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嗅觉失灵”的中医治疗浅析

2018-04-03高军朱明馨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苍耳子白芷石菖蒲

高军,朱明馨

仪征市中医院儿科,江苏仪征 211400

嗅觉失灵,又称失嗅症。在成人引起嗅觉障碍的病因比较复杂,包括鼻或鼻窦疾病、外伤、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手术损伤等[1],而在儿童其主要病因以鼻或鼻窦疾病为主。其治疗西医主要以糖皮质激素、锌制剂、维生素C、维生素B1等及神经生长因子等治疗,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嗅觉障碍尚无行之有效的方法。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属于“鼻聋”“不闻香臭症”等范畴,与心火偏旺,脾肺不足,清阳不升等相关,通过中医整体思想,辨证论治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嗅觉功能。

1 病因病机

《灵枢·脉度》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由此可见鼻闻香臭功能,主要依赖人体的宗气;《难经·四十难》:“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鼻的嗅觉功能与心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诸病源候论》:“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齆也。”“肺主气,其经手太阴之脉也,其气通鼻。若肺脏调和,则鼻气通利,而知臭香。若风冷伤于脏腑,而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所以鼻的嗅觉是否灵敏与肺主气的功能紧密相关;《证治准绳·杂病·鼻》:“若因饥饱劳役,损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塞孔窍,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故而鼻的嗅觉与后天脾胃功能紧密相连。

2 辨证分型

祖国医学认为,嗅觉的生理病理与肺、心、脾密切相关,临床可以分为以下4个证型。

2.1 肺气虚寒

《证治准绳·杂病·鼻》:“鼻塞久而成 ,盖由肺气注于鼻,上荣头面,若上焦壅滞,风寒客于头脑,则气不通,冷气停滞,搏于津液,脓涕结聚,则鼻不闻香臭,遂成齆也。”临床见嗅觉不灵敏或失嗅,鼻流清涕,自汗、畏风,易于感冒,面色淡白或胱白,神疲体倦,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2.2 肺热内蕴

《证治准绳·杂病·鼻》“鼻塞不闻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风寒便塞,不时举发者,世俗皆以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温之药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经素有火邪,火郁甚则喜得热而恶见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发也。”《张氏医通·鼻》:“肺家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有寒有热,暴起为寒,久郁成热。”临床见嗅觉长期不灵敏或不闻香臭,鼻流浊涕,时咳嗽、有黄痰、咽干、大便秘结或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滑。

2.3 心火旺盛

《难经·四十难》:“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心火旺,则烧灼五液,心火克金,耗损肺阴,鼻失濡养,临床可见不闻香臭,流黄涕,伴口苦、心烦、大便干结,口舌生疮,夜寐不佳,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2.4 脾气虚弱

《难经·四十七难》:“人头者,诸阳之会也。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所以脾气虚弱,不能升清阳于头面,鼻窍失于濡养。临床可见不闻香臭,流白浊涕,伴纳食不馨,腹胀,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胖,脉弱无力。

3 辨证论治

3.1 肺气虚寒

因肺气本虚或外感风寒,肺气失宣,头面不荣,寒性凝滞,气不疏利,见鼻塞而不闻香臭。治以补肺散寒,宣肺通窍。可用温肺止流丹合麻黄附子细心汤加减。

3.2 肺热内蕴

因反复感受风寒风热之邪,邪郁化火,羁留肺经,内舍脏腑,阳明不清,致鼻窍不利,不闻香臭。治以清肺泻热,宣闭通窍。可用泻白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3.3 心火旺盛

精神紧张、情志不遂,气郁生火,心火上炎,克伐肺津,金不生水,鼻窍失养,失司闻之职。治以清心泻火,养阴润窍。可用导赤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减。

3.4 脾气虚弱

饮食不节或外邪伤脾,致中土虚弱,运化不健,升降失调,清阳不升,精微不能上输鼻窍,鼻窍失养,故不闻香臭。治以补脾益气,补肺通窍。可用补中益气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不闻香臭症”病程一般较长,颜德馨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故在治疗该病时无论何种症型皆可加入适量活血化瘀之品。

在中药治疗的同时配合针刺以提高疗效。常选用“迎香穴”“攒竹”“印堂穴”等。

4 典型病案

患儿王某,男,11岁。2017-04-29初诊。

主诉:嗅觉失灵6年。患儿素有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5岁开始出现嗅觉减退渐至失灵,曾在本地及南京、镇江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来诊时对任何气味皆不敏感,鼻塞,晨起鼻流清涕,无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辨证属肺气虚寒:

生黄芪 12 g、炙麻黄8 g、石菖蒲8 g、白芷8 g、细辛4 g、苍耳子 4 g、郁金 8 g、川芎 8 g、藿香 8 g、山药15 g、麦芽 12 g、甘草 5 g,7 剂,常法煎服。

2017-05-07服用上药后,流涕减轻,鼻息已畅,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上方去炙麻黄加丹参12 g、红花12 g,12剂,常法煎服。

