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研究述评

2018-03-31黄黎明李建蕊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8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者马克思

黄黎明 李建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国内学界对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进行了细致的阐释。在知网进行搜索,从1978年至今,以 “劳动解放”为题名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除此以外,还有诸多学者的论著虽没有以马克思 “劳动解放”为题,但均不同程度涉及这一方面的研究。例如孙伯钅癸、张一兵、吴晓明、陈立新、俞吾金、马俊峰、杨耕、孙正聿等学者的著述中均有论及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相关内容。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主要从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理论内涵和理论品质、理论内容和实践路径、理论定位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

一、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理论内涵和理论品质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品质,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对此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这为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提供了前提条件。

(一)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理论内涵

关于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理论内涵,国内学界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其中包括人类解放说、劳动伦理说、劳动人权说、阶级解放说等几种主要观点。

1.人类解放说。这一观点认为,人类获得解放就意味着人的劳动获得解放。马克思的劳动解放就是立足于主体层面的劳动来解释社会历史发展活动的。 “从个体主体角度而言,劳动解放的实质就是由异化劳动转化为自主活动”,也即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同人的充分自主活动是相一致的,劳动解放意味着 “人的交往向个人本身的交往的转化”①,从而得出劳动解放就是人的解放的结论。学者黄明理认为,劳动解放同系统论的原理是相通的,系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物都是自成系统,那么劳动解放也是如此。劳动解放同劳动的发展系统是相伴相随的,劳动解放意味着劳动摆脱旧有社会运行系统的束缚而获得发展, “劳动解放是人类凭借自己的能力,自己对自己的解放,劳动的解放就是人类的解放”②。

2.劳动伦理说。这一观点认为,劳动作为人的最基本存在方式,揭示着人类劳动解放的实质。劳动解放的伦理意义即是从伦理视角来理解劳动对人的道德意义。王泽应、贺汉魂两位学者认为从伦理学视阈来解读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劳动解放人是劳动的根本伦理意义;解放人的劳动是对劳动的根本伦理要求。”③

3.劳动人权说。这一观点从马克思人权观出发,认为人的一切权利都是劳动赋予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一切平等、自由、价值的根源都要来自劳动”④。在马克思的视阈内,人权来自于劳动,劳动解放就是劳动人权的复归。陈学明认为马克思在 《哥达纲领批判》中并未有意回避 “劳动解放”的说法,其后来不再使用 “劳动解放”提法,实际上是为了避免 《哥达纲领批判》的措辞 “Befreiung”表意不清,容易混淆 “解放劳动”和 “免除劳动”二者的不同要求的问题。实际上,马克思本人关于劳动解放的思想不是在于免除劳动本身,而是使劳动获得无束缚的自由权力,从而使劳动从资本主义人权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4.阶级解放说。这一观点认为,劳动解放即是意味着劳动阶级从阶级社会的剥削和压迫中彻底地解放出来,因为任何形式的压迫均表现为阶级的压迫,劳动要获得解放,毫无例外地都是阶级的解放。学者刘永佶认为,在有文献记载的古代阶级社会中,作为下层的体力劳动者占多数,由于所处的地位低下,因此不能引起思想家和统治者们的重视。作为非劳动阶级的统治者们只有在占有和享受劳动成果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劳动的 “意义”。直到工业文明,劳动才开始作为一个重要范畴被重视并给与应有的规定。但无论是何种阶级社会,统治阶级都是依靠暴力来剥削劳动者,以获得对财富的普遍占有。奴隶社会以公开的直接的形式展开残酷的剥削,而资本主义社会以相当文明的方式利用劳动者,打着 “科学”、 “自由”、 “人权”的旗号,侵吞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带有更为强烈的野蛮性。因此,对生活于资本主义时代的马克思来说,劳动解放的内涵就在于消灭阶级,实现劳动解放就是实现劳动阶级的解放。

