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血管减压术中岩下静脉处理方法分析

2018-03-06李加昆刘岩雒仁玺汪艳龙蒋佩龙凌晖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颈静脉三叉神经痛小脑

李加昆 刘岩⋆ 雒仁玺 汪艳龙 蒋佩龙 凌晖

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是治疗颅神经疾病常用手术方式,该术式由Jannetta于1967年提出并应用于三叉神经痛治疗[1],逐步扩展至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疾病治疗。MVD常见并发症包括:死亡、卒中、听力减退、面瘫、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其中术后出血造成后果尤为严重[2]。本文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MVD相关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7例,男12例,女25例;年龄30~72岁,平均(56.5±9.5)岁;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3例,面肌痉挛24例。病程3个月~17年,平均(5.05±4.07)年。

1.2 治疗方法 术前内听道段薄层MRI检查,初步判定责任血管,排除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病变。采用耳后直切口,小骨窗开颅,以乙状窦为底,“V”形切开硬膜。无脑压板牵拉,仅使用吸引器及双极辅助牵引,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游离神经、血管周围蛛网膜后,确认责任血管并以Teflon棉球妥善隔离。

1.3 术中岩下静脉判断及处理 三叉神经痛组,9例行小脑水平裂入路未见岩下静脉;4例后颅窝狭小、脑组织饱满者需暴露颈静脉孔区者,可见岩下静脉。面肌痉挛组,均暴露颈静脉孔区,18例术中见岩下静脉,6例未见岩下静脉。所见22例岩下静脉,多数在分离过程中明确可见,待游离蛛网膜后直接电凝离断(见图1A);少数分离过程中,首先见多量暗红色血液涌出,压迫冲洗后,仔细寻找到出血血管后电凝离断,避免暴力操作使血管进一步撕裂;若未见明确出血血管,仅压迫冲洗后,出血亦可停止,多不影响手术操作。3名高级职称神经外科医生,分别回顾分析手术录像及手术记录,见岩下静脉管汇入乙状窦远端15例(见图1B),术中发生出血较多5例;汇入颈静脉孔7例(见图1C),术中出血较多3例;未见岩下静脉15例(包括水平裂入路术中所见)。

图1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减压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均行电话及门诊随访,随访时间1~10个月,平均5.24个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愈率92.3%,面肌痉挛除1例轻度改善外,均获治愈(95.8%),水平裂入路可减少对岩下静脉袭扰(P<0.05),降低岩下静脉出血几率,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岩下静脉出血比较

2.2 手术并发症 (1)后颅窝血肿:共2例,其中1例(既往有缺血性卒中病史,口服阿司匹林,术前10d停用)术中岩下静脉出血冲洗、压迫后出血停止,但术后3d头颅CT发现迟发性后颅窝血肿,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及侧脑室外引流术,术后8周恢复可并严密随访中;另1例出血少保守治疗,2周后恢复良好;其余患者无术区及远隔部位出血。(2)无菌性脑膜炎和脑脊液漏:本组患者术后发热或伴头痛17例,腰椎穿刺术排除细菌性感染,1例行腰大池置管引流,给予小剂量地塞米松静脉滴注3~5d后临床症状改善,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该组无脑脊液漏及迟发性脑积水发生。(3)切口张力性水泡和枕颈部不适:切口发生张力性水泡2例,定期换药防治感染后好转;术后枕颈部不适发生率较高,但随访3个月后均好转。(4)听力下降:本组共2例,1例发生于术后2d,随访3个月无明显好转,1例出院3周后出现听力减退,约2周后逐步恢复,本组听力下降未对生活造成明显影响。(5)后组颅神经麻痹:共2例,均发生于汇入颈静脉孔区的岩下静脉出血患者,术中无神经电灼伤及撕裂,仅以明胶海绵轻柔压迫止血,术后CT复查未见颅内出血,表现为饮水呛咳、声音嘶哑,随访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3 讨论