2017-05-21嗅觉好转,舌质淡,苔偏厚,脉滑。

黄芪 12 g、炒白术 8 g、防风 8 g、细辛 4 g、白芷10 g、苍耳子 5 g、石菖蒲 8 g、丹参 12 g、川芎 8 g、红花 10 g、生山药 12 g、藿香12 g、太子参 12 g、当归 8 g、法半夏 6 g、陈皮8 g、升麻5 g、生甘草5 g、炒麦芽12 g、薄荷(后下)12 g,7 剂,常法煎服。

予以揿针针刺“迎香穴、印堂穴”,1次/2 d,连续3次。

2017-06-01患儿鼻息已畅,时流清涕,舌质淡,舌苔白偏厚,脉滑。

藿香 12 g、白芷 10 g、苍耳子 4 g、细辛 4 g、干姜4 g、石菖蒲 8 g、浙贝母 12 g、丹参 12 g、川芎 12 g、郁金 10 g、鹅不食草 8 g、黄芪 15 g、生甘草 5 g,7 剂,常法煎服。

2017-06-10药后鼻息畅,嗅觉逐渐好转,舌质淡,苔白偏厚,脉滑。

黄芪 15 g、炒苍术 12 g、防风 12 g、细辛 4 g、白芷10 g、苍耳子 5 g、石菖蒲 8 g、丹参 12 g、赤芍 8 g、生山药 12 g、藿香 12 g、干姜 4 g、生甘草 5 g、炒麦芽12 g,7 剂,常法煎服。

2017-06-18患儿嗅觉基本恢复,可以闻到苹果香味,鼻息已畅,偶流涕,舌质淡,苔薄白,脉滑。

黄芪 12 g、炒苍术 10 g、细辛 4 g、郁金 12 g、白芷12 g、苍耳子 5 g、石菖蒲 8 g、象贝 12 g、鹅不食草 6 g、生山药 12 g、藿香 12 g、干姜 4 g、生甘草 5 g、炒麦芽12 g、炙麻黄 8 g。

按:嗅觉障碍,又称失嗅症,属于中医学“鼻聋”“不闻香臭症”等范畴。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呼吸性嗅觉障碍、嗅粘膜和嗅神经系统的嗅觉障碍两大类。病因非常复杂,尚无特效药物治疗。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可以一定程度改善这一症状。儿童的嗅觉障碍大部分都是源于鼻或鼻窦疾病。孙老认为在各种类型的鼻部疾病中“肺气不宣”“鼻窍不通”是基本的病理变化,而儿童患者因其“三有余,四不足”(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阴常不足”)的病理生理特点,正气虚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贯穿疾病的始终[2]。根据这一基本的病理变化,孙老制定了“宣肺通窍祛浊”的基本方法,治疗儿童鼻部疾病。该患儿嗅觉失灵长达6年,迭经治疗效果不佳,久病肺虚,所以治疗应以补肺为主。在该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全程运用黄芪、藿香、细辛、白芷、苍耳子、石菖蒲这六种药物。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本草汇言》谓其“补肺健脾,实卫敛汗,祛风运毒之药也”,《本草经》记载,黄芪有“排脓止痛”之功。黄芪加宣肺通窍药,能起到托里祛浊通窍的作用[3];藿香性微温,入肺、脾、胃经,有醒脾快胃,振动清阳,利湿除风之功用,其气芳香,善行胃气,辛能通利九窍;苍耳子散风通窍,兼能止头痛,常用治疗鼻部疾患;辛夷、白芷,辛温,散风寒,通鼻窍与苍耳子合用为治鼻渊头痛、鼻塞、香臭不闻、流涕之主药[4];石菖蒲辛、温《本经》:“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在本病第一诊及最后一诊时皆用了炙麻黄,《滇南本草》认为麻黄能“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达到疏达肺金,而鼻塞自通,能闻香臭之目的[5]。但麻黄终是辛温发散之药,过用可耗伤肺气。一诊时用之可以宣通肺气,末诊时患儿正气已复短期用之无耗气之虞,且可宣肺以巩固疗效。

辅以揿针针刺可疏通经络提升疗效。迎香穴为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此腧穴有疏散风热、通利鼻窍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鼻塞、鼽衄等病症;阳明经与太阳经在攒竹穴处相交接,而鼻部炎症常与阳明经病变有关,针刺,一可加强头面的血液循环,针刺攒竹促进嗅神经功能的恢复;印堂穴是督脉经穴之一,中医认为主要功用是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猜你喜欢

苍耳子白芷石菖蒲
高建忠用苍耳子散治疗鼻渊的临床体会
带刺的苍耳子
石菖蒲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析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苍耳子中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白芷美白活性部位初步研究
石菖蒲挥发油SFE-CO2萃取工艺的优化
石菖蒲生甘草护听力
萆薢、石菖蒲药 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最佳配伍比例的药效学研究
衍生化GC-MS同时测定苍耳子中14种脂肪酸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