(二)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理论品质

1.人本关怀。这种观点认为,劳动解放和社会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双重维度,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社会解放侧重于从社会客体向度来寻求社会异化的根源,这是传统的研究思路。刘同舫认为,劳动解放的维度则 “具有直接的主体人文关怀意味”,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把握劳动解放的维度,就有可能导致 “轻视劳动解放,使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向度、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无以彰显”⑤的现象出现。

2.道德权利。这种观点认为劳动解放人的根本依据在于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同时也意味着劳动是劳动者的一种基本道德权利,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也即是对劳动者自身人格尊严的认肯。王泽应、贺汉魂等学者由此将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理论品质概括为: “一切对人类有用的劳动,就应该得到道德的肯定”; “对劳动的道德认肯,同时也意味应对应劳动却不劳而获者进行道德谴责”; “劳动是劳动者的一种基本人权,一种道德权利,应保障劳动者 ‘有劳动’”⑥。

二、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理论内容和实践路径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理论内容是如何生成的?马克思实现劳动解放的实践路径是什么?学界展开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这是我们理解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关键。可以说,马克思劳动解放的理论内容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解读,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将劳动解放思想的内容概括为历史生产论、解放阻碍论、有机构成论等几个方面。与此同时,通过对劳动解放思想理论内容的深刻把握,也为劳动解放的实现揭示了现实的可能性。不同学者从马克思经典文本出发,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一)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理论内容

1.历史生产论。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根基。刘同舫借助异化劳动理论对劳动解放的历史生成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异化劳动不仅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里,异化劳动以自主活动的从属形式同样存在着。因此,劳动解放始终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只不过,资本主义前的社会,受制于自然界的束缚,劳动的异化性和否定性力量相对较弱,作为生产的人更多地表现为自然的一部分,因此独立性也较低。然而,现代社会中的雇佣劳动, “劳动的积极力量不断扩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剩余劳动、私有财产出现,劳动的负面力量和消极因素开始出现并不断加强”,劳动也因此表现为全面的异化状态。但 “劳动解放的动力来自于劳动本身”,劳动解放同样具有历史必然性,“正是人类现实劳动中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矛盾构成了劳动解放的动力和源泉。”⑦异化劳动和劳动的创造以及劳动所积累的社会财富,推动人类劳动解放理想的最终实现。

2.解放阻碍论。马克思为何提出劳动解放?究其原因就在于劳动在不断获得解放的进程中,存在着阻碍解放的因素,而阻碍解放的因素越突出,劳动解放的困难就越大。学界在对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系统研究中,认为阻碍劳动解放的因素来自于多方面,如异化劳动的产生、财产私有形式、资本的历史极限等。俞吾金在 《重新理解马克思》中,从道德视角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非人的待遇,对私有制前提下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进行揭露,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全面发展必然陷入困境,强调只有借助于共产主义的革命,才能实现人性的复归⑧。王金玉认为: “劳动作为能动的目的性创造活动在现实社会历史中演变为异化劳动,是分工及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异化劳动的实质是生产的社会关系对劳动的强制,可见,劳动解放的实质是消除异化劳动。”⑨也就是说,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是阻碍劳动解放的关键因素。沈斐、邵腾、毛勒堂等学者认为,人类解放与劳动解放的关键在于资本。马克思高度概括了资本的历史极限,一方面看到了资本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资本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性。资本 “内在地包含着对劳动的深度强制,意味着深刻的劳动异化,从而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并被对象所奴役……人们在劳动中感到不幸和无奈,遭遇否定和摧残”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一切条件都从属于资本,生产力越是发达,工人也就越贫困。可见,资本是阻碍劳动解放的最现实因素。

