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运河文化特色及开发*

2018-01-31戈春源

关键词:运河水利苏州

戈春源

(苏州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一、江苏运河文化的特色

大运河在江苏境内从北面徐州到南面吴江入浙,约700公里,依拢大运河的较大河道达数百条,形成了完整的水利体系。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与悠久的历史承载,江苏的运河文化显示了自己的特色。

1.开发历史悠久

江苏属于水网地带,河道交织,湖泊星呈,运河文化开发特早。4000年前,大禹到太湖流域治水,使“三江既入,震泽厎定”[1]。在疏通三江、使太湖之水通向江海的过程中,无疑已开凿、整治了一些河道,这应是运河的滥觞。商朝末年,太伯从周原(今陕西中部)奔吴后,便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东通蠡湖,西接无锡,全长81里。春秋时,由伍子胥设计、开挖的苏州护城河,成为大运河的最早一段。伍子胥又开掘一条胥江,从苏州通向太湖,经荆溪,越过宁溧丘陵,使太湖平原与青弋江、水阳江流域相通。他还开辟了从今常熟至嘉善出海的胥浦。

春秋后期,吴国开挖了一条水道,由吴都北面的平门从发,“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鱼捕(今江阴利港)”[2],后过江到广陵。另据《通志》与《行水金鉴》,望亭到奔牛170公里的“常州府河”,亦为春秋末年所开,成为今运河江南段的一部分。

周敬王三十四年(前186年)吴王夫差更开了一条邗沟,连通淮河与长江水系。[3]以后,又开挖了两条通向北方的水道,沟通了沂济之水,直达黄河下游,这可以说是前运河时期最完整的人工运河。这些运河的开凿,畅通了水运,灌溉了农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在运河上很早就设置大型桥梁、闸门、堤堰。今存唐桥多座,如著名的苏州宝带桥,由唐刺史王仲舒捐出自己的玉带而建,是现存最长、最美的古桥。今留著名的闸门有范仲淹所筑范公闸,堤堰有范公堤。

与之相应的是早有水上交通工具、军事舰船的发明、改进与建造。春秋时,江苏所在的吴国,建有大型战船艅艎。吴国是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建立水军的诸侯国。

2.内涵极其丰富

江苏运河文化,异彩纷呈,名闻中外。太湖广阔,长江奔腾,江苏以大运河为主轴,人工开发与修整的河道以万计。河上桥梁各呈美姿,有平桥、拱桥,有廊桥、亭桥,有木桥、石桥等等。桥多设石木之栏,木栏多画,石栏多刻花木、山水与人物,富有艺术性,称“画桥”。今残剩的宋元名桥有吴江垂虹桥。运河为控制水量,多设闸门,闸门设计合理,雕绘精细。圩堤坚实,大如围城,两岸牵道码头多用石砌,平直优美。运河的两岸都植柳树等树木,既可保护堤岸,又增添了水乡的丽色。

江苏无论是水上交通设施还是灌溉工具,都呈现多样化、高质化的趋势。从古代至近代,江苏都是重要的造船中心。原始人已建有独木舟,有呈梭形与方形,似已用上档板。春秋时战船有大翼、中翼、小翼、戈船、楼船、桥船等。船的式样从单舱敞篷、篷盖多舱发展成多层楼船。戽水灌溉工具从筒桶、龙骨水车、牛转水车,直至近代机器戽水。

江苏运河文艺形式也极为丰富,堪称文化之河。著名作家多有咏水之作,文学式样有诗词赋曲,文学风格豪放与婉约并存。他们描写运河的奔流与柔静,通过水的描写反映史事与感悟,表达似水缠绵的爱情。著名大诗人李白歌唱胥江(西江)之“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句发展成“西江月”的词牌;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就是船上水手所创。[4]这些诗歌描写河水的灵动,两岸的美景,咏叹人生,感人胸怀。描绘江苏运河的美术作品,可说是美不胜数,诸如明大画家沈周有《水乡泛舟图》,近年陈逸飞有《双桥图》。运河亦孕育出丰富生动的民间音乐,吴歌多产生水上。苏州山塘河、扬州小秦淮、淮安运河,笙歌不断,到处弦管飘音。在夜航船与小火轮上,一些艺人经常演唱“小热昏”调以推销梨膏糖等产品,消除旅客疲劳。这些曲调多咏水乡情趣,柔软婉转,充满江南音乐韵味。每逢七月十五等节日,都有水上戏曲表演。一种是木偶、布偶或纸偶表演,旧时昆山周庄在七八月之间,有“划灯船”之戏,这一戏种号称“水傀儡”。船上“中舱架一亭,作纸人二三尺者数人,中空作灯,演成杂剧,亦以线索牵掣。如是七八船划行湖荡中,助以金鼓,往来如梭织,波光灯影”[5]392,十分优美、热闹。另一种由真人表演,戏台可设在船上,也可设在岸边,表演节目有《水漫金山》《孙悟空大闹水晶宫》等。

