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师资保障探究

2018-01-31朱红梅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朱红梅

摘 要: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缺编、流失严重,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量少质低,理科教师短缺严重,这些都是外因,应该寻求政策支持,而教师自身职业幸福感低,自我职业认同感低是内因。能否将教师职业当作一种信仰,提高教师教育信念,在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中都应该加强,职前应该渗透在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教学之中,职后应该渗透在各种继续教育之中,唯有内外因结合起来,才能保障西北少数民族地區中小学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满足该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快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师资保障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11B-0124-03

教育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支柱力量,则起着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在少数民族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是推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生力军成长的关键。

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现状

西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和全国相比较,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主要包括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三省二区,有4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1521万人,占西北地区总人口的18%;这三省二区占地面积约240万平方公里,占西北地区总面积的80%左右。从古到今,西北地区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发展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中小学教师缺编、流失严重,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基础教育质量较为低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工资待遇较低,交通不便,致使中小学教师严重缺编,导致大多数学校无法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开齐全部课程,开足够量的课时。从质量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学历结构普遍偏低,其中能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大多教师都是当地的少数民族人员,教学中仅能使用母语,教学方法和观念相对较为陈旧和落后,和现代的先进文明相差甚远。在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方面,城乡流动非常大,特别是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乡村教师流失更为严重。如:新疆虽然从2002年起自治区实施南疆三地州基层教师补充计划,近十年来补充了万余名优秀教师,2006年又实施了“自治区人才储备编制计划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5年招聘特岗教师七千余名,初步改善了南疆中小学师资严重匮乏的情况,但目前全区教师依然缺编上万名,结构性短缺问题也特别突出。汉语学科和数学学科教师是各地区、各年度、各学段短缺量最大的。到2015年,汉语学科教师短缺3.16万人、占总量的30.6%,数学学科教师短缺2.78万人、占总量的26.9%。另外,青海民族地区情况也是如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优秀教师流失尤为严重,教师年龄、学历、专业等结构性问题也很突出。学科矛盾突出,教非所学现象普遍。这些地区中小学中的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紧缺,教师编制紧缺。由此可见,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除了总量上的不足还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结构性缺编,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教师流失现象也十分严重,通过特岗等优惠政策走到该地区任教的优秀教师,没过几年便匆匆走掉,如何留人成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双语教师量少质低,理科类双语教师短缺,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双语教学历来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建构科学有效、畅通优质的双语教育模式是推动中国民族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是指在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使用两种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并将其中的一种语言文字作为主要教学用语的特殊教育。民族地区师资保障中的一个重点是确保双语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尤其表现为双语教育能力的提升和双语教学方式及方法与时代的接轨,如“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载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育教学的能力。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关于双语教师的相关政策,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印发《少数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中央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少数民族教育中央补助专项资金的用途为:“重点用于支持教育主管部门设置的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骨干师资“双语”培训,兼顾体现民族教育特色的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给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了额外的经费支持。2014年教育部语用司颁布了“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工作”的通知,尽管国家在政策上对民族地区的双语师资培养大力支持,并给予政策上的大力优惠,但是目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仍然体现为量少质低,理科教师严重短缺,特别是医学类、工程技术类人才短缺尤为严重的局面。

阿布利米提·艾克木在《新疆南疆维吾尔族中小学教师队伍调查报告》一文中指出:“南疆维吾尔族中小学双语教师严重不足”,再如:袁梅、苏德从青海省海南、海北、海西三地的实际调研出发,发现当地中小学藏语文双语教师多,音乐、美术、体育、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双语教师非常紧缺,常常存在一个教师兼任几门课程教学、所学专业和任教科目不一致的情况。另外,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缺少与时代接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缺少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往往很难融入到当地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去,也很难了解当地学生的需求,在教学方式上也很难灵活有效的应用,致使教育教学的质量难以提高。