3.有机构成论。彭鸿雁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将劳动解放思想划分为四个有机构成部分,即 “劳动解放与自然规律的掌握;劳动解放中的审美活动;资本私有制竞争自由的劳动解放局限;劳动解放的公有制基础”⑪。唐爱军通过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梳理,认为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具有哲学和经济学两种有机构成模式。第一种强调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自我实现;第二种强调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是满足人的需要、创造物质价值的活动⑫。关锋认为,劳动表现为自然和社会双重关系,因此劳动解放有机地也包含着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的解放。劳动解放首先是实现 “主体对外在自然必然性强制的不断突围和在自然面前地位的不断提升”,其次是 “主体劳动能力的提高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⑬。

(二)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实践路径

如何实现劳动解放?对于劳动解放实践路径的研究,学界提出了主体解放说、资本解放说、自然解放说、社会解放说等观点。

1.主体解放说。古典经济学家缺乏对劳动本身的认识,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绝对合理的制度。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并未否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劳动解放的积极意义, “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是劳动解放的结果”。但这种进步却是以劳动者 “自由”出卖劳动力为前提的,阻碍着劳动的进一步解放。学者程玉林认为, “资本关系的存在使劳动不断异化成控制自己的物质力量,劳动依然是被统治的对象,人的本质活动同样受到压制,劳动解放任重道远”⑭。因此,劳动者只有通过革命获得其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成为社会的真正主人,劳动解放才能得以实现。

2.资本解放说。这一观点认为,人类劳动解放的关键在于资本。马克思一方面看到了资本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资本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性和资本对劳动统治的残酷现实。学者毛勒堂认为,资本 “内在地包含着对劳动的深度强制,意味着深刻的劳动异化,从而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并被对象所奴役……人们在劳动中感到不幸和无奈,遭遇否定和摧残”⑮,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一切条件都从属于资本,生产力越是发达,工人也就越贫困。可见,劳动解放的最现实因素就是劳动者从资本中获得解放。

3.自然解放说。这一观点认为,劳动者始终与自然联系在一起,人类社会从完全依附自然,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虽然战胜了自然,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又在一定意义上受制于自然。学者王代月认为: “长期以来,马克思的劳动解放仅仅被规定为劳动主体的解放,自然的解放被忽略。然而劳动与自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关系表明,劳动解放与自然解放具有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也就是说,要想真正获得劳动解放,仅仅停留于对劳动主体的解放是不够的,还应 “深入到劳动内部,考察劳动解放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解放应作为劳动解放的前提条件,也只有实现了人从自然中的解放,才能实现劳动者的劳动解放。王代月进一步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要使劳动者从资本中解放出来, “首要的是使自然摆脱资本的独占,不再充当资本增殖的工具,恢复与劳动者的直接联系……因此,自然解放构成了劳动解放的前提”⑯。当劳动者真正地从自然中获得解放之后,自然将不再只是作为增殖工具而存在,劳动者由此而获得了自由自觉的活动,实现劳动者外在与内在的完全统一,劳动解放由此得以实现。

4.社会解放说。学者周丹在其 《马克思的 “劳动解放”思想的现代性理解》中提出了,在劳动与资本的二元结构中, “以资产阶级国家为外在表现形式的政治解放,其实质不过是实现了的资本解放,那么,马克思孜孜以求的共产主义理想所要实现的人的解放,其真实内涵就是劳动解放”。而要实现人类的劳动解放,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一蹴而就的。周丹引用了 《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论断指出,在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即社会解放。其中,公社就是实现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 “它把劳动从占有者对生产者的压迫和剥削中解放出来”⑰。劳动的解放,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解放的漫长过程中,才能逐步得以实现。

三、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理论定位和现实意义

学界不是孤立地考察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而是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比较准确地定位了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阐释了劳动解放思想在新时代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理论定位

学者毛勒堂在 《论作为劳动哲学的马克思哲学》一文中,明确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劳动哲学,从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和历史观五个方面展开立据,认为 “在本体论上,劳动是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辩证法上,劳动是主客体辩证转化的中介;认识论上,劳动是认识的轴心;价值观上,劳动是价值的主体本质和人类解放的现实途径;在历史观上,劳动是历史的基本条件和底色”⑱。我们认为,劳动解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要件,同样也可以得到全方位的哲学诠释。

