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视角下《孔乙己》隐喻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2018-02-03李含烟桂林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归化孔乙己认知

李含烟 桂林

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其文章语言尖锐犀利、隐喻颇多,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文章以小说《孔乙己》英译本中隐喻翻译为例,试图探索认知视角下对隐喻翻译的方法及策略选择。

关键词:认知 隐喻 归化 异化

一、引言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其文笔以细腻且具有批判性著称,文章注重细节描写,隐喻颇多,是译界学者讨论的要点。诸多学者对鲁迅作品隐喻部分的翻译进行了研究,例如张惠霞(2015)在模因论视角下以鲁迅文集的两个英译本为例研究了文化意境隐喻的翻译,发现母语模因对隐喻翻译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汪珍(2010)在框架理论视角下以《狂人日记》和《药》为例对鲁迅小说中隐喻实例的英译策略进行了研究,认为翻译框架相同的隐喻可采用对等转换策略进行翻译,对于框架相异的内容则采用移植和增补策略。然而,笔者发现目前,虽然鲁迅小说隐喻部分英译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相比较而言,鲜少有人在认知视角下对鲁迅作品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进行研究。而归化与异化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分析文学翻译的语言特征和效果中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文学的研究和读者的理解上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以鲁迅小说《孔乙己》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为语料,主要运用归化与异化理论进一步分析鲁迅作品英译本的部分隐喻传递的现象,研究杨宪益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的使用,以期探究得出合适的隐喻翻译策略,并借此让外国读者能够较快领会隐喻中的内在含义,更好地理解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继而,期望本文能为经典作品有效翻译和传播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二、归化与异化理论概述

归化和异化这一对翻译术语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首次由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并加以阐释的。韦努蒂(Venu-ti,1995)解释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人译人语文化”,尽可能让源语文本呈现的内容接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中,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保留原文的异域性,尊重作者的原语表达方式。国外著名学者奈达(Eu-gene A.Nida)主张归化理论,他认为译文的归化是“最接近的自然对等”,而学者韦努蒂(L.Venuti)主张译文使用异化论,他认为异化译法不仅可以防止目的语文化始终占指导地位的趋势,而且凸显了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異”,但是,归化法与异化法两者实际上并无优劣之分。通常,对象若能在翻译所用的语言环境中找到意义与之对应的意象,翻译时向读者靠拢,选择归化法进行翻译。若因文化差异,并没有与之对应的意向则尊重原文选择异化法翻译。同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对象在翻译所用的语言环境中存在只有部分对应而非完全对应的情况,此时会采用折中的方式,使用归化与异化结合的方式进行翻译。

三、隐喻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以《孔乙己》为例

如张今先生所说的,翻译作为两个语言社会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其目的是促进源语语言社会的文化进步,其任务就是把原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不同文化下人们的认知既存在着巨大差异,又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性。所以译者在文化翻译中要特别留意翻译策略的变通及选择。

(一)采用异化法,保留形象

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承,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各民族的语言文化有着其特定的语言表现形式,而此类带有本土色彩的意象往往是不容易被翻译出来的。此时,出于保护源语文化,往往会选择异化法进行翻译,保留原文形象的同时,也保留隐喻形象。例如:

例1: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译文:His face would turn pale and his lips move,but only to utter those unintelligible classical expres-sions.

原文中“之乎者也”暗喻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鲁迅作此文时正值政治变革,思想和文化的进步时期,对孔乙己的描写是满口“之乎者也”,很明显作者想表达的是一个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迂腐不堪,行为滑稽可笑,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书呆子形象。杨的译文中将“之乎者也”译作“classical expressions”(之乎者也;老套说法),如此译法,未加修饰地将中国本真的文化色彩词原汁原味地展现给外国读者,同时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形象。

(二)采用归化法,忠实原文意义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知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通常体现在文化与文化之间无法一一对应。归化往往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的感受,译译文地道为目标.因此译者会对原文中的地方文化色彩浓重的地方加以修改和调整。比如说在中国的文化认知里,猪通常是肥胖、懒惰、愚蠢、肮脏的象征,但是在日本文化中猪却是受尊重的动物,是勇敢奋进的象征。此时若直接采用异化法对“猪”这一形象进行翻译,则造成日本读者在理解上的偏颇。所以翻译此类对象时,译者通常采用归化法,舍弃隐喻形象,保留原文基本意义。例如:

