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病证结合谈大肠腺瘤的防治

2018-02-13刘沈林

江苏中医药 2018年9期
关键词:乌梅大肠腺瘤

刘沈林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呈快速上升态势,而欧美和邻国日本,由于防控措施的加强,遏制住了高发势头,发病率开始下降。如何通过科学的防治手段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已受到医学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则是在其癌前病变阶段能够有效预防和阻断。在各种风险因素中,大肠腺瘤与大肠癌的发病无疑是关系最为密切的,约95%以上的大肠癌都是在腺瘤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因此,控制并积极治疗大肠腺瘤,可以认为是目前降低大肠癌发病风险最为重要的措施。

随着流行病学、分子肿瘤学、肿瘤基因等对腺瘤及其癌变过程的深入认识,以及结肠镜的临床广泛应用,已为中西医结合防治本病提供了有效手段。现代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内容和方法上有了很大发展,但中医药本身面对这一疾病的临床治疗问题,仍有很多要做的功课。笔者试以病证结合的观点,结合临床实践,谈谈如何发挥中西医所长,提高防治水平。

1 见微知著,癌前早防

1.1 大肠腺瘤的诊断与病理分型 所谓大肠息肉是指一切突出肠腔赘生物的总称。在病理学上,一般分为大肠腺瘤(又称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有组织结构和细胞学的异型性时,称为上皮内瘤变。依据腺瘤的结构组成分为管状腺瘤、绒毛性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通过肠镜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并无困难,大约2/3的腺瘤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

根据临床观察,很多大肠腺瘤并无明显症状,不少是在肠镜检查时被发现。少数病人可能会有便秘难解,或大便溏泄,或伴有腹部隐痛胀满,当腺瘤较大时,可夹有少量黏液及暗红色血液等肠道症状。

1.2 大肠腺瘤的复发与癌前病变 肠道息肉经内镜下切除后可再次复发,包括残留息肉的复发、新生息肉和遗留息肉的生长。国内研究表明,肠道息肉摘除以后,5年内再发生率约60%~80%左右,绝大多数是在原部位复发。息肉的发生与年龄有关,60岁以上的老人不仅检出率高,而且复发率也高。

大肠腺瘤是大肠黏膜腺体发生的真性瘤体,是具有癌易发倾向的癌前疾病,属临床范畴。癌前病变则是指容易发生癌的一组病理组织学变化,即伴有异型增生。两者在程度、性质和定义上是有一定区别的。腺瘤发生癌变的危险随腺瘤的大小、数量、绒毛状特征以及异型增生程度而增加,病理上常表现细胞突变和扩增。研究显示,以绒毛状腺瘤恶变率最高,绒毛管状腺瘤次之,管状腺瘤最低;多发性又比单发者风险增加;超过2cm的癌变率为6.8%~46%。凡大结节隆起,表面膨胀、凹陷,伴有周围皱裂形态变化者,其癌变风险较大。

1.3 大肠腺瘤的内镜下治疗规范 由于大肠腺瘤异型性结构及增生程度在腺瘤中分布不均,一经发现均应及时摘除。目前临床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结肠镜诊断治疗。一般<0.5cm的腺瘤,直接钳除或圈套切除;0.5~1cm腺瘤,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1~2cm腺瘤,EMR治疗或行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EPMR);2cm以上腺瘤需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治疗前需采用肠镜下染色、内镜窄带成像术(NBI)或放大、超声内镜检查术(EUS)等辅助方法,仔细观察表面腺管或血管情况。当诊断为腺瘤或伴上皮内瘤变,以及早期癌变者,可权衡后行肠镜下切除。如癌变深度超过黏膜下层≥1000μm(SM2以上),或伴淋巴转移、分化程度差等,应选择外科切除手术。

2 中医学对肠道息肉形成的早期认识

中医文献最早提到“息肉”一词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说:“寒气客于肠外,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认为机体失调,气虚不荣,寒邪客居,久而凝滞,渐生变化,留着体内是息肉形成的原因。《说文解字》谓:“息,寄肉也。”指出“息”乃多余、盈出之意。古代所说“息肉”是否就是指现在的肠道息肉,有待考证。《内经》对息肉的认识,对我们可能有以下几点启发:一是正气不足,尤其是脾虚失运,这是内因;二是饮食因素或感受邪气,这是外因;三是息肉乃由正邪相搏的“恶气”渐变所致,是一种病理产物。临床所见,肠道息肉以中老年人为多,尤以50岁以后发病率逐渐增加。随着年龄老化,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排泄障碍迟缓,痰浊凝滞,可以看作是肠道息肉形成的重要因素。至于“息肉”的寒热属性,可因体质类型的不同而证候有所差异。临证辨治时大概也不能仅限于“寒气”致病一说。