江苏水上体育活动十分活跃。吴人善泳,在春秋列国已很出名,当时称霸的齐国还号召向吴人学习泳术。吴人富有潜水的本领,明朝时苏州横塘人张二曾潜入水中,凿沉倭寇的船只而立下奇功。江苏水上著名的体育项目有弄军器、船拳与竞渡等。吴江在七月之中,各乡以数十只船之多,到平望等运河市镇,每船两橹六桨,“船头一人弄军器或他技,杂以金鼓”[5]446,称“青苗会”。船拳由船头或中舱铺上平板,拳手作各式表演,含有比赛性质。每逢端午等节日,运河沿线开展竞渡活动,重要地点有苏州阊门、枫桥,无锡黄埠墩,常州白云溪,南京秦淮河,镇江谏壁,扬州瓜洲,淮阴“大河”等。江苏所用龙舟很是考究,常州自称最为盛丽,“舟广不移步长约二丈许,彩楼三层,高至五六丈,飞行水上,倏忽往来,雪浪摇空,彩旗飐目,金鼓间作。夜则燃灯数百盏,如巨鳌戴山,火龙出海”[5]466。苏州龙舟还在船头设龙头太子一人,在船尾设了梢一人,以增龙舟气势。两岸观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与体育相关的一些娱乐活动也产生于河上,如在棋牌类博戏中有一种先掷骰后摸牌、被称为“游河”(或称“游湖”“游和”)的游戏,就是客人在苏州山塘河与扬州瘦西湖的游船上所发明的。

可以说,江苏的运河文化十分齐全完备。就管理机构而言,早在五代时期,吴越国(907—978)就设捞浅军负责运河的清淤、河堤的加固等。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设开江营兵,修运河塘路。崇宁元年(1102)更设“提举淮浙澳闸司”,负责建设闸门与港口。元明设都水司,加强对运河的管理。清设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分别管理以运河为干线的河道开挖、浚修任务与运输业务。直至民国,设立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加强对江苏水利的管理。由于管理得法,在治水思想指导下,早在唐宋已形成运河水系,太湖与长江、东海相通,使太湖来水得到下泄。水利设施的完备,形成“横塘纵浦”农田格局,建圩众多。古人又十分重视水稻等水生作物的培育与鱼类的养殖,促进了农副业的大发展,使“水八仙”等水生作物与某些淡水鱼类成为品牌。此外,在建桥、修闸与造船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桥梁建筑中的桥基加固技术、“柔性墩联琐法”“双曲拱”工艺等,可谓独领风骚。又如,江苏一直是造船基地:隋炀帝所坐龙舟全长54米,有四重楼殿,旌旗蔽野,甚为壮观;唐代在造船中设水密隔仓;宋时苏州能建造八橹战船;明时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巨大船舰。这些几乎都是由江苏宝船厂建造的,造船技术堪称一流。

总之,从河道的开挖、修建、治理到堤堰闸坝的建设,从圩区农田的开辟到防汛防旱的措施,从交通工具到桥梁建筑,从基础建设到文化体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河文化体系。

3.理论、技术全国领先

一是水利理论在全国领先。北宋范仲淹在苏州知州任上经实地考察,提出浚河、修圩、置闸三者并举的方针,使水流畅通,变水患为水利。这一方针为历代水利专家所遵循。北宋宜兴人单锷著有《吴中水利书》,书中阐述了太湖地区产生水灾的原因,提出从上中下游治理太湖水患的具体措施。昆山人郏亶(1038—1103)批评以前治水“未按地形高低排水”等“六失”,提出全面规划、浚水、修堤、筑浦、置闸的治理方针。明时金藻著有《三江水利论》,主张建立专门水利机构加强管理,得人而省视,以水性的不同而治水。这些见解较为先进,受到后人重视。

二是水利开发与河道规划科学合理。光绪二十二年(1896),已用现代仪器对苏州河道(包括运河)进行测量,作《苏州新境图》。

三是水利设施一直位列前茅。宋代在吴江设有标志水位的水则碑,表明水位高程与农田淹没间的关系,记录每月各旬水位,显示农田受涝程度。1900年,吴江已设水文观察站。世界首创的复合船闸也产生于宋时的真州(今仪征)、京口(今镇江),闸室分内外,可节省人力,加大运输量,比欧洲类似的船闸早六七百年。近代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水闸就建在运河支流浏河之上,闸分五孔,每孔宽7.46米,共用混凝土3700万立方,运用“静水浮云汆新工艺”使闸门移位。江苏也是最早利用河泥作肥料的地区。河泥肥效特佳,正如南宋毛珝《吾竹小稿》所言:“竹罾两两夹河泥,近郭沟渠此最肥。载得满船归插种,胜如贾贩岭南归。”[6]江苏是使用现代化挖泥船的地区。1915年,江南水利局在苏州用挖泥机船“机浚浏河口外段630丈”[7]。民国初年,第一批戽水机船、第一批用于内河航行的小火轮都出现于运河之上。

