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根阅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探索

2018-01-20王建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4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家国情怀

摘 要:我校生源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生源背景的差异使其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学校生源在语言、观念、思维方式、家乡文化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作为教育资源,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与民族的伟大。

关键词:寻根阅读 家国情怀 课程开发

于2009年开始通过“同乡书友会”的阅读方式,开展了“寻根阅读活动”,全校师生对学生家乡所属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内容作为师生专题阅读和探究活动内容。在此基础上,又研发和实施《寻根阅读》课程,引领学生阅读有关家乡历史、人文、民俗、名贤等知识,感悟家乡文化,逐步树立知乡、爱国的情怀。

一、基于学生文化差异开发寻根阅读校本教材

我校校本教材定名为《寻根阅读》,主要为了完成“寻根”和“阅读”两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在编写时严格遵循“以学生为本,突出校本特色,呈现出活泼泼的面貌”。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堂提出的重要教育观念。我校校本教材的开发以此为理念,要求老师在开发前充分调研,研究学生家庭、籍贯、认知水平等情况,努力从学生的角度去开展研发工作,争取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给发展的学生以充足的空间。

“突出校本特色”是指校本教材紧密联系学校实际情况,从文章的选取、图片的设置、相关模块的撰写,都能和我校学生、老师、校园环境进行联系。

“寻根阅读”校本课程从一年级下学期至六年级上学期为学习时段,校本教材编写共设10册,分别涉及祖国印象、家乡印象、名胜交通、地理气候、九州风物、民俗风情、沧海桑田、故事歌谣、文化与美、故里名贤等十个主题。每个单元由导语、必读课文、选读课文、单元园地四个主要部分组成,所有这些内容一般都是围绕本单元主题展开。努力将不同区域的相关内容尽量都有所涉及,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故乡的影子,激发自己寻根的热情。

二、多种途径实施 “寻根阅读”校本课程

1.“寻根阅读”校本课

我们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校本课程课时,开设《寻根阅读》课,探索“先读再导”的课堂模式,课内共读共研,课外自主延伸,以激发随迁子女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立志为家乡建设服务,从而认识社会,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社会的发展变化,开展各类阅读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逐步把读书的外显行为转化为内在心理需求。

本课程的阅读侧重在“文化寻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人物、风景、地理、物产、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其乡土情怀与乡族观念,一方面通过加强对现在属地(北京)的人物、风景、地理、物产、文化、语言、习俗等的了解,帮助学生建立归属感和认同感;再一方面,通过不同属地的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祖国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情怀的现代中国公民。

2.“寻根阅读”自主和家庭阅读    基于本课程的开放性,有教学任务与教学目的也有其开放性与延展性,在有限的课堂内,难以完美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基础上,围绕各个学段的学习主题,寻找自己家乡的信息、图书来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在主题活动中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力及自身的独立性,同时使他们对家乡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主题活动包括家乡风采展,服务家乡人民的社会实践等,具体可包括板报手抄报竞赛、征文演讲比赛、家乡发展图片展览等。既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又激发学生的爱乡之情。

3.“寻根阅读”同乡书友会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注重开展阅读交流活动,组建同乡书友会寻找乡音,相同地域的学生交流阅读成果。让学生在同乡会这个集乡音、知音于一体的组织中找到归属感。同乡书友会的活动,依托寻根阅读校本教材开展常规阅读教学活动,同时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深的程度上去了解家乡的人物、风景、物产等诸方面的内容,同时,特别注重同乡书友会之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和巩固阅读的兴趣、习惯,将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和教养内化为自发的习惯。在引导课堂之间的交流和同乡书友会之间的实践交流,扩大了交流的范围,有利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4.“寻根阅读”综合实践活动

寻根综合阅读实践活动是寻根阅读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与补充。其主题范围从寻根阅读校本教材而來,或依托单元整体教学进行,或依托个别篇目所涉及的主题进行。以相关主题为单位,开展综合性探究活动,如我们组织了寻根阅读博物馆课程,以民族服饰为主题,带领学生走进“中华民族服饰博物馆”;以地域历史为主题走进国家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以文学为主题走进文学博物馆和老舍故居等等。我们还设计了将阅读与学科整合的实践活动,如四年级下第三课《大雁塔抒情》,涉及传统文化重要元素之“宝塔”,即可与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和对联、碑刻艺术,甚至宗教活动等相联系,开展综合学习。

5.“寻根阅读”校园文化环境

为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学校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作用,需要从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三方面着手。在精神上,把家乡观念的价值判断、社会认同、他人认同等概念渗透到学生管理中。不仅对学生进行课堂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家乡的影响,使我校精神与学生思想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在制度上,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树立健康向上的家乡理念,组织更多对家乡人文和历史追溯等有意义的活动;在物态文化方面,借助学校的文化环境和人文景观来感召学生热爱家乡。如在学校设置家乡刊物书架、橱窗、书画等文化设施,以栩栩如生的形象、生动感人的事迹来感动学生。初步建立起理解与尊重文化差异的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起爱家乡、爱祖国再爱世界的精神情感,建立自身和家庭的心灵归属感。为其他随迁子女学校和接受随迁子女教育的学校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教育途径。

作者简介

王建华(1968.09—),女,籍贯:北京,学历:大专,职称: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