3 基于中医临证实践的几点体会

从中医历代文献和方书记载中,均难以找到有专门针对肠道息肉治疗的方药,迄今西医也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有学者通过辨证施治组方内服,或自拟验方保留灌肠,或开展动物实验探索机制,在中医药治疗肠道息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然而相对于其他疾病,个人认为这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近年来,笔者临床接触该类疾病较多,每从病证结合的角度加以分析思考。所谓“病”是指诊断明确的腺瘤性息肉,所谓“证”是指患者有临床症状,并以此作为中医辨证用药的依据。采取药物与内镜治疗并进,内外兼治,以期消除或减少腺瘤复发,防止腺瘤异变成癌,达到癌前早防早治的目的。

3.1 “六腑以通为用”,重视肠腑通畅 《内经》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有些患者由于排便困难,后经结肠镜检查发现有肠道腺瘤或息肉。长期排便障碍,体内代谢产物如痰浊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久而凝滞成形。临床见有不少结直肠癌患者,诊断前也常有大便秘结或排泄不畅的症状,导致存在于大便中的致癌因子与大肠黏膜长期广泛接触,从而诱致生瘤癌变。

“六腑以通为用”,治疗必须重视通降腑气,润导肠腑,保持大便通畅,改善肠道蠕动功能,此对防治肠道息肉有积极意义。个人体会,临床常见有三种类型的肠道腺瘤性息肉伴有大便困难者,需要改善排便功能。

(1)肠腑燥结证。其特点是大便干燥硬结,二三日或数日一行,口干舌红。治法应润肠通便,可取麻子仁丸或五仁丸加减。药如生地、玄参、麦冬、生首乌、杏仁、枳实、槟榔、柏子仁、火麻仁、瓜蒌仁、郁李仁、黑芝麻等,必要时可用制军或生军。少数患者虽润也未必通,余常根据《内经》所谓“大肠者,热则闭,寒则泄”之启发,方中加入黄芩或川连一味,润中兼清,大便则易于通畅下行。

(2)痰气阻滞证。这是一类比较特殊但临床屡见不鲜的便秘证型,其特点是排便困难,甚或干结难解,脘腹胀满,舌苔淡黄腐腻或白而厚腻,脉濡滑。由于痰气阻遏,肠腑通降失常,治法当通阳泄浊,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叶天士称此法为辛滑通阳,我院已故著名脾胃病大家张泽生先生对此证治亦甚有经验,非一般润肠通便之法所能取效。药如全瓜蒌、薤白、桂枝、法半夏、陈皮、枳壳、莱菔子、川朴、决明子、火麻仁等。临证随大便通解之后,腹部胀满常随之松解。

(3)升降失常证。临床常见有肠道腺瘤性息肉已经摘除,一段时间大便通畅,但随后大便又艰滞难解,虽用泻药亦见效甚微。大便量少形细,或溏而黏腻,肛门常有坠胀感。舌苔薄白,脉濡细。这类证候一般是在中老年人脾肾两虚的基础上,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所致。治法宜补益脾肾、升清降浊。方选归芍六君子汤合济川煎(《世医得效方》)加减。药如炒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木香、砂仁、当归、白芍、肉苁蓉、枳壳、炙升麻、怀牛膝等。

案1.蒲某,女,62岁,浙江人住南京。2014年4月17日初诊。

患者3年前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多发性腺瘤 性 息 肉,分 别 为1.2cm×0.8cm、0.6cm×0.8cm、0.5cm×0.6cm等,病理为绒毛管状腺瘤伴轻中度异型增生。此后每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肠镜并摘除。就诊时询知有便秘病史二十余年,虽用各种中西药物治疗,但效果均不理想,腹部常有胀满感,步行锻炼也难以济事。2014年3月复查肠镜,结肠仍有多发腺瘤性息肉,最大者1.0cm×0.8cm,伴轻度异型增生。患者大便秘结,3~4日1次,腹部胀满,自服麻子仁丸、黄连上清丸等已无效果,需用开塞露帮助排便,颇为痛苦。舌苔淡黄厚浊腐腻,脉细。考虑痰气郁滞,湿浊极重。拟方通阳泄浊,降气疏腑。处方:

