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

2018-03-22王志慧

读天下 2017年16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传统文化

摘要:我国绵延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集聚了中华先民们的生态智慧,这些经过历史考验的智慧和经验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倡导生态文化,其核心任务是,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思想,从而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态文明;人与自然

众所周知,西方工业文明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辉煌,但在其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同时,西方工业文明内在困境也逐渐暴露出来。面对这样的现状,西方学者已经开始全面研究世界各大文明和古老宗教中的生态智慧,试图从中寻找摆脱困境的路径。这些西方学者们的思维转变和研究成果给我们巨大的启示。“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先辈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文明,积淀了优秀的传统文化。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就包含着解决这些种种疑难杂病的好办法、好途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和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中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是有着取之不竭的智慧。从总体上来说,中华民族先辈们所传承下来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主要包含在传统文化的四个方面中:

一、 “天人合一”是对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理念的集中概括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强调人对于“天”也就是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古代和现代学者们都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总体来说,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对于“天人合一”的阐释始终贯穿着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观。张岱年先生的总结更为贴切:“天人合一”深刻含义为,人是天地生成的,与天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二、 儒、道、释思想内核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从“仁者爱人”扩展到“仁者爱物”,体现了对生命和大自然的尊重。这种人类对生物的关爱不能仅仅是一种科学的认知,而是性善的人类情感归属的需要,儒家把这看作是“孝”和“义”的体现。这些都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儒家《周易》写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这些思想说明了,人与自然是同一本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世界上第一个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在2500多年前老子早就提倡道法自然,提出了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道要服从天道理念。道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思想观点有“道法自然”、“道常无为”、“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等,其中“无为而治”是道家理论的核心所在。道法自然,确立以自然法则为主导的伦理价值观。道常无为,减少强为乱为对自然界的干预和破坏。无为而治,减少对社会事务的干预,提高资源环境使用效率。道家也有“道生万物”的说法,这里的“道”指天地万物之始。

佛教的生态观念则更为具体,他们身体力行,将释家的理念传承至今。佛教把人看作世间万物中平等的一员,把不杀生当作修身的重要信条。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以消除“分别心”是佛家最根本的原则之一,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佛教的生态理念。佛教徒独有的一些生活方式,也蕴涵着环保的理念,譬如素食、放生、佛化自然等行为。

三、 人本主义精神,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儒家重“人学”,从人伦社会关系契入天人关系,并将天道人伦化,以人伦解释天意,建立了一套以仁义思想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一体性的理论体系。中国文化熏陶下的文人雅士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强调生态环境为人服务,优美的环境因人而彰。柳宗元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时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与空山矣。”道家则从自然之道出发,以自然无为为基本要求,告诫世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释家告诫世人,以节欲苦修来世,减少生活资源的消耗,节制社会的物欲横流,从而求得精神与肉身的平衡,人体与世間万物的平衡。《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道生万物,德育万物”,为此要尊“道”、守“德”,厚德载物。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对人自身的完善,从而影响社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人的生活要节俭。老子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人生要心地纯正、生活俭朴、知足常乐,才会有幸福。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追求名利等身外之物,必被其所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正是我们现在倡导的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多为社会奉献、努力丰富精神生活的绿色生活理念。

四、 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上古舜治天下,设九官,其中“虞”掌管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等有关资源和环境的事宜。到了周代,朝廷分设山虞、川衡、林衡、泽虞四个部门来加以管理。秦汉时改设“少府”,三国以后又恢复“虞官”,唐宋明清历代朝廷均设“虞衡司”或“虞部”。可见历代皇朝对于环境资源都是十分重视的,这既是出于物产之考虑,也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敬畏之心,具有平衡生态,保护环境的潜意识。《逸周书·大聚篇》记载,大禹曾发布春季“山禁”、夏季“休渔”的命令,目的同今天的相关法规完全一致。“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生态平衡的理念相当清晰。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不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成为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体现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契合的生态智慧。正是这一智慧,指导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在开发自然、保护自然中繁衍生息,使中华文明经久不衰。当前,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杜超.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J].江西社会科学,2008,(5):183-188.

[2]张文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生态观与建设生态文明[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97-100.

作者简介:

王志慧,甘肃省嘉峪关市,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传统文化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