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儿童生态美育,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2018-03-31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明儿童环境

高 娴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生态问题已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理论家已经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破坏问题予以高度关注,艺术家们更是将生态、环境作为创作的主题,不断创作出生态主题的艺术作品,以警醒世人保护地球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资源。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步入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速期,在取得可喜发展成果的同时,也牺牲了宝贵的资源与环境。空气、水源、土壤质量的恶化,已经开始危及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到人类和地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不容忽视的是,生态问题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与发展,由环境恶化引发的儿童成长问题更是触目惊心。儿童是社会的未来,是文明的传承者,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我们非常有必要将生态问题和生态意识融入到当代中国儿童文化建设中进行考量。

一、生态问题与儿童的发展

2016年9月30日国家环保部发布的中国儿童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成果 《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报告 (儿童卷)》①指出:儿童环境暴露情况中的物质摄入高于成人;儿童受到传统及现代环境健康风险的双重侵扰;成人对儿童抚养行为也影响到儿童的环境健康风险等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也非常重视儿童的环境风险防御,在2017年初发布的 《继承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儿童健康和环境地图集》、 《不要污染我的未来!环境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等报告中指出:食物、土壤、空气、水以及辐射物,已经是造成儿童疾病和死亡的常见原因,而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人为控制来达到预防目的的。②

工业污染给儿童的生活环境带来了恶劣影响,会严重威胁到儿童的身体健康、智力发育乃至生命。其中血铅中毒事件在全国屡次被媒体曝光:2009年8月陕西凤翔数百名儿童被查出血铅超标;2010年10月安徽怀宁县高河镇新山社区儿童血铅超标被曝光;2011年3月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的浙江海久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周边多名儿童及成人被发现血铅超标;2011年9月上海浦东新区康桥康花新村小区的部分儿童血铅浓度超标;2014年6月湖南省衡东县大浦镇多名儿童血铅超标。

与此同时,由于人们对生产实践等活动及其后果的认知具有滞后性,不少涉及环境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为没有及时的曝光和公开,也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发生。例如,磨砂洗面奶中的微胶珠颗粒已经被确认为环境污染物,这些微小颗粒会聚集二氯二苯三氯乙烷等有害污染物 (比如DDT),并通过水体进入食物链,最终进入人类自己的餐桌。2017年6月美国加州众议院已经立法禁止使用这种微小颗粒,而我国消费者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明显滞后。不久前,互联网上引发热议的 《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③一文,也让人们警醒到:新的消费方式在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和大量难以降解的垃圾,从而波及海洋物种的生存,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并最终影响人类自身。

不论是从儿童的健康发展还是探讨要为子孙后代营造一个绿色的星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笼罩在全人类头顶的乌云。我国开始高度重视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2015)、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2016)。生态环境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更是人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民族生生不息永葆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儿童文化与生态美育

山东大学曾繁仁教授主张生态美学审美教养,认为这种教养应该从人的儿童阶段开始培养。他在《生态美学导论》中陈述: “生态审美教育是用生态美学的观念教育广大人民”, “生态审美素养应该成为当代公民、特别是青年人最重要的文化素养之一,是从儿童时期就须养成的重要习惯素养”④。

这里说到的公民的生态素养应该是指建立在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之上的具体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清华大学卢风教授认为, “生态文化将呼吁人们适度追求物质财富,将激励人们无限追求非物质价值,即以无限追求德行和境界的方式追求无限”,这为我们标注了生态文化在形而下及形而上两条路径上的尺度⑤。武汉大学陈望衡教授对生态文明的美学标准作了更加具体的表述,他认为 “农业时代标志性的美是富裕,工业文明标志性的美是奢华,而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是朴素”⑥,人类社会经历了工业文明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朴素意味着人要努力减少对自然的掠夺,自然资源的意义远大于物质财富。客观上,追求非物质,追求朴素,以及追求德行境界,对成人来说也存在现实的难度,而以此来塑造符合生态伦理的儿童文化,则更是困难重重。

