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彦刚从阴虚论治背热经验撷英

2018-02-13周平平

江苏中医药 2018年9期
关键词:鳖甲青蒿督脉

周平平 姜 茜

(河北中医学院研究生院,河北石家庄050091)指导:王彦刚

背热是指背部感觉发热的一种症状,后世有称胸背热、项背热者。《医学入门》则称背热[1]。王彦刚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从事临床工作近30年,对背热颇有见解。王教授认为背热的核心病机为阴虚,病位在肾,与肺、脾密切相关,但病性虚实夹杂,病因病机包括阴虚、阴虚兼气滞血瘀、阴虚兼湿热中阻、阴虚兼外感风邪、阴虚兼肺部郁火。王教授在临床治疗中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屡获良效。笔者有幸跟随王教授侍诊,感悟颇多,现将王教授治疗背热经验探析如下,以供借鉴。

1 阴虚为背热之核心病机

王教授认为背热产生的根本原因为阴虚。阴虚成因多由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使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机体失去濡润滋养物质所致。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虚火上炎而生内热。《景岳全书·火证》云:“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肾主一身之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王肯堂认为,肾藏精而主骨,精属阴,阴虚则精不足,阴虚生内热[2]。《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藏,主津液。”若肾之阴阳水火平衡失调,就会出现阴虚阳浮,失约之火上升,无根之火外越[3]。足太阳膀胱经走行于背部脊柱两侧旁开1.5寸,足少阴肾经与膀胱经互为表里。肾经贯脊属肾络膀胱,是肾脏的重要“经隧”[4]。当失约之火、无根之火循经上炎则引起背热。因此肾阴虚是背热的根本病因。王教授认为,背热的病位在肾,与肺、脾密切相关,“肾阴虚”虽为背热之本,但并非独立存在,在阴虚的基础上还掺杂湿热、瘀血、郁火、外感风邪,病性虚实夹杂,在临床中当辨证施治。

2 治背热之基本方药

王教授认为肾阴虚为背热的根本,在立方中常以青蒿鳖甲汤合清骨散加减。

青蒿鳖甲汤始见于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温热·热陷血分王案》,温病学家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风温》条文十二记载:“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方药组成:“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与丹皮”,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病机一般认为“热自阴来”,制方精巧,辨证精妙,为治疗温病后期阴虚邪伏之著名方剂[5]。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以退虚热,能入络搜邪;青蒿苦辛寒而芳香,清热透络,引邪外出,共为君药,两药配伍“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温病条辨》)。生地甘凉,滋阴清泻阴中浮火,助青蒿清透阴分伏热,使火退阴自生,为佐药。诸药合用,清热、透邪、滋阴三者并施,标本兼顾,共奏养阴透热之功[6]。

《证治准绳》《杂病源流犀烛》《兰室秘藏》等书都有清骨散一方,但三方虽然名同,而药物组成及证治迥异。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清骨散,其作用为清虚热、退骨蒸,故以“清骨”命名[7]。方药组成:“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主治阴虚内热,虚劳骨蒸。病机为阴虚火旺,热伏阴分,内灼上炎外蒸,且火势较甚而有外发之机,治宜清降与外透并行兼以养阴。方中银柴胡甘苦微寒,善退虚热而无苦泄之弊,《本草正义》言其“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固虚热之良药”,“热在骨髓,非银柴胡莫疗”,为君药。胡黄连入血分而清虚热,知母滋阴泻火而清虚热,地骨皮降肺中伏火,凉血退蒸,三味共清阴分之虚火,善治潮热骨蒸,为臣药。秦艽苦辛微寒,退虚热而除骨蒸;青蒿苦辛寒而芳香,善透伏热而退骨蒸;鳖甲咸寒,既能滋阴潜阳,又可引药直入阴分以清虚热,

与上二味共为佐药。少用甘草调和诸药,并防苦寒之药损伤胃气,为佐使药。本方汇集大队清热除蒸之品,重在退热除蒸,兼以滋养阴津,则火炎阴亏之证可瘳。《证治准绳》云“专退骨蒸劳热”,故名“清骨散”。青蒿鳖甲汤、清骨散二者皆为清虚热良方,故王教授临证治疗背热常以此二方为主方进行辨证加减,屡获良效。

3 背热之兼杂病机及治疗

3.1 阴虚兼气滞血瘀 气有余便是火,气为血之帅,气郁则易引起血瘀,血瘀日久则发热。《医门法律》云:“血瘀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反过来,瘀血又可以引起气机不畅,二者互为因果。《灵枢》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瘀血致使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久而久之,郁而化火。郁火循经络、俞穴而反射在背部则引起背热,郁热日久伤阴。此时王教授常以青蒿鳖甲汤为底方合行气活血药,如枳实、厚朴、地龙、苏木等;若患者阴虚较重,加用女贞子、旱莲草,二者构成二至丸;若患者肝郁气滞较重,则加柴胡、青皮、香附、陈皮等;若患者虚热扰心失眠,则加百合、茯神、合欢皮、首乌藤、炒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等。

