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实施康复治疗的价值评估

2018-04-03张于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康复评估

张于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探明其病因及病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该病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率较高,多迁延不愈,对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损害较大,也加重了家庭和社会负担,必须进一步提升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水平。近年来,精神分裂症相关康复治疗研究逐渐增多,文献报道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恢复期采取康复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为此有必要探讨康复期的康复治疗措施及效果。为此,该次研究选择 2016年7月—2017年12月期间在该院住院治疗的7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对比分析了康复期康复治疗对患者后精神分裂症症状、认识水平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住院治疗的7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及ICD-10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1]。纳入标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精神症状主要为阴性;具备一定认知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情感性精神障碍者;药物或酒精所致精神病性症状者;重要脏器严重功能衰竭或严重全身性疾病者;药物使用禁忌证者;哺乳期、妊娠期妇女。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51.47±23.15)岁,病程 1~10 年,平均病程(5.69±4.52)年,其中初发 11例,复发27例。对照组,男21例,女 17例,年龄 26~74岁,平均年龄(50.06±24.07)岁,病程 1~10 年,平均病程(5.51±4.48)年,其中初发12例,复发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征得该单位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常规进行专科治疗:奥氮平片(国药准字 H20090947, 2.5 mg),起始剂量 5 mg/d,逐渐增加到15~20 mg/d,口服,1次/d;疗效满意时停止增加药量(患者不耐受时不增加药量);出现之体外系反应者,给予抗胆碱能药;失眠者,给予小剂量地西泮。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个体化康复治疗,为期3个月,由精神科和康复科主治医师针对患者病情制定康复计划,每周一、三、五各治疗1次,3次/周,1 h/次,具体干预措施为:①心理疏导,专业心理医师对患者心理干预,引导患者倾诉,发现其心理问题,调整患者情绪状态;②人际交流能力培养,组织病友进行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鼓励患者对于医生和护士交流,通过各种活动,消除患者社交障碍;③培养患者个人兴趣爱好,组织患者学习绘画、音乐、围棋等兴趣活动,并指导患者进行手工制作,提高动手能力,帮助其认知水平恢复。

1.3 观察指标

1.3.1 精神分裂症症状评估 精神分裂症症状严重程度采用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2]进行评估,分为阳性症状(评分7~49分)、阴性症状(评分7~49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7~16分)和攻击危险性的补充项目(评分3~21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精神分裂症症状越严重。

1.3.2 认知水平评估 治疗前后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式测验(WCST)[3]评估患者认知水平,测评人员不参与临床治疗,独立测评,指导患者将128张反应卡与4类刺激卡相匹配,完成10张卡片正确匹配为1组,完成6组后结束,记录患者分类数、正确百分数、随机错误数、持续错误数、总应答数,分类数和正确百分数越高、持续错误数和随机错误数越低,表明患者认知水平越好。

1.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 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4]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越好,评分<60分表明存在功能障碍,对比两组各阶段评分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用(±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精神分裂症症状评估

观察组治疗前阳性症状(15.03±5.36)分、阴性症状(24.16±8.06)分、一般精神病理(26.04±5.52)分和攻击危险性补充项目评分(10.03±4.96)分与对照组(14.85±4.67)分、(25.16±9.25)分、(26.23±5.08)分、9.67±4.0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阳性症状(7.14±2.39)分、阴性症状(15.28±3.26)分、一般精神病理(15.07±4.76)分和攻击危险性补充项目评分(4.25±1.01)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1.02±1.76)分、(20.18±5.69)分、(21.57±4.85)分、(6.87±2.16)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认知水平评估

治疗前观察组分类数(3.26±1.02)分、正确的百分数(45.16±5.29)分、随机错误数(34.65±12.14)分、持续错误数评分(41.26±5.87)分与对照组(3.56±7.58)分、(45.68±6.02)分、(35.17±5.14 分、(40.69±8.5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分类数(5.69±1.03)分、正确的百分数(92.05±12.13)分、随机错误数(6.58±1.35)分、持续错误数评分(12.25±3.57)分与对照组(4.02±1.68)分、(70.35±11.04)分、(18.71±3.24)分、(26.10±5.4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 Barthel指数(35.18±11.58)和对照组(36.49±12.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69.78±12.94)显著高于对照组(56.12±13.5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具有持久性的特征,康复期患者精神病性症状已经明显改善,但是患者认知水平、社会能力等受损严重,生活质量较差,有必要对患者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进行系统性的干预。

近年来,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领域提出,应在康复期实施康复治疗,纠正患者在认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功能异常,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风险;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治疗体系不断完善,相关干预措施也逐渐完善和丰富,文献报道显示,康复期实施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认知水平下降问题,患者生活质量可得到明显提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5]。该次研究也发现:精神分裂症症状评估显示治疗后观察组阳性症状(7.14±2.39)分、阴性症状(15.28±3.26)分、一般精神病理(15.07±4.76)分和攻击危险性补充项目评分(4.25±1.01)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认知水平评估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康复治疗也改善了患者精神分裂症症状,认知功能纠正效果也较为显著,辅助治疗效果良好。此外,该次研究进一步追踪发现,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69.78±12.94)显著高于对照组(56.12±13.5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应用康复治疗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明显提高,预后更佳,临床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实施康复治疗可进一步改善精神分裂症症状,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康复评估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评估依据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