1.劳动解放与本体论。吴晓明、陈立新从本体论角度认为,在劳动解放问题的理解上,应从现实主体及其对象世界的本体论出发,依对象性活动原则来规定劳动,而劳动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对象性活动又依据于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而提供异化形式。如果我们要实现劳动者的劳动解放,就需要对私有财产进行积极扬弃,由此被理解为主体本质及其产物的异化形式才能消除。

2.劳动解放与辩证法。萧前、杨耕等学者从辩证法的角度认为,当人的劳动实践发展成为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关系时,也就意味着作为实践的劳动主体可以凭借自觉的自我劳动来解决主客体之间的矛盾,使客体世界合乎人的需要,从而取得主体的人在世界关系中的主动和主导地位。那么劳动解放就通过主客体分化、主体对象化、扬弃对象化三个环节的辩证关系得以实现⑲。

3.劳动解放与认识论。欧阳康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一书中,从认识论的角度,强调以实践为基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问题。欧阳康认为,认识的发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最初分化与原始的统一,以生产劳动为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的原始人类的劳动实践实现了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分化,也推动着主客体之间不断地同一。劳动实践对认识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认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真理,是通过劳动实践而发现真理。以劳动解放为基点的劳动实践必然促使人的认识不断深入,并且不断接近真理。

4.劳动解放与价值论。马俊峰在 《价值论的视野》中,从价值论的角度,突出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从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 (即劳动)出发,把价值问题还原为人的存在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劳动的解放问题⑳。人根据自身现实的需要而设定理想价值目标,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既定性价值困境,实现劳动的解放。

5.劳动解放与历史观。杨耕在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中,从历史观的角度,强调历史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历史是人的劳动实践在时间中的展开,实践是人的发展的空间。自由与必然构成了人的活动的两极,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解决这个矛盾,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人的发展经历了以 “人的依赖性”、 “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形态后,终将走向人的自由个性这一新的历史形态——共产主义。而自由王国就是基于自由时间建筑起来的,劳动解放就意味着自由时间的获得,意味着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使人类获得彻底的解放,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现实意义

1.劳动解放与和谐劳动关系。贺汉魂、王泽应等学者,以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伦理意义为指导,在劳动关系依然存在和劳资地位不平等依然明显的前提下,从以资本家、劳动者、政府与工会为根本主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利益公平分配、共同享有为主要方式;以集体谈判为主要途径等几个方面思索我国现代社会和谐劳动关系建设问题㉑。毛勒堂从劳动正义的视角认为,劳动正义 “本质上是劳动方式、劳动活动和劳动关系之合理性前提,其旨趣在于实现劳动的解放与自由”,而 “建构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劳动正义的题中要义”,因此,要实现劳动的解放,就需要践行按劳分配的正义理念和价值原则, “以人民所做出的劳动创造和劳动贡献为依据分享劳动财富……从而构建和谐有序的劳动关系,促进劳动正义价值的实现”㉒。唐爱军认为,当前我国的劳动关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影响体面劳动的实现。要实现劳动解放,走向体面劳动,必须得从四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不断增加与社会发展速度相适应的劳动报酬;二是提供充分、体面的就业机会;三是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四是促进工会、雇主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对话㉓。王江松则从企业管理、工会职权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展开对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研究,他指出,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家意识形态与工人阶级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的直接同一性已经被打破,出现了分工、分化、差别、矛盾等问题, “我们需要更新和重构中国工人阶级的意识”㉔。他认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工人阶级和工会具体实践连接起来,同工会、劳动关系学等具体的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社会科学连接起来是非常必要的。在此意义上,劳动的解放是构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乃至于维护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2.劳动解放思想与和谐社会。何云峰认为,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 “必须树立尊重劳动的基本价值共识”,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迫切需要形成全社会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风尚,改造社会对劳动态度的不正确取向,使人们普遍树立劳动幸福观念,提升劳动者的幸福感”㉕,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关锋认为劳动解放的实现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实现的基本途径。他认为, “劳动解放既带来生产力极大提高,也促进社会关系向自由、平等、互助互爱、民主方向极大改善”㉖。因此,我们不能否认马克思劳动解放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3.劳动解放思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陈学明、姜国敏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解放这一维度在它完全实现之前还只能部分地实现。因此,初级阶段劳动的解放需要从五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二是寻求劳动力和劳动岗位的动态平衡;三是促使劳动任务、过程与劳动者自身生命活动的积极结合;四是充分发挥劳动者在劳动过程和组织中的主人翁地位;五是促进劳动联合关系的形成㉗。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民生问题、消费问题、教育改革、科技创新等方面,展开对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的探讨,这在实际上证明了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在理论和现实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四、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研究的评述