3.2 阴虚兼湿热中阻 虚热伤及脾胃则脾失运化,胃失和降。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降浊,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脾失运化则水湿停聚,脾喜燥恶湿,湿邪困脾则脾胃虚弱。脾虚则运化不利,津液停聚而为痰饮。《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上》曰:“痰饮既可以阻碍气血运行又可以使水湿不运,郁而生热,湿热共同致病。”张仲景云:“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热。”《脾胃论》云:“湿能助火,火旺,郁而不通,主大热。”湿热闭塞,阻滞气机,抑遏阳气,使之郁而生热上冲,冲至背部,则引起背热。此时王教授常以青蒿鳖甲汤合清骨散并配合清热解毒、健脾化湿之药,如茵陈、黄芩、黄连、生薏苡仁、败酱草、茯苓等。若患者伴有烧心反酸,则加石膏、浙贝母、海螵蛸、瓦楞子等;若患者嗳气不舒,则加竹茹、半夏等;若患者伴有食积,则加炒槟榔、炒莱菔子、紫苏梗等。

3.3 阴虚兼外感风邪 督脉走形于人体背脊部,主脊,《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调节气血,六条阳经与督脉交汇于大椎,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被称为“阳脉之海”。《庄子·养生主》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脉脉气透达,脊髓、督脉与脊柱互根互利,共同构成人体的重要核心[8]。《外经微言》称督脉为河车之路[8],即督脉是输注肾中精气的道路,虚人易感受外邪,所以风邪致病极易引起督脉运行不畅,郁而化火而生背热。此时王教授在清虚热的同时清外邪,常加用荆芥、防风、葛根、川芎、金银花、连翘等。

3.4 阴虚兼肺部郁火 肺居上焦,背为肺之分野,清代医家王清任对于肺脏有如下认识:其曰“肺两叶大面向背,上有四尖向胸,下一小片亦向胸”。古人云:肺肾同源。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水之下源,肺脏与肾脏之间互滋互生,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盛,保证肾的功能旺盛。水能润金,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充足,循经上润于肺,保证肺气清宁,宣降正常。故曰:“肺气之衰旺,全恃肾水充足,不使虚火炼金,则长保清宁之体”(《医医偶录》)。肾阴虚,虚火上炎,虚热灼肺,累及肺金则背热。如《医学入门》云:“背热属肺,肺居上焦,故热于背。”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而下归于肾或膀胱。肺气肃降失常,则易引起大便不通,小便不畅。王教授认为一要清二要通,给邪以出路。常将滋肺阴、清虚热合通便药物同用,如沙参、麦冬、五味子、百合、火麻仁、瓜蒌等。

4 典型病例

唐某,男,83岁。2017年11月10日初诊。

主诉:后背烧灼感半年。现主症:后背自觉灼热,无压痛,自测体温正常,纳可,寐欠安,大便干、难解,2~3日一行。小便可,舌暗红、中有裂纹、苔黄腻。中医诊断:背热;辨证为阴虚内热。治法:滋阴清热。方选青蒿鳖甲汤合清骨散加减。处方:

沙参30g,青蒿30g,地骨皮15g,银柴胡9g,胡黄连3g,夜交藤15g,合欢皮15g,生龙齿20g(先煎),生地15g,丹皮12g,鳖甲15g(先煎),五味子10g,百合30g。7剂。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2017年11月17日二诊:患者诉后背灼热感明显减轻,纳可,寐欠安,入睡困难,大便日1次,质偏干,舌暗红、中有裂纹、苔薄黄腻。上方胡黄连改为5g,加茯神30g。7剂。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守方加减1个月后诸症好转。

按:本案患者年事已高,肝肾已亏,虚火循经上越于肺,灼伤肺金,真阴暗耗,金水不足,不能下降于肾,金水不能相生,阴虚则内热。肺主宣发肃降,肺阴不足,则津液无法宣降至大肠,肠道津亏则大便干燥;虚火扰心,心主神志故夜寐欠安;虚火上炎灼伤津液则舌质有裂纹。方中以青蒿、地骨皮、鳖甲、银柴胡、胡黄连等清虚热,滋阴潜阳为君;沙参、百合、五味子皆入肺经以滋肺阴为臣,肺阴充足,则津液得以下布,肠道津液得以补充,大便改善;生地、丹皮滋阴凉血除蒸,夜交藤、合欢皮、生龙齿安神,共为佐使。君臣佐使共奏滋阴清热之功。二诊患者背热明显好转但入睡困难,故加大胡黄连剂量以清余热,加茯神以养血安神。守方加减1个月后诸症好转。

猜你喜欢

鳖甲青蒿督脉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白米青蒿社饭香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从“阴中求阳”论治“督脉生病”
特异性扩增技术鉴定龟甲与鳖甲
青蒿鳖甲颗粒一步制粒工艺的优化
鳖甲及其复方制剂抗脏器纤维化研究进展
鳖甲煎丸联合西药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