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四性”鲜明特点,实现“文化”融会贯通

2018-03-05侯新旺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2期
关键词:四性弘扬中华民族

侯新旺

(合肥市第一中学 安徽合肥 230601)

《思想政治》四本必修教材中,《文化生活》模块知识间的融通渗透性最为突出。基于此,冲破教材编写体例和框架结构的藩篱,把准知识前后关联,挖掘知识深层联系,重建知识逻辑架构,对于教师系统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复习效率和效果大有裨益。

一、核心问题的联结性

《文化生活》四个单元各有一个核心问题,分别是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任何一个核心问题为逻辑起点,都能架构起与其他单元的联系,呈现出教材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各单元核心问题的关联图示如下:

总的来说,教材一二单元讲文化的一般,三四单元讲文化的个别。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表明教材一二单元与三四单元之间存在知识上的相互联结性。具体而言:

其一,文化的作用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有“五精一魂”(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精神火炬、精神基石和中华民族之魂)的作用,大力弘扬和培育它们,无论是助力国家经济政治进步、提升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力地抵制文化渗透和文化霸权主义,还是以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推人生出彩,都是文化作用的具化表现。

其二,文化的作用是为何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般依据。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先进的文化通过指导实践,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国民素质提升提供精神指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代的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其繁荣兴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其三,从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面向世界,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每个中国公民都应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等都体现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要求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其四,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文化发展的一般性要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如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发挥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主体的作用,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体制机制弊端等。

另外,从文化一般的内部结构看,正是因为文化有重要作用,所以才要大力发展文化,一二单元间存在着逻辑递进关系,实现了从“文化怎么看”到“文化怎么办”的自然跨越。从文化个别的内在联系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由此可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题中之义。

二、认识现象的贯穿性

各种文化现象(活动)贯穿全书,因此,设计“如何认识文化现象(活动)”这一问题,以“文化是什么”(含义、表现、特点等)——“文化怎么看”(作用、意义、功能、影响等)——“文化怎么办”(态度、发展等)三个视角为依托,可以“一问到底”,串起全书主干知识的复习。

总的来说,包括如何认识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如何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如何认识文化传播、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如何认识文化创新、如何认识中华民族精神、如何认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如何认识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如何认识落后文化、如何认识腐朽文化、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认识精神文明建设、如何认识思想道德建设、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如何认识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对这些问题的规整使得全书主干知识点被包裹成模块化、系统化的知识串,既增强了教师复习过程中的条理性与逻辑性,也有利于帮助考生树立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提升考生的学习理解能力。

当然,从三维视角中剥离出更具化的问题,对含义、表现、特点、作用、发展等进行梳理归纳,进行同一角度知识的勾勒与描画亦是整合教材的可行办法。如,教材出现的不同“特点”:

特点内容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素养要通过教育等手段习得;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特点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完全同步,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各种传媒的特点如,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历史继承性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前文化产品生产与流通的特点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当前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同一问题在教材的不同地方有异化指归,具化梳理能清晰地帮助考生厘清差别,“同中求异”,提高其把握知识的科学性和调用知识的针对性。同时,该做法的价值提升点在于为考生“异中求同”创设了思维路径,实现了在同一问题层面的知识贯通,为其作答基于具体问题设问视角的开放性试题拓宽了思路。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40题(2)问:“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该题答案组织就在“作用”这一具化问题上实现了融会贯通,从文化的一般作用、先进文化的作用、党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决定的作用综合设置答案。

三、微观知识的渗透性

《文化生活》模块很多具体知识点间前后融通、相互渗透、交相辉映,嫁接彼此联系有助于促进考生对知识的深度、全面理解,开拓学生答题思路,提升学生理解教材的品位和高度。

按照教材编写顺序,《文化生活》内容在微观知识层面的渗透包括:人的文化素养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教育逐步培养与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人的“两个修养”;文化的力量与文化自信的力量;坚决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弘扬民族精神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与培育民族精神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展现中华文化永久魅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文化影响人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与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人的影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原因;对待当今世界文化多样化的正确态度与以我为主、吸收外来以及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特征;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以“扬弃”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与对待落后、腐朽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与体现时代精神的关系以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的关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坚持文化自觉与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等。

以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渗透性为例:民族精神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年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一路传承发展至今,具有传统文化鲜明的历史继承性。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不变的核心,而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展现了传统文化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这一前提和发展这一要求的关系,民族精神也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都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这种全方位的知识渗透基于民族精神本就属于传统思想中的精华。

寻找知识内在关联,帮助考生实现知识在横向纬度的迁移,促进考生对基础主干知识的整体理解和综合把握,是符合当下全国卷“一体四层四翼”考试评价指向考生要在知识运用的综合性上下功夫的要求的。

四、高频词语的辐散性

《文化生活》中有些词语多次出现,如文化产业、精神动力、精神力量、文化软实力、文化生产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建设、重要标志、民族文化、文化体制改革、科技、教育、实践,等等。对于高频词语,可以将分散于教材各处的表述剥离出来,赋予一定的认知视角(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办)构筑框架,形成系统的、有逻辑的知识,以提升知识的运用价值。

以“教育”为例:第一课第一框有教育对提升人的文化素养的作用;第一课第二框讲教育对提升我国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第三课第二框有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第四课第二框分析教育对人类文化传承的作用;第二单元综合探究中阐释建设学习型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第八课第二框说明教育在解决落后文化中的作用以及第九课第二框说明大力发展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等。

将包含教育的内容从教材中提炼出来后,放置于上文提及的认知视角中整合,梳理出两个角度:为什么发展教育和怎样发展教育。至此,才对考生灵活机动地调动和运用知识,对其解决具体问题有实际效用。

当然,有的高频词语,却需要在提炼后,比较其不同用法,找准区别。如,在“各类文化现象的表现”上,教材多处使用“重要标志”一词:

文化现象重要表现地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传统文化传统建筑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知识相似点是考生认识的易混点,引导考生表述精准、用语规范,对于他们缕清知识、摆脱似是而非的模糊记忆,帮助他们走出选择题设置的选项陷阱,或是准确使用学科术语提高主观题解答能力均有益处。

猜你喜欢

四性弘扬中华民族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聚焦“四性”新理念,预测2018年化学核心考点
人大工作要体现“四性”
一种民机四性指标论证辅助系统设计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