在部分重大资源型项目建设中,通过掌握能源、矿产品供给,将能源、资源产品作为抵押品和还款保障。

二、“一带一路”产业转移项目授信的政策支持建议

就商业银行“一带一路”授信而言,目前存在信息平台支撑和政府政策支持方面的短板,亟需政府部门关注并予以解决。

(一)建立统一信息平台,消除信息渠道不足短板

一是政府主导统一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制定信息共享管理办法、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立信息采集、加工、管理、交换、共享、利用制度和规范,建成基础信息数据库。人民银行、商务部等主要政府部门和社会专业咨询机构要充分利用其经济信息资源优势、专业能力。为企业提供海外投资信息服务。二是金融同业间建立重大项目信息共享机制。“一带一路”落实的關键是项目实施,应根据规划确定优先发展行业与领域,加快“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库建设。参与单位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赢,组合各种金融资源,对项目分类跟踪推进,对成熟项目在各方协作下,尽快实现评审和授信发放。

(二)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政策支持,提高参与主体积极性

一是调整过剩产能行业政策。建议对于有实际需求和能进行境外产能合作转移的企业,监管部门放松行业限额,并给予配套政策支持。对于海外市场前景较好、产能配套要求相对较低的产能过剩行业,比如水泥、平板玻璃、光伏等行业,可通过海外建厂方式疏散产能。对于基础设施和产业配置要求高、投资规模大的行业,可鼓励以下游产业转移产能方式消化。二是支持商业银行“一带一路”机构建设。建议银行业监管部门适当简化银行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并购的审批手续,推动商业银行在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配合产能输出,合理规划和充实机构布局;支持商业银行加强与未设机构国家的银行同业授信及互委业务合作,扩大对我国“走出去”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参考文献:

[1]卓丽洪,郑联盛,胡滨.“一带一路”战略下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走出去”研究[J].经济纵横,2016(04).

[2]崔文瑞,张武浩.“一带一路”建设下中国与沿线各国金融合作研究[J].西部金融,2017(01).

[3]王静.“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国际金融合作问题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9).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一带一路
河北承接京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研究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