四是环保意识堪称先进。乾隆二年(1737)颁布的《永禁虎丘开设染坊碑》是为保护苏州山塘河水质、命令染坊搬迁的法令,比英国1833年颁布的《水质污染控制法》早96年,比美国1899年颁布的《河川港湾法》早162年。咸丰二年(1852)苏州府立碑于乌鹊桥,严禁向河道倾倒垃圾,保持河水清洁。现代第一批污水处理厂建成于江苏。苏州第一家污水处理厂(在城西)于1984年6月落成运行,当时日处理量仅数十吨,以后处理能力逐步提高。20世纪80年代,江苏运河城市掀起创办污水处理厂高潮。

此外,江苏也是最早培养现代水利科技人才的地方。早在1915年,由张謇等发起,在南京成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为我国培养了不少治水人才。江苏有关水利、水文、水生态的保护事业在全国领先,这是江苏水文化的重要特色。

二、江苏运河文化的开发

江苏运河文化加强了南北交流,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也促进了工商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甚至对江苏人勇敢、勤劳、宽容、细腻的风格也有影响。当下我们应当继承大运河文化的优秀传统,开发其合理内核,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继续发挥民生作用

大运河至今还有航行与灌溉价值,虽然其运输功能与航空、铁道、公路不能相比,但它费用低廉,一些粗放的货物还大量通过运河输送,一些农田也是靠运河得到灌溉。因此,在大运河已很难扩容的态势下,我们应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进一步疏浚治理,加固堤岸,克服水害,改进水利设施,建设先进的桥梁、闸门、码头,使运河上下相通,奔流不息,发挥其现实的经济作用。此外,近现代工农业的发展给运河带来大量污染,有些地方已成为污染之源,大大降低了运河的价值。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在环境保护的大格局之下,严格要求,做好水质的保护,使运河城市成为真正的水岸明珠。

2.重新开发运河遗产

从古至今,大运河及其支流留下许多物质文化遗产。运河沿线有许多古桥、古堤、古亭、古闸、古塔、古庙、旧街、旧驿、码头、老店、老厂、老窑等等,我们要珍视这些遗迹,加强调查研究,进行保护维修,特别要强化那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青少年与民众的教育作用,如抗日的浒墅关、高邮城,抗倭的铁岭关等。一些河上桥梁、寺庙、厂房等要精心维修,保持原有风格,体现历史的整体性、真实性。同时在运河本身的发展中,也可结合形势,以新的美学视点建设一些新的景点,把运河建成美丽的玉带,把运河沿线建成休闲的场所,有限制地开发运河旅游与文体活动。在运河遗产开发利用中,可以打破政区界限,联合开发新的旅游品种,如苏、锡、扬、淮运河风光游等;也可以在运河城市联合开展竞渡、船拳比赛等体育活动,加强城际联系,促进体育发展,增强人们体质。运河也是文学的源泉之一,应组织人力对运河诗文、桥联、渔歌、民谣进行整理,挖掘它的健康内涵;同时组织人力深入采风,创造出新的运河文学,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3.继承、弘扬运河精神

运河精神是一种融合的精神。运河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运河沿岸城镇成为商品的交易场所和文化中心。商品利己又利他的双赢性促进了人们的和谐相处。江苏的运河城镇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外来移民,使南北货物荟萃,人们生活习俗互渗,友好相处。运河的开通便于知识的传递、技艺的流动,促进了文化的融合。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必须依靠集体的组织才能完成;水上文体活动又必须大家协调一致方能争胜。和谐是运河精神的主旋律,这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无启发。

运河精神也是一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宋时范仲淹先忧后乐,在苏州知州任上亲赴水利一线,深入了解水情实际,吸取民众意见,“开浚五浦,以疏诸邑之水”[8],他还献出自家私地开办苏州府学。清代张伯行曾担任江苏巡抚,号称“第一清官”,他在康熙年间数次督河工,清廉自洁;任济宁道时,适奉灾荒,“即家运钱米,并制棉衣,拯民饥寒”[9]9937,这种拿出家财救济灾民、化私为公的精神着实可嘉。清雍正时无锡人嵇曾筠奉命督河,不怕水涨,“露处小艇,沿流审视水势”[10],显示了一种自我牺牲精神。李清时在乾隆时任运河道、东河总督等职,他治水脚踏实地,“每乘小舟出入荒陂丛泽、支流断港中,或徒步按行谘访,必得要领,乃见诸建置”[9]10853,其采取的治水措施切实可行,颇有成效。我们要大力弘扬先贤无私无畏的作风,继承其优秀传统,不忘初心,树立“民为邦本”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勤劳勇敢,建设各族人民的共同美好家园。

运河精神还是一种科学的精神。运河的开凿,堤岸的加固,闸门与桥梁等建造,无不贯穿科学的测算。三国时期陈登任广陵相时全面规划,对今苏北运河进行整治。唐朝刘晏考察运河沿线,行程三千,对漕运进行大胆改革,改善关中人民生活。元朝任仁发经多年观察,作《水利问答》,提出“浚河港必深阔,筑围岸必高厚,置闸窦必多广”[11]这一符合科学的论断。清河道总督李宏亲自察勘水势,做到“切滩顺势,帑节工平”[10]。我们要学习古人讲究科学的精神与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运用科学,创新科技,提高活力,迈向世界。

猜你喜欢

运河水利苏州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