MVD目前被公认为颅神经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法。其可达根治颅神经疾病效果,但同时存在一定风险,其中围手术期出血尤为突出,需要合理筛选病例,手术精细操作,避免脑脊液过快释放及对小脑组织的过度牵拉,减少岩下及岩上静脉(主见三叉神经减压术中)撕裂出血,降低出血对手术进程及预后的不利影响。为降低出血风险,对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需慎重,尤其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合并抗血小板、抗凝治疗者。术前停用抗血小板用药是必要的,术中彻底止血更为至关重要;接受抗凝治疗者,评估出血风险和血栓栓塞事件风险等级,权衡利弊是否采取桥接治疗。

后颅窝静脉系统大体可分为四组:浅表静脉、深部静脉、脑干静脉及桥静脉[3]。MVD术中静脉处理:(1)小脑枕面浅静脉:自小脑枕面向岩面分离过程中,避免暴力牵拉、揉搓,采用明胶海绵、棉片即可妥善保护。(2)小脑岩面上部引流静脉即岩上静脉:处理需谨慎,岩上静脉以单干或多分支汇合而成的形式汇入岩上窦,常见属支包括脑桥横静脉、脑桥三叉静脉、小脑半球天幕面外侧组静脉、及小脑脑桥裂静脉等,其中小脑桥脑裂静脉损伤后易导致灾难性后果[4]。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粗大岩上静脉常阻挡视野、亦可为责任血管,通过改变操作间隙、充分游离蛛网膜袖套仍不能良好显露情况下,可依据血管管径、色泽、及属支所引流范围,可给予电凝切断,以免牵拉造成汇入窦口端撕裂。(3)小脑岩面下部引流静脉即岩下静脉,以三种形式回流,即直接汇入岩下窦、颈静脉球及乙状窦远侧部[3]。乙状窦近侧端细小桥静脉,一般冲洗压迫可良好止血,电凝乙状窦断端不慎明智;汇入乙状窦远侧部静脉,一般管径较粗大,可通过改变牵张力度仔细辨别,游离蛛网膜后远离静脉窦汇入点处电凝后切断,已发生撕裂出血且明显影响手术视野,需仔细寻找出血来源并妥善处理。

暴露至颈静脉孔水平需谨慎操作,颈静脉孔内神经血管丰富,有岩下窦、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颈静脉球和脑膜后动脉通过[5],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位于中间的神经部:包括IX、X、XI颅神经,两个静脉部,即后外侧较大的乙状窦部和前内侧较小的岩下窦部[6]。故术中汇入颈静脉孔内的岩下静脉发生出血后,止血极其困难,术后并发症多。因此需轻柔操作,避免静脉撕裂发生,一旦出血可明胶海绵、止血纱布轻柔压迫止血,一般止血效果良好。既往有卒中病史及抗血小板聚凝治疗患者,更需彻底止血。考虑样本数量少,本组MVD术中未观察到岩下静脉直接汇入岩下窦。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采取小脑水平裂入路[7],可避免颈静脉孔区暴露,减少岩下静脉出血几率。

[1] Jannetta PJ. Arterial compression of the trigeminal nerve at the pons in patients with trigeminal neuralgia. Journal of Neurosurgery,1967,26: 159-162.

[2] Hanakita J, Kondo A. Serious complications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perations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and hemifacial spasm. Neurosurgery,1988,22(2):348-352.

[3] Rhoton AL Jr. The Posterior Fossa Veins.Neurosurgery, 2000,47(3):69-92.

[4] 张继志,段云平,高宝山,等.岩静脉的微解剖研究及处理.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7I3.

[5] 靳颖,刘津平,田德润,等.颈静脉孔区的薄层断面解剖.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21(5):451 453.

[6] Rhoton AL. Jugular foramen. Neurosurgery,2000,47 (suppl 3):267-285.

[7] 郑鲁,楚燕飞,姚智强,等.经小脑水平裂一小脑桥脑裂处理阻碍三叉神经痛手术人路的岩静脉.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0,23(5):262-265.

猜你喜欢

颈静脉三叉神经痛小脑
内淋巴囊分流术治疗颈静脉球憩室致类梅尼埃病样症状1例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横窦狭窄合并颈静脉球高位对乙状窦血管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数值模拟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三叉神经痛
孕妇及胎儿先天性小脑蚓部发育不全MRI表现
带你了解“天下第一痛”
动动小手和小脑
颅内压监测和颈静脉血气分析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