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论与质量观及其评价机制

2018-04-03郭文婷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评价机制质量创新

郭文婷

摘要:人文社会科学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科学。人类发展至今最为关键的就是不断创新,创新的脚步推动着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而提高生存质量是得以繁荣的根本动力。进而,若要构建相关的评价机制,就得依据创新和质量,以这两者作为导向进行评价。文章将分析和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和质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关系,从科学、公正和监督的维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创新;质量;评价机制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曾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做出了定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是保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要素之一,在这个基础上人文社会科学才能得到繁荣和进步,应该不断的完善和构建适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机制,进行合理的分类,用创新和质量为重要导向和标准。

一、人类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论

(一)创新的概述

单“创新”一词是当下各界都在强调的理念,十九大也将创新精神列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已逐渐变成了普遍概念,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精神之一。创新这个概念通过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阐述,逐渐从单一的经济学理念演变成了非常广泛的理念,全新而全面的创新理念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拓展。在1912年哈佛教授约瑟夫·熊波特将创新第一次引进到经济学领域,萌芽就此产生,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得到了繁荣和空前的发展,已延伸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和国家体系创新等领域,并且还在不断的发展,这暗合了创新这一理念的本质。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论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而创新就是人文科学发展的本源,也是基本要求,更是伴随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引领社会不断变革,指导社会的发展方向,真正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咨政效果,不断培育出新型的优秀人才。实现创新型国家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的有效统一,因此需要不断的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创新,而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就需要相关的研究活动,首先应该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需要主观能动的结合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等对人类社会现象、历史和精神现象以及人与自然的问题等进行有一定成果和价值、带有预见性和提示性、总结规律和发展导向的创新性探索,这一系列的探索需要理性的加工,再将其转化为对社会有利的财富。这种探索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才能够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促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人文社会科学创新链,为国家文化力量的提升不断提供理论支持和贡献智慧。

(三)多元化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

从多元化的人文社会科学角度来看创新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学科体系创新是以马克思理论为导向,整合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素,并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再借鉴人类已有的卓著成就,发展出符合时代、学科齐全、结构合理、不但要立足世界还要顺应国家发展需要的学科门类;学术观点创新是要求科研人员在考虑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但不被以往经验和书本知识所捆绑,或者是延续和参考他人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具体事件和个别现象上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这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不怕争论和矛盾,在实践中慢慢靠近真理;科研方法創新需要科研人员在相同的科研项目上得出不同于前人的研究方法来应用于自己的研究,或是从别的学科研究中得到启示,通过自己的改良变成自己的研究方法,这需要多视角和领域的学习,拥有拓展性思路和分析能力才能够达到;科研组织管理创新所指是在具体的研究中,改变已有制度或是引进全新制度理念,用于调整创新主体的关系,更加规范其行为和提高效率,进而能够推动新知识和技术的创造性,并且得以完善和推广,最终保障人文社会科学的持续繁荣发展,这需要对人事、科研、国际间的合作和财务等机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观

(一)质量的概述

现代化的管理中总是提及质量,包含了诸多领域和内容,比如管理、生产、产品和教学等,都用质量来评论和衡量,包括物理和哲学等领域都对质量有所阐述。质量已经从最初的物理学单位演变到了哲学层面,所指质变和量变间的关系,管理学上的质量则比较难定义。

质量管理学上来看,大家都普遍认同ISO的定义:质量的具体表现是产品、过程和活动;高质量代表了能够满足所需;质量的实质内容根据实体不同而不同。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理念,包含了动态以及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事物,并在不断进展。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当下也需要强调质量,从理论到实践,质量都是不可避免的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表现和度量难以掌握,往往具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需要得出一个相对共赢的平衡点,这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多维度和多层面性。人文社会科学与认知世界、传承文化、创新思路和服务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谓是支撑,所以应该综合来考量,不单是指科研成果的质量,还要参考社会各界人士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观点和态度,以及在实现国家经济和蓝图、争取建设小康社会时所起到的理论支持和智慧贡献程度。

(三)多维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观

人文社会科学有着一系列的递进程序,每一步都相互依存和制约,最终导致不同的研究质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维度:主体多维,指研究者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有所不同,每一个研究者都是第一负责人和受益人,对科研本身的关注除了研究者本人还包括相关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出版社和产业界等,并且关注者都各自有自己的质量标准;评估的多维,在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行进评估时要减少使用数量语言,而要更多的强调质量,需要强调新资料、新问题、新观点、填补学术空白以及新的研究方法和新发现,还有最终的理论等,只有不断的强调这种质量观才能达到科研的真正目的;保障的多维,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力是学者群体,要提高学者的科研质量就要强调正确的政治态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创新科研方法和遵循社会规范等,而不是单靠学者自身的努力,仅此还不能完全保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

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论和质量观下的评价机制

(一)评价机制的概述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机制系统性来看主要包含评价标准、步骤和监督管理。在相关的标准方法下,采用科学的观点和步骤来调试其中的各个利益方,最终要保障评价机制的公正和可靠。目前在各个层面和领域都基本认可以创新作为第一导向,而创新的核心就是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打消那些以功力为目的的科研项目,促进其真正朝着重质量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二)多维度的评价机制

1. 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将关系到相关利益方的资源配置等问题,相互之间制约其发展,有一定的博弈性。在以创新和质量为前提下,要以此为视角,依据创新和质量的具体含义和侧重程度,再参考相关科研人员、政府机构、具体项目和成果的具体意见和数据,进行科学分类,最终找到适合的评价方法。

2. 公正的评价程序。目前在实际评价时,经常会产生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现象,需要加强相关的程序建设,并严格按照程序执行。在面对不同的评价对象时,应该制定出对应的遴选程序、评价制度的具体操作和结果的公布程序,要保证评价的价值中立,主体间得到平等的对待,具备有效的参与过程,理性的程序制定和公开透明的制度,尽量从一开始就消除有可能对评价产生不公正影响的因素,在质量和创新的指导下得到良性的评价程序。

3. 完善评價监督制度。在实际评价时,往往因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性而产生学术态度不端正和一系列的腐败现象,所以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是必要之举。要让监督制度更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就要不断的完善现有的监督制度,事先确定监督的主体和对象、内容和模式以及具体制度,才能有系统性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进而加强监督制度的建设。通过不断的提升和完善监督制度,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监督走向常态化,变成一项必备内容,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和质量提升真正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结语

想要真正达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目标,就要严格遵守创新论和质量观的导向,建立起相应的科研评价机制,并且不断的完善监督制度,为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度和质量水准不懈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断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谭春辉,王乐.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制的保障体系研究[J].宏观质量研究,2014(01).

[2]汪信砚.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之源[J].江汉论坛,2014(08).

(作者单位:吉林省统计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评价机制质量创新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