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学位论文盲审制度与中国的人情社会

2018-03-19陈功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校

陈功

【摘 要】 本文对学位论文盲审制度作了概述,分析了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在我国流行的原因,归纳了学位論文盲审制度的优缺点。指出,盲审制度可以让论文评阅人脱离人情社会的束缚,对论文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可以有效避免拉关系、走后门现象的出现。这就调动了学生和导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位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 高校;学位论文评审;盲审制度;人情社会

目前,学位论文盲审是我国高校一项比较通用的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措施。这项措施由起初的少数高校开始实行,后来慢慢推广开,逐渐流行起来。论文盲审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发展,如今已成为一项比较普遍的制度,显示出这项制度在国内旺盛的需求。[1]对这一制度出现的成因进行分析,梳理其逐渐被各高校认可的缘由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探索。

一、学位论文盲审制度概述

学位论文盲审,就是在学位论文同行评议时将学位论文的作者和导师姓名等相关信息隐去,送到校外的同行专家手中评审,以此保证论文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在盲审出现之前,我国高校曾实行的是“明审”,即评议人知晓论文作者、导师及相关信息,结果在论文评议过程中时常是“一团和气”或“争锋相对”的局面,部分研究生不花心思撰写论文,而是钻营取巧、贿赂专家,严重扭曲了论文评议的本意。[2]因此,要求改进论文评阅制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盲审逐渐被各高校采纳。

如果学位论文盲审没有通过,作者必须修改论文,重新送审,直至盲审通过,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进行授予学位。学位论文盲审从最初的“单盲”发展到后面的“双盲”,以及近期出现的第三方评审,我国的学位论文盲审工作不断的发展、完善,目前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高校学位授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在我国流行的原因

在正式授予学位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通常要经过论文开题、盲审、答辩等环节,从制度设计上来说,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学生学位论文的监控,导师只要发现不合格的论文就可以及时进行淘汰。但在制度实际操作中,只有盲审这一环节是相对比较硬的门槛。在我们这样一个人情社会里,论文开题、答辩等环节,真正能淘汰的论文比较少。有研究生导师反映,有些高校部分学科的学位论文答辩已经容易到令人震惊的程度,一个上午的时间安排了20多位硕士生答辩,每位硕士生陈述论文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提问和答辩时间不超过5分钟,有的甚至只有3分钟。这样的答辩基本上就是走过场,彻底沦为一种形式。所以,有的导师根本不让低年级的学生去观摩这样的答辩,因为这些低年级的研究生们看到将来他们可以如此轻松地通过答辩,就不会再去认真地撰写学位论文。[3]2016年4月南京某高校老师在评审一篇教育部抽检的博士论文时,发现被抽论文存在多处严重问题,但该学生依旧通过了层层关卡,被授予学位。虽然导师们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想改变这一现状却并不容易。因为,在开题或答辩这些环节淘汰学生的论文,导师要背负巨大的人情压力。首先,通常不能直接淘汰,要给学生几次修改的机会,这样正常的答辩工作周期要延长,甚至要多开几次答辩会;其次,还要考虑到淘汰此次答辩申请,学生能否承受,会不会因此出现极端情况等。总之,实际操作下来,只有盲审成为淘汰不合格论文比较稳妥的做法。

总的来说,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在我国能够流行起来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倡导。我国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人数随之激增。200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总人数为301239人,2015年达到了1911406人。[4]那么,如何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此时,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的出现,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教育管理探索的成果之一,既借鉴了国外的先进做法,同时也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制度创新。

二是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得到研究生导师们的积极支持。在研究生的日常培养工作中,对论文盲审制度最为支持的就是学生导师。因为有盲审的存在,导师可以很好地控制学生的学位论文进程。首先,导师可以决定学生的论文是否能够送出去盲审,如果没有导师的同意,学生的论文无法经由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送出去盲审;其次,如果送出去的论文盲审不合格,导师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质量不过关的学生论文拦下。对导师而言,盲审是提高学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