全瓜蒌15g,薤白10g,桂枝5g,法半夏10g,陈皮6g,枳实10g,厚朴10g,莱菔子15g,决明子30g,大腹皮15g,莪术10g,炙僵蚕10g,炮山甲10g(先煎),败酱草30g。14剂。煎服,每日1剂。

药后大便畅通,每日均能排软便一次,肚腹松快。后以上方略做加减间断服药,排便一直正常。2015年5月8日,再次复查肠镜未发现肠道息肉及异型增生。3.2 “脾贵在运”,及时调整运化功能 肠道病症每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有关,肠道息肉常常可以见到以泄泻为主的病症存在。在肠癌患者的病史中,有排便习惯改变的不在少数,比如慢性腹泻就是很常见的症状之一。脾主运化,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功能。张仲景说:“四季脾旺不受邪。”李东垣亦曰:“诸病皆由脾胃生。”脾为后天之本,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反生水湿痰浊,聚而为害。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类的胃肠道存在丰富的淋巴组织,它是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T细胞和B细胞,能对抗原发生免疫应答。肠道分泌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A,它对人体免受从胃肠道途径来的细菌毒素侵犯起重要作用。因此,脾不仅主运化,而且还与人体抗病机能——免疫有重要关系。任何肿瘤的发生,必然存在正气不足的一面,中医认为“久泻脾虚”,治疗肠道腺瘤及其相关异型增生,健脾同样是重要方法。据笔者临证所见,对肠道腺瘤或息肉伴有脾虚久泻的患者,常有以下几种泄泻类型需要治疗时关注:

(1)脾虚夹滞证。经常性大便不成形或溏黏不爽,或伴有少量黏液。一般无腹痛腹胀,或仅有脐周不舒等,舌苔薄白腻,脉细。治法宜健脾运中,方取资生丸加减。该方的特点是不温不燥,其组方是在参苓白术散的基础上加有一味黄连和消导药,方证甚为合拍,治效理想。药如炒党参、生白术、淮山药、茯苓、炒扁豆、生苡仁、陈皮、木香、砂仁、川连、藿香、炒麦芽、焦山楂等。

(2)脾阳不振证。大便泄泻或完谷不化,腹部冷痛,舌淡苔白,脉濡细。治法温阳运脾,方选附子理中汤加减。药如炒党参、炒白术、制附片、炮姜、肉豆蔻、淮山药、炒苡仁、陈皮、木香、乌梅炭、炙甘草等。若兼腹痛绵绵不已者,可加肉桂、淡吴萸。

(3)脾虚气陷证。患者常有肛门坠胀的症状,大便溏黏不爽,解而不尽。肛门坠胀有两种情况:一是便秘燥结,腹部胀满或疼痛,偏于实证,法宜润肠通腑;二是年老体弱,便溏不畅,偏于虚证,乃清气不升,气机下陷所致。本文中所指以后一种为主。治法宜健脾升清,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如炙黄芪、潞党参、炒白术、当归、白芍、炙升麻、炒柴胡、陈皮、木香、淮山药、炙甘草、干荷叶等。若见畏寒舌白,加炮姜、肉豆蔻;舌红苔黄,加黄芩、败酱草;小腹或少腹疼痛者,加炙五灵脂、九香虫。一般药后肛门坠胀症状能随之改善,病情好转。

案2.秦某,男,72岁,南京人。2017年8月13日初诊。

患者多发性肠道腺瘤性息肉经肠镜检查并摘除已4年余。腺瘤逐年由多变少,由大变小,但每年检查均有,一般在0.5cm~0.8cm左右,均为多发,无异型增生。患者苦于肛门坠胀,迄今十余年,每日坐立不安,唯躺卧时方舒,矢气频多,常夹稀粪喷出,十分痛苦。多年求治,其效甚微,因担心癌变,故思虑多忧。舌苔薄白,边有齿印,脉象沉细。分析其病机,认为中虚气弱,脾气不升使然。治宜补中益气,升举清阳。处方:

炙黄芪30g,炒党参15g,炒白术10g,当归10g,陈皮6g,炙升麻5g,炒柴胡5g,炙甘草5g,桔梗6g,淮山药15g,乌梅肉5g,莪术10g,炙僵蚕10g,石见穿30g。14剂。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药后肛门坠胀感逐渐消失,大便成形通畅,腹部隐痛已少。复诊时仅在上方基础上略做增减,直至症状完全改善。2018年初,经肠镜检查未见肠道息肉,患者认为这是他多年来最满意的治疗效果。