(三)教师自身职业认同感不高,主观幸福感低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师资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缺编、流失、结构性短缺、双语师资量少质低,教师补充渠道不畅等因素之外,教师对自己从事农村少数民族教育的职业认同感不高,也是主要原因。教师本身感觉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收入不高,甚至部分教师觉得从事教师职业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抱负。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众所周知,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他们自身如果感受不到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感,无论国家给怎样的优惠政策,仍然阻止不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流失和转行,新疆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较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和幸福感为什么缺失?为什么一直比较低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从外因来看,如:待遇低,地方偏僻,交通不便,与现代文明无法接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如公务员,不如企业家,甚至不如农民(当地农民这些年来的收入普遍比中小学教师高)。从内因来看,主要是因为没有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教育信念。何为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教育信念是教师关于某些教育主张和教育观点的确认、坚持和信奉,是教育行动发生的内在动力。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能否将从事教师职业看成是终生的职业,能否将任教的学校当成是自己终生的单位,拥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能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等等都影响着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如果对职业毫无兴趣可言,丝毫没有幸福感,迟早要倦怠,迟早要走。

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师资保障的思路

(一)实施特殊激励政策,鼓励优秀人才任教,保证高质量的师资入口通畅

目前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入口关没有把握好,由于工资低、地方偏僻,又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多优秀的毕业生宁愿在大城市“漂泊”,也不愿意去偏远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區任教。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问题都成为毕业生择业时的重要因素,所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优惠政策是吸引毕业生去任教的良好诱因。优秀毕业生首先能够在择业的时候考虑去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然后才能谈安心在西北民族地区任教。如果优秀人才进都没有进,就没有后来留住的机会可言,只有引进优秀毕业生,再想法留住,才能为西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师资保障。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实施“特岗计划”,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牧区学校任教,创新农牧地区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6]2号),公开招募各大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学校任教。此计划是中央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完善的新形势下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创新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设岗位教师聘期三年,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三省二区都能够很好的通过此计划来补充教师短缺和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

针对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理科教育薄弱,理科师资短缺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王鉴教授提出的:“少数民族地区理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议。这一计划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对西北少数民族各个地区中小学教师的需求调查,有计划、有目的地为民族地区定向培养理科方面的双语师资,主要通过相关高校和各个地方短缺的现状进行对口性专门培养来完成。第二,对现有理科教师进行学科领域内的高层次、高水平专业培训,可通过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顶岗计划来完成。第三,在高考招生方面,扩大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理科生的招生数量,定制合理的高考理科指标,使文理比例接近国际基本比例。

(二)创建教师之间、学校之间、民族之间协同发展的双语教师培养模式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主要分三种:一种是非常熟悉本族语言文化,但是对我国通用语言比较生疏的,一种是熟悉汉族文化及我国通用语言,但是对当地的民族语言文化基本上不了解的,还有一类是既熟悉当地的民族语言又懂得我国通用语言的,但是这类教师比较少,所以,这三种教师之间应该进行交流和沟通,协助与合作,构成双语学习共同体,能够进行心与心得对话,产生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才能促进教师之间在认知、动机和情感方面的整合和全面发展。在沟通交流、合作协同中不仅仅促进双语言的发展,还能将他们的知识、教育信念、态度和教育教学方面的技巧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进行建构。有研究表明,教师教育教学的新观念主要是从自己的同伴那里学来的。在合作氛围淡薄的学校中,教师的教学状况往往陷于停滞状态。

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之间应该建立交流沟通、协作互助的合作关系。包括各地区的中小学之间,当地的高校和中小学之间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中小学之间,特别是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和中小学之间的合作。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很少组织学生开展实际的教育调查、教学观摩和模拟教学等活动。师范院校在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方面比较欠缺,实践性课程很少,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实践性课程主要是教育实习和见习,但是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也存在着实习时间短,实习次数少,实习基地少,实习指导教师少,流于形式等问题。