在工业文明较为繁荣、社会文化较发达地区,儿童文化是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社会文化风气的直接影响。儿童文化是成人为儿童营造的,事实上成人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儿童文化的形成尤为重要。儿童生态审美素养的形成也需要社会相关行业着力去引导和培养。然而在不少的儿童文化产品中,生态意识并未明确呈现,生态观念相对模糊。儿童教育产业化也导致教学内容急功近利,而较少关注儿童生态意识的培养。儿童生态观和生态审美素养的构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意义十分重大,它的实现更需要全社会的齐心共建。目前仅有少数生态组织从生态环境问题意识出发,开始关注生态观在儿童群体中的普及,而其影响力相对有限,也尚未开发出系统的、具备全国影响力的儿童文化产品。

就我国国情而言,儿童生态美育的发展应在为儿童创造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儿童文化发展相对滞后,资源的贫瘠和环境的恶劣,工业文明和大城市病的后果直接侵害到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一些地方甚至成为胎儿流产、畸形和各种疾病高发的地区。改变这些地区儿童的生存环境是当务之急,发展儿童生态美育之路更是任重而道远。

对于城市发展的决策者而言,城市发展的儿童友好系数和城市的生态环境,理应成为衡量城市文明的重要指标。儿童友好城市的发展,也应该是注重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意识普及的城市。目前不少城市正尝试在这方面探索自己的道路。例如,2017年湖北荆州市委宣传部、荆州市文明办、荆州市环保局等部门策划的大型环保儿童剧 《幸福在哪里》成功演出,该剧讲述的是森林里小动物们追寻幸福的故事,其中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吁大家爱护自然环境,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可以说,发展生态美育,正是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儿童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让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城市文明和良好生态的创建中来。

三、儿童文艺中的生态叙事

清华大学卢风教授认为,为了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必须建构超越物质主义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即蕴含生态价值观的哲学、宗教、科学、文学和艺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儿童既是受保护的重要对象,又是生态意识的培养对象。因此,艺术创作在反思人类生存境遇时应更加具有前瞻性。

实际上,在很多文化作品中,都传达了非常好的生态观念。如宫崎骏的 《森林公主》、 《龙猫》等动画电影,大都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题材;法国动画片 《巴巴爸爸》、电影 《阿凡达》,以及不少受到媒体关注的影视作品,如 《猩球崛起》、 《美人鱼》、 《可可西里》、 《狼图腾》等,也都涉及生态环保主题。

我国的儿童文学作家也喜欢以自然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例如湖北青年儿童文学家彭绪络,其笔名清江水,就是以故乡的母亲河为自己命名。他的冒险题材儿童文学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展开的。湖北儿童文学家董宏猷也创作了系列以神农架为背景的儿童小说。还有一些动物小说,如李传锋的 《最后一只白虎》也通过人与虎的比拟、通感,表达出人与动物共通的生存意识。关注儿童文艺生态叙事的文艺家,以少数民族作家最为集中,其作品展现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作家童年时代在大自然中快乐成长的经历等。

儿童文学中的生态叙事是个体化的,也最具有时代性。尤其一方面是高速发展的工业文化、城市文明兴起,另一方面是农村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失落,都造成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是环境和资源被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为了眼前利益而选择牺牲部分资源又最终自食其果,这种矛盾构成工业文明的发展之痛。打破自然规律,满足人类私欲,其结果必然是悲剧性的。

即便生态问题在我国日趋严峻,国内儿童文学作家并未在生态问题的关注方面形成一致的自觉。主流作家们的文学创作中常充满自省,从故土出走的年轻一代,努力奋斗摆脱物质与精神上贫穷落后的现状。城市化进程深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作家群体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创作者对童年的依恋、对故土的怀念、对自然的崇拜,随着人性进一步成熟而逐步展露出来。如藏族作家阿来的 《三只虫草》即是这样一部小说,作品围绕虫草这一关键词刻画了原生态环境下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逆境成长。小说中人与自然依存的关系显露无疑,但也还未明确表示出鲜明的生态理念。

总的说来,文学艺术能够为孩子营造一个关注自然、珍视自然的文化想象空间。虽然我国儿童文学在生态观念传达和生态问题反映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的空间,随着当今世界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我们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和艺术家自觉地关注到生态与美的关系、生态与生命的联系,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四、构建 “绿色、和谐”儿童生态观