3.3 “酸苦辛”法对肠道息肉的治疗作用 近年来,笔者常以乌梅丸加减治疗肠道腺瘤和息肉,收到一定效果。该方出自《伤寒论》,临床治疗蛔厥腹痛、下利泄泻有效。方中以乌梅独重为君,酸苦辛合法,杂味相投,药物配伍独特,能适应多种肠道疑难病症的治疗。乌梅味酸、性平,除安蛔、生津、止泻外,《冯氏锦囊》尤谓其能“蚀恶肉”。《疡医大全》记载:以乌梅、荔枝肉等分,捣烂敷贴,能使鸡眼软化脱落。另据临床报道,以乌梅为主与他药配伍,经鼻腔内给药,可使绝大多数鼻息肉消退。应用该方时尚需适当加减:舌红苔黄、口干口苦,“内热”偏重者,去附子、干姜、川椒,加黄芩、秦皮、败酱草;大便秘结,肠失润降者,加火麻仁、瓜蒌仁、制大黄;腹部胀满疼痛,气机壅滞者,加木香、槟榔、枳壳。

据美国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腺瘤和结肠癌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是肠道有较高的pH值,较强的碱性环境会使游离胆汁酸和其他潜在致癌物的浓度增高。乌梅味酸,对改善肠道内环境,消除息肉有益。乌梅丸的独特作用,除乌梅独重外,还在于有苦寒与辛温药物的相佐。临床若见有部分无症状可辨的患者,可参用乌梅丸法施治。

案3.皮某,男,54岁,南京人。2012年6月26日初诊。

患者1年前因排便困难,经外院结肠镜检查,发现肠道有大小息肉数十枚,病理诊断为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部分腺体中—重度异型增生。一年内已先后5次经肠镜下摘除,并服中药百十剂。但腺瘤性息肉反复发作,屡摘屡长,切而不尽,并伴有腹部冷痛作胀,大便溏薄夹有黏液,排出不畅,每日排便2~3次,十分痛苦。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弦。予乌梅丸化裁,处方:

炙乌梅30g,川连3g,炒黄柏10g,制附片5g,炮姜3g,肉桂(后下)3g,川椒3g,炒党参10g,当归10g,木香10g,槟榔10g,莪术10g,炙僵蚕10g,败酱草30g。14剂。每日1剂,分2次服。

药后大便渐成形,腹痛减轻,黏液已少。原方再加炮山甲10g,继服。后每月来取药1次,守方不变。连续服药3个月,大便正常,症状消失。2012年9月27日肠镜复查:肠道未见息肉,病理检查无异型增生,诊断为慢性直肠炎症。后经随访,患者每年复查肠镜1次,迄今未见腺瘤性息肉复发。

4 结语

肠癌癌前病变所涉及的病种除大肠腺瘤外,还包括腺瘤病、炎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等。流行病学显示,相比较而言,大肠腺瘤无疑是发病率最高、患癌风险最大的一类疾病,引起中西医防控领域的高度重视是必然的。虽然中医不能替代结肠镜检查和镜下治疗,但中医药也并非无用武之地,通过口服或者肠道保留灌肠给药,有其自身的治疗特色,对于积极改善肠道症状,提高抗病机能,抑制腺瘤复发,确有积极意义。

笔者从事临床为主,对实验研究体会不多,也没有总结出对腺瘤有独特疗效的单方、验方。有几味中药,是笔者在辨证处方中常常使用的,例如:莪术、炙僵蚕、炮山甲、炙乌梅、败酱草、石见穿等,有待进一步总结研究。动物实验和人体治疗毕竟差距较大,现代医学对腺瘤发生的机制,目前也并不完全清楚。因此,从中医药物治疗角度来看,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既重要而且路还很长。

定期肠镜检查,及时摘除肠道腺瘤,应该看作是在当前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条件下,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延伸和发展,有效而重要。与此同时,在临床诊疗中还需积极普及肠镜检查,力求降低我国日益趋高的肠癌发病态势。

另外,饮食因素对腺瘤的形成同样具有影响,要求人们注意日常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比如限制高脂肪肉类,多摄入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少饮酒、多步行等,这些对预防腺瘤和肠癌的发生均有裨益。

猜你喜欢

乌梅大肠腺瘤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老拉肚子,喝乌梅茶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