例2:什么“君子固穷”……

译文:”A gentleman keeps his integrity even in poverty,”…

“君子”意指道德,学问修养极高的人。杨宪益对“君子”一词进行理解和分析之后,选择词汇“gentle-man”与之进行对应,虽“gendeman”在中文解释上是绅士,指温文有礼、教养好品味高的英式典雅男子,虽表达不一,但贵在内涵一致。但是在各自的文化理解中,两者能很好地对应起来,中国人看到“君子”,外国人看到“gentleman”都能联想到温文有礼的人物形象特征。译者采用归化化法,没有生硬地翻译“君子“一词,对原文进行了巧妙的转化,既保留原文形象又准确无误地传达信息。endprint

例3: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译文:Only those long gowns enter the adjacent room to order wine and dishes.and sit and drink at leisure.

文中仅仅一个“踱”字便让一个文质彬彬的长衫书生的形象跃然纸上。“踱”这一动词属中国文化负载词,描述了古人穿长衫行走的样子。因此这在《孔乙己》的描写里,“穿长衫踱进店里的人”也是带有特殊隐喻含义的,特指有知识有文化有地位的人,所以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读者一般是可以领会到这一个动词的特殊隐喻含义,但是这个特殊词汇在外国语言环境中是无法找到与之对应的动词的,故杨宪益老先生在翻译时,简单地译做“enter”(进入),舍弃原文形象,保留了原文基本意义。

(三)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方法,保留部分原文形象

翻译中时常存在某些翻译对象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完全对应却也不完全缺失,只有部分是重叠对应的。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对象已经不适用于归化法翻译,大刀阔斧地改变作者的原文意象,也不适合异化法翻译,完全保留原文意向。单择其中一种会导致译文与原文信息高度不匹配。通常,译者会选择一种折中的方式,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使译文与原文意义相一致。

例4: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译文:He produced four coppers from his ragged coat pocket,and placed them in my hand.

文中一個“摸”字实际上暗指孔乙己穷困到极点,“摸”这一动作也让读者联想到他破衣服的大口袋里极有可能只这么几文大钱,取出时必须要慢而小心,如此传神的描写使读者对他悲惨的境地一目了然。这样一个传神的描写在英语语言文化中很难找到可以直接对应的动词,但可找到与原文意义部分重叠的动词。所以,杨宪益翻译“摸”时选择了一个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可灵活释义的英语动词“produce”(产生;生产;制作;创作;出示;引起;)留给读者空间去感受和领会语篇中的含义。

四、归化与异化理论对隐喻英译的意义

本文以《孔乙己》为例,探究了隐喻翻译过程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发现归化与异化理论在隐喻英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异化翻译法一方面揭示了源语文本内隐喻内容的内在含义,很好地再现源语文本的形象,利于对外传播源语语言文化,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目的语语言的表现方式。这种靠近作者的翻译方法,可以带领读者走进作者并对作者身处的语言环境感同身受。其二,使用归化翻译法,以读者为先,信息接收者读来地道、生动。易于被理解的同时,还能引起读者共鸣,对文化的传播意义上是高于异化法翻译方式的。其三,相较于单一地运用归化与异化策略,采取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方法,在表达方式上采取归化的方法,但对文化信息进行异化处理,取两者之长,弃两者之短。对文学中的一些特殊的隐喻翻译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五、结语

翻译是一门“选择的艺术”。在隐喻翻译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呈现原文内容以吸引读者,译者需要及时转换翻译策略。异化翻译法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很好地保护源文本的语言文化;归化翻译法能巧妙转化原文内容,使其通俗易懂;而归异结合的翻译方法既保留了原文形象,又能很好地传达原文意义。故在译文偏向读者还是偏向作者的权衡中,应根据文本具体内容确定使用归化法,异化法,还是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方法,故在使用归化与异化理论进行翻译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语篇的连贯性为重,同时考虑文章的整体性,切勿一成不变,争取为读者呈现一篇文辞畅达,信息完整的译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归化孔乙己认知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