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肠梗阻导管技术与传统胃肠减压治疗老年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比较

2018-02-15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8年6期
关键词:肠粘连肠梗阻排气

伊 涛

肠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率较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腹部手术后有93%~100%的患者发生肠粘连,其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高,而肠粘连是发生肠梗阻的主要原因[1]。粘连性肠梗阻是由于腹腔内肠粘连引起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和运行,属于机械梗阻的范围,约占肠梗阻发病率的40%左右,其中70%~80%有腹部手术史[2]。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严重者可引起肠壁坏死、腹膜炎和肠管血液循环障碍等,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3]。积极有效的治疗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关键。开腹手术由于治疗难度高、复发率和病死率高、效果不理想,尤其是老年患者,心肺功能较差,合并基础病较多,手术的风险较高[4]。目前,临床对于该类病人以保守治疗为主,胃肠减压和禁食是治疗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鼻肠梗阻导管为肠梗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有研究显示,经鼻肠梗阻导管可有效缓解粘连性肠梗阻老年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并降低中转开腹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5]。但仍然有约10%的肠梗阻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而需要再次进行外科手术[6]。因此,本文研究了改良肠梗阻导管技术治疗老年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诊治的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0例,均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排气排便停止等。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鼻胃管胃肠减压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改良肠梗阻导管治疗。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60~75岁,平均(70.12 ± 4.31)岁;病程5 h至8 d,平均(3.56 ± 2.04)d;梗阻类型:结肠梗阻6例,空肠梗阻11例,回肠梗阻13例。观察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61~76岁,平均(71.54 ± 4.82)岁;病程4 h至10 d,平均(3.87 ± 2.12)d;梗阻类型:结肠梗阻8例,空肠梗阻10例,回肠梗阻12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配合随访。

二、 入选标准

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经腹部B超、腹部平片或CT和临床症状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②有腹部手术史者;③预计生存期12个月以上者;④自愿参加本次研究者。

2. 排除标准

①非粘连性肠梗阻者;②合并严重心肺功能和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③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治疗者;④合并严重精神系统疾病者。

三、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纠正电解质失衡、预防感染、静脉营养和禁食禁饮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鼻胃管胃肠减压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改良肠梗阻导管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鼻咽部麻醉后经鼻腔将大连艾特公司生产的经鼻肠梗阻导管及配套超滑导丝送入胃腔,两者配合通过幽门、十二指肠置入空肠,撤出导丝,于前囊内充盈15 mL蒸馏水,将尾端的减压节口接负压盘引流。肠道的蠕动会带动球囊充盈的导管缓慢进入肠道的深部,鼻外导管只稳定位置不进行固定。当导管进入受阻时,将20 mL空气注入后囊,抽空前囊,经吸引孔注入泛影葡胺行造影检查,造影后关闭负压吸引,使泛影葡胺于梗阻处停留2 h再打开负压吸引,此时后囊成为动力囊,推动导管前段通过狭窄部位,通过后将后囊抽空,充盈前囊,以前囊为动力囊继续前行,直至导管进入回盲部或者右半结肠内。当导管的前段进入结肠后,将两个球囊抽空,缓慢回拉导管使其到达梗阻段前方,反复回拉可对梗阻区域进行松解。在导管放置过程中需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放置导管后每12 h透视观察导管的位置,间断抽吸导管减轻小肠内压力。当肠粘连完全松解后将导管缓慢拉出,或将导管近端剪断从肛门缓慢拉出。

四、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排气排便通畅,腹围明显减小;有效:临床症状基本缓解或近消失,排气排便基本通畅,腹围减小;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排气排便不通,腹围没有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包括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拔管时间、进食时间及肠梗阻再发生情况。③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五、统计方法

结 果

一、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5.455,P=0.020

二、两组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拔管时间和进食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随访6个月,观察组肠梗阻再发率为3.33%(1/30),对照组为10.00%,3/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校正χ2=1.071,P=0.612)。

三、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见表3。

表2 比较两组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s,h)

注:*采用t′检验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0.373,P=0.542

讨 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由肠粘连或腹腔内发生粘连所致,常发生于腹腔手术、创伤、炎症、异物刺激和出血等,临床以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为主[7-9]。腹部手术后发生肠粘连是无法避免的,当肠袢粘连成团,或肠袢与腹壁粘连,或粘连带形成肠管内疝,或肠管以粘连带为支点发生扭曲时,加上肠道功能紊乱,食物消化不良等因素,极易形成粘连性肠梗阻[9-10]。粘连性肠梗阻在肠梗阻中的发生率较高,基层医院高达60%,是临床最难把握,最难处理的一种多发病[13]。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可靠,使得其治愈困难。临床治疗一般不建议手术,手术后会再次形成粘连,引发新的肠梗阻[11]。同时要特别注意手术方法的选择,如处理不当,不仅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还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导管置入胃肠减压是肠梗阻最常用的保守治疗的方法,可减少对机体的创伤,易被患者接受[12]。

胃肠减压通过将梗阻部位的渗出液、气体和消化液等吸出,减轻患者的肠腔膨胀,调节血液循环,减轻肠壁水肿,使得肠道畅通[13]。但目前使用的胃管长度较短,胃肠减压效果较差。肠梗阻导管技术利用导管前注水气囊的重力作用,在肠道中前行,到达肠梗阻上方,不断吸引梗阻上方的液体和气体,从而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14]。本研究中采用改良肠梗阻导管技术对老年粘连性肠梗阻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改良肠梗阻导管技术治疗老年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较好。这是由于经鼻肠梗阻导管的置管深度较深,可直接进入空肠进行负压吸引,减轻肠壁水肿,改善组织灌注,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同时导管可随着肠蠕动到达肠梗阻部位,进而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15]。改良的梗阻导管技术主要通过调整两个球囊充盈情况提高阻塞段的通过率,通过反复回拉可解除粘连的小肠,从而使得患者的临床症状快速的消失,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16]。肠梗阻导管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有咽部不适、导管脱落、肠出血和肠穿孔等[17-19],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且患者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说明改良肠梗阻导管技术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改良肠梗阻导管技术可显著缩短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肠粘连肠梗阻排气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调查
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肠粘连合并阑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调查
中医辨证联合西药治疗腹部手术后肠粘连5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肠梗阻28例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