三是盲审制度的出现很好地遏制了高校在学位论文评审过程中的“人情”泛滥。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受几千年农耕文明影响所形成的“重关系,讲人情”的传统观念直至今日依然有很大的市场。当整个社会都笼罩在“重关系、讲人情”这样一种社会惯性中,如果某一个体不但不遵从这一习惯,反而背道而驰,那就会显得不伦不类、不识时务,背负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在授予学位的过程中,导师们就经常会陷入人情困境之中。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的出现,以制度的形式遏制了高校学位授予过程中“人情”的泛滥。同时也破解了导师与导师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人情困境。面对送来的太差的学位论文,评阅者可以毫无顾忌地否定掉;面对学生的论文,导师可以以是否同意送出盲审和盲审是否通过来进行控制。这一切都是按照制度办事,没有任何的人情负担。

三、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的优缺点

近些年的学位论文盲审实践表明,盲审制度有以下优点:

首先,可以让论文评阅人脱离人情社会的束缚,对论文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盲审制度规避了人情、关系,让论文评阅人摆脱了人情束缚,可以客观独立地对论文进行评价,其结果相较于“明审”要真实的多。

其次,盲审制度可以有效避免拉关系、走后门现象的出现。盲审,特别是依靠第三方平台而开展的盲审,杜绝了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盲审的出现让作者和论文评阅者之间不再发生任何联系,不仅避免了人情困境,而且也可以阻止论文盲审过程中不正之风的出现。

不可否认的是,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还不长,运行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如果操作不当,盲审中极易出现误判和错判。把学生的盲审学位论文送到专业对口、研究领域对路的专家手中,这是整个盲审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特别是在盲审工作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一旦出现评审专家对论文的研究领域不太熟悉或不太了解,那么盲审的结果也就大打折扣,很容易出现误判和错判。此外,因为盲审要求送出去的论文要隐去与作者相关的一切信息,评阅人只能依据论文进行评价,而作为评议人的专家有自己的视野、习惯及个人喜好等方面的局限,因此盲审的环节中有一定的主观性。[5]

其二,盲审制度要求更加灵活的学位授予制度。一般高校的盲审工作在一年中的3月份开展,持续一个月左右。5月和6月是繁忙的毕业季,学生和导师在这个季节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开展。学位论文盲审工作让这个繁忙的毕业季更加忙碌。如果有些学生一次盲审没有通过,需要修改论文,然后重新送审,等再次送审的结果回来,正常6月份的答辩和学位授予就赶不上了,只能等下一个批次。因此,盲审制度实行以后,就要求高校不能像过去一年只授予一次学位,而是要常年开放学位授予工作,多增加学位授予的批次,盲审没有通过的学生就可以在不久的下一个批次申请答辩和授予学位。

其三,目前对学位论文盲审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各高校都已逐步认识到盲审的优越性,把盲审作为淘汰不合格论文的一项重要手段,嚴把学位论文的质量关。相比以往,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是,我们对盲审的作用还可以挖掘的更深,把盲审的效用发挥的更大。

首先,可以把学位论文盲审和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学位论文在盲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其实就是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说对当事人而言,盲审结束后,学生按流程毕业离校了,但盲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对在校生非常有价值,完全可以根据盲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在校研究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

其次,可以把盲审结果和学位点的诊断性评估结合起来。学生的盲审结果是该学位点诊断性评估非常好的一个指标,特别是随着盲审数据的逐年积累,在学位点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将在学生的学位论文盲审过程中体现出来。

四、结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位论文盲审制度虽然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改善,但基本上来说这一制度还是比较适应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从这一制度的运行我们可以看出,“人情”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核心概念,人们甚至认为在转型期的中国,人情困境是一个短期内无解的问题。[6]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来遏制人情的泛滥,人情困境就会随着现代社会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而缓解,这是学位论文盲审制度能够起作用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马玲.博士学位论文同行评议的实证分析及探索性建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2.44-47.

[2] 周红康.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洛阳大学学报,2007.03.126-128.

[3] 刘海峰.论文与课题的匿名评审[J].学新闻,2012.01.39.

[4] 教育部.2015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edu.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5/2015_qg/201610/t20161012_284510.html.

[5] 刘少雪.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4.02.54-58.

[6] 李享.短期无解的人情困境[J].改革与开放,2013.13.103-104.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