回顾40年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研究,无论是关于 “劳动解放”定义的认识,还是劳动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大基本范畴中的探讨,以及劳动解放在各学科之间的深层次阐发,均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一方面,学界从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基本概念的研究转向对劳动解放基本原理的探讨,这一转变标志着我们对劳动解放问题的研究逐渐接近马克思本人在对待劳动解放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和看法。另一方面,学界对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研究,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的一个构成部分的研究转向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为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保障、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野。

同时,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简单地将马克思劳动解放的完成当作是人的解放的实现。本研究中所理解的劳动解放与人的解放并不完全等同,人的解放是目的,劳动解放则应是实现人的解放的路径和过程。而学者们往往将二者等同起来,有些学者虽然意识到二者的区别,但也只做了只言片语的简单描述。其次,基于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以政党意志和领导阶级意识形态为出发点,不论是完全取缔劳动解放的意义,还是把 “劳动解放”当作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决定论,都容易造成政权的集聚性扩展和异化,引起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劳动解放意蕴的曲解。第三,单纯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将其相关原理作为劳动解放思想的论证依据,脱离实践的考证,最终导致理论的抽象重复,以至于在解决劳动解放的现实问题上未能起到实质性作用。第四,单纯地从现实的问题域出发,而疏忽于对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整体性认识,又容易导致思想的偏激,在运用中往往出现片面性的错误。

注释:

①⑤⑦ 刘同舫: 《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再探析》,《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

② 黄明理: 《劳动解放的系统观》, 《系统科学学报》1995年第2期。

③⑥ 贺汉魂、王泽应: 《马克思 “劳动解放”思想的伦理解读》, 《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2期。

④ 何云峰: 《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散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⑧ 当然,俞吾金还从历史的视角论述了异化在历史上的必然性和积极性。俞吾金认为不经过普遍异化的炼狱,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必须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⑨ 王金玉: 《劳动解放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3期。

⑩⑮ 毛勒堂: 《劳动正义:马克思正义的思想内核和价值旨趣》,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年第3期。

⑪ 彭鸿雁: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解放原理》,《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4期。

⑫㉓ 唐爱军: 《马克思劳动观及其现实意义》,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第3期。

⑬㉖ 关锋: 《劳动解放: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基本理据》, 《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⑭ 程玉林: 《论劳动解放的根本》,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⑯ 王代月: 《劳动解放与自然的复魅》, 《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4期。

⑰ 周丹: 《马克思的 “劳动解放”思想的现代性理解》,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

⑱ 毛勒堂: 《论作为劳动哲学的马克思哲学》, 《江汉论坛》2017年第4期。

⑲ 萧前、杨耕: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27页。

⑳ 马俊峰: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页。

㉑ 贺汉魂、王泽应: 《马克思劳动伦理关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研究》, 《理论探讨》2013年第4期。

㉒ 毛勒堂: 《劳动正义:一个批判性的阐释》,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㉔ 王江松: 《劳动哲学》,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㉕ 何云峰、张蕾: 《关于劳动人权的四个理论视角》,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㉗ 陈学明、姜国敏: 《马克思主义的 “劳动解放”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者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劳动者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