因此,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实践基地应由大学逐渐向中小学转移,教师的职前教育不再由大学单独负责,而是应该把教育学院与中小学联合起来,建立起来大学教等示范与中小学教师的团队合作关系,请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在高等师范院校做专场报告和讲座,师范生在大学期间进入中小学听课、讲课,并规定合适的学分要求,这样,才能打破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壁垒,营造融洽的合作氛围。同时,允许师范生在各民族之间交换实习,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换实习,更好的促进双语教师的培养。

(三)强化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信念的培养和训练

1.职前教育中强化教师教育信念。

教师职前教育就是指师范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期间有教育实践的机会(如实习),中小学向这些师范专业学生提供运用这些知识、技能的场所,学生自己则要努力的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且能够自觉、自发、成功地加以运用。在教师职前教育期间,渗透正确的教育信念、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以及教师的职业情怀和职业认同感,对未来从事教师职业非常重要,师范生坚定的从教信念,先进的教育理念都需要在职前教育中强化和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其次,在职前教育中对师范生进行民族团结,各民族之间平等互利,相互促进,沟通交流,协同发展的教育。同时,应该加大教师职业认同感、幸福感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教师职前教育的主要目的在培养教育专业人才,因此,职前教师教育一方面要进行课堂内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课程的学习,如教学技能训练、各科教学论等课程的实践环节,学生在教育实习阶段的教学活动,在正确的教育教学信念的培养与训练上应加以重视与落实。我们都知道,有时候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落差,但是既然师范院校和中小学为师范生提供实习机会,就必须与当地的中小学签约建立合作关系,尽可能让学生在修课期间有机会与实习学校多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师范生不仅可以了解中小学生的特点,还能了解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并通过亲力亲为的授课,提高其教学技能和水平,在与中小学生交流中增进彼此的感情,为以后留下来打好基础。实习学校应与教师教育机构多接触,更容易获得新的理念与观点,对于提升已经在职的教师专业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2.职后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信念。

教师职后培训是提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目前的该地的教师培训主要是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对教师实际工作和教育信念发展未必有指导作用,所以,今后的教师培训应该坚持以教师的教育信念发展为本,把握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教育信念的新思想、新理念,根据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改进教师培训工作,构建适合该地区的教师教育信念: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应该协助在职教师思考:“我可以成为一名专业的中小学教师吗?”“我能够胜任中小学的教学工作吗?在胜任中小学教师职业中我哪一方面的能力需要再加强?要如何提高?”“我的教育信念和教育基本理念和时代的发展能接上轨吗?身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我对学生有何影响?”通过多元化的各种途径,能够统筹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与网络课程,并实施教育信念本位的教师继续教育。

综上所述,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的保障需从两方面入手:第一,通过各种外围手段,解决短缺、结构失衡、流失、双语教师量少质低、理科教师严重不足等问题。第二,通过树立教师正确的职业信念,将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信仰,提高教师信念,并相信自己能行,从内心获得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这就相当于外因和内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需要,缺一不可,所以应该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外围和教师自身职业信念的塑造两方面应该双管齐下,这样才能逐步解决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师资问题,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阿布利米提·艾克木.新疆南疆维吾尔族中小学教师队伍调查报告[J].新疆社会科学,2014,(1).

[2]丁生.东青海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流动状况调研报告[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3]王鉴.中国双语教育模式的发展与建构[J].中国民族教育,2015,(10).

[4]袁梅,蘇德.新形势下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基于青海省海南、海北、海西三州的实地调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5]苏海清.新疆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以乌鲁木齐市和哈密地区为例[D].新疆师范大学,2014.

[6]李润洲.论教师的教育信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6).

[7]杨翠娥,黄祥祥.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J].怀化学院学报,2008,(12).

[8]王鉴.“一带一路”与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机遇[J].中国民族教育,2017,(1).

[9]【美】古德.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
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中小学教师教学理念的几个基本问题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相融合的措施探讨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面临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