日常儿童环保教养、生态美育的构建,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儿童文化的建设统一起来,儿童不仅是生态文明的受益者,也将是生态文明的建设执行和维护者。因此,在儿童文化中树立生态观需要各个层面相互协作、共同努力,这对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和谐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政府倡导。政府应以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调控办法,引导全社会及儿童建立环保意识。例如我国限塑政策执行以来,并未起到明显限制使用塑料袋的作用,相反却被塑料袋收费经济绑架。于平在 《“限塑令”为何沦为了 “卖塑令”》⑦曾指出我国限塑调控缺乏针对性以及效果不够理想的现状。还有不少类似这种不够具体、比较空泛环保口号,缺乏可执行和行之有效的对策支撑。而日常公民道德和行为规范约束力度缺乏,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问题也缺乏有效引导,由此产生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形同虚设、餐饮快递带来大量白色污染等问题,这些都表明全社会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的缺失。社会生态意识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倡导,而社会生态意识的建立,要以儿童生态观的树立为基点。不少城市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概念,儿童友好应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计划统一起来,和谐的生态环境和儿童的健康成长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教育主导。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保护自然。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新世纪的主人,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增强他们环境保护意识,意义重大而深远。2016年国家环境部、总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 (2016—2020)》⑧,成为十三五时期各级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有力依据,并将推进学校环境教育、培养青少年生态意识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相关研究关注这一问题,相关研究成果有 《小学生环保教育的方法和途径》⑨、 《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⑩、 《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⑪、《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⑫,等等。至于进一步开设发相关的课程和编写相关的教材,明确相关的行为规范,应该在未来可以期待。

第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益组织的身体力行,以及商业机构密切配合,如 《中国儿童环保教育计划》是联合国规划署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罗红环保基金共同主办的以儿童为主体的综合性环保教育普及活动,也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中国境内规模最大的环保推广项目。在文化产业化、教育产业化的综合趋势因素影响下,商业机构应该积极参与到环保宣传、儿童友好和环境友好城市文明建设中来。武汉市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江城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⑬,垃圾回收公司开发《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给社区居民具体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知识。又比如快餐行业采用纸质打包盒替代塑料打包盒和包装。此外,还应该有更加明确合理地管理,如回收旧手机,这些手机有些是提供给黑作坊炼制贵重金属,进而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类似这样的细节,也需要在社区环境中与居民面对面交流普及。而在青少年宫和儿童夏令营等教育培训机构,在儿童兴趣爱好培养的过程中,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意识、审美趣味,也要培养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

五、小结

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党的十八大中进一步强调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党的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018年两会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伴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发展的基本问题。儿童文化作为社会文化重要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公民素质。以发展儿童生态美育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是将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落实儿童生态文化建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注释:

① 参见环境保护部著: 《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报告 (儿童卷)》,中国环境出版社2016年8月版。

② 参见新华社2017年3月7日新闻: 《世卫:环境风险每年造成170万名儿童死亡》。

③ 据英国广播公司9月28日报道,英国广播公司国际台记者哈福德制作的系列节目 “成就现代经济的神奇发明”中有关塑料的一篇,题为 《“外卖毁掉下一代” 谈谈塑料的前世今生》。

④ 曾繁仁: 《生态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73页。

⑤ 卢风: 《论生态伦理、生态哲学与生态文明》,《桂海论丛》2016年第1期。

⑥ 陈望衡: 《“生态文明美学”初论》,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⑦ 于平: 《“限塑令”为何沦为了 “卖塑令”》, 《北京文化通讯》2018年第1期。

⑧ 环境部、总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委2016年联合发布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 (2016—2020)》规定,十三五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增强舆论引导主动性;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努力满足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需求;加强面向社会的环境宣传工作,形成推动绿色发展的良好风尚;推进学校环境教育,培养青少年生态意识;积极促进公众参与,壮大环保社会力量。

⑨ 汪志旺: 《小学生环保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环境教育》2011年第10期。

⑩ 马璐: 《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⑪ 林敏: 《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湘潭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⑫ 刘甜甜: 《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⑬ 《江城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武汉文明网2018年1月19日。

猜你喜欢

文明儿童环境
请文明演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对不文明说“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