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学结合的职业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1-05胡强

职教论坛 2017年33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人才培养是面向社会服务的具有一定操作实践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并承担着美化生活、提升产品质量层次的重要功能。高职艺术人才培养应采取工学结合的模式,但客观上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管理不到位、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加强高职艺术人才培养应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管理体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挖掘丰富的地方资源,打造品牌特色专业;注重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艺术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胡强(1962-),男,江西南昌人,景德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瓷上写意花鸟画教学与创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3-0038-05

2017年7月5日至6日,第四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在我国唐山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致信本次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主席斯坦利·希玛塔和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出席了本次大会,形成了标志性成果文件《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唐山声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应用技术型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要强调特色化和内涵式发展。高等职业艺术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数最多的学科门类,更需要充分利用这种战略机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开拓创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据统计2014年职业院校数量占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总量的59%,2016年高校招生人数中高职数量也占50%左右。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其中艺术类人才又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占据了1/10的可观比例,每年各地艺术类招生考试非常火爆。这就需要高度重视职业院校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促进职业院校艺术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

一、职业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一)高职院校培养艺术类人才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外贸易不断增加,中国制造行销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居住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的需求、中国制造的各种设计都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专科层次高等教育,学生掌握的是相应学历层次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高职艺术类人才主要学习的方向为环境设计、室内装潢、服务设计、多媒体制作、产品包装等相关领域,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企业管理、服务和生产一线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时对学生知识、理论、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方面应该面向企事业单位岗位的需求,开展相关行业和社会的调查研究,加强专业培养的论证,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展开。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既包括学历教育,也包括岗位教育和就业能力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设计服务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技术类人才。总之,高等职业艺术类人才应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念,融合现代企业优秀的文化理念,才能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工学结合模式是培养职业院校艺术类人才的最佳途径

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工学结合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词语,也是一种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理论。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渠道,职教院校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工学结合的模式。工学结合的模式是英国的桑得兰德技术学院的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1903年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采取的是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通过职业学校和企业相结合,学生和工作者相结合,从而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工学结合体现的是一种“产教结合”的理念,核心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来开展,把社会产业作为职业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实践活动相结合,达到人才培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双赢,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规格上都能实现校企合作。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的工学结合可以采取“专业+项目+工作室”的方式来实现,即通过建立职业能力培养导向的艺术人才培养方式,按照艺术类人才的成长规律,通过项目的方式建立校内艺术工作室,通过项目的完成来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工作室实现企业实习场所的建立,教学过程与艺术设计工作相结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专业教育。

二、当前职业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艺术教育虽然坚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改革之路”,使职业艺术教育迎来了大发展,但培养的大部分艺术类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特色不够鲜明,综合素质不高,人才质量不高,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養目标不清晰,培养特色不突出

在国家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的引导下,也对应于我国近年的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大发展的需求,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在用人单位接受我国的职业艺术类人才后,发现职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学校培养目标相对模糊,目标的制定与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不吻合,许多政策目标流于形式,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不到位,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特别是职业艺术教育的特色不鲜明,基本上还是沿用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培养目标的设定经常偏高过宽,学生期望值偏高,但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又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的学习只能进行浅层次的学习,无法达到培养目标。许多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数量太多,但实际的教学课程又没有太大的区别,主体课程基本相同,教学内涵差别不大,导致学生的专业定位过于含糊,无法体现专业特色。这种培养都导致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与市场需求不吻合endprint

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已经能够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但是在课程设计时缺乏科学的论证,各课程之间逻辑关系不严密,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相互之间都是孤立的,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合理,知识结构不合理,无法为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知识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高职艺术类的学生同时还存在着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脱节,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脱节,知识结构与技能训练不同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还是局限于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无法拥有娴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薄弱。在传统的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中,还缺乏职业能力方面的培养,缺乏国家和国际规范的培养,缺乏相关的艺术类职业标准的培养,缺乏服务后管理和政策法规方面的培养,缺乏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人文精神和市场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环节不到位,人才培养实践能力不足

职业艺术类人才培养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与实际需求相脱节。艺术专业的基本特征就是审美和应用相互交叉,在实际教学开展中未能充分摸清社会现实的需求,未能充分做好就业前景分析,没有把握市场走向和市场趋势,从而开展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在理论教学中不关注市场的随时变化,过于模式化,只专注于教材的内容,教学内容的理论化过重实践不足,教师从未真正融入企业行业之中,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职业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现实中的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地表现于纸面实践,许多实践只是安排在实习阶段,缺乏专业的实践指导,没有实践环境的监督,整个实践环节非常的松散,实践效果可想而知。在实践中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流于纸上和方案中,设计也只是停留于图纸上,未能深入社会和企业的实际,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的也是许多未经证明的方法,而未经市场和用户的检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有时又是孤立地开展,未能把教室、工作室、市场、操作间和实训区进行融合,未能灵活转换,未能依项目流程来开展专业技能和理论课程的穿插进行,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够

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曾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上说过,我国职业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不足。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放低了门槛,直接从艺术院校毕业生中招录人才,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来自行业的教师极少。有些职业院校的艺术专业经常会有新开的热门方向,但却常常没有一个该专业方向的师资力量,教师经常找几本专业书阅读一下就直接走上讲台。在职业院校艺术专业的师资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纯艺术绘画专业,完全没有应用型专业的从业或者专业知识积累,难以适应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现在社会中艺术类人才数量相当可观,艺术相关从业人员也经验比较丰富,但是在职业院校的艺术类师资队伍的双师型建设中又门槛太高、困难重重。許多从业人员在学历上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而且学校对于教学人员的约束和考核又比较严厉,也导致愿意从事双师型教学的人不多。同时由于高校能够提供的薪酬水平也不够好,无法吸引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人才来高校从事艺术教育工作。

三、改革职业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职业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拥有了庞大的体量,培养着数量众多的学生。这些学生能力的高低,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都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艺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一些主客观的原因,我国职业艺术教育现实中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够紧密、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低下、双师型的应用型师资短缺、校企合作形式主义、工学合作不到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诸多问题。近年来国家正在实施事业单位改革,特别是针对职业院校改革的呼声日大,2015年5月,北京市率先发布了《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其中就明文提出要对高等学校进行改革,保留事业单位属性,人员不再纳入编制管理。职业院校未来存在着生存压力,也有着追求改变的动机,机遇与挑战并存,赋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教师创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生选择方向和课程的权力,释放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活力和潜力,从而让高校人才培养可以更加灵活地对接市场需求,形成办学特色[2]。因此需要大力加强改革、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各类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组织竞争的核心因素是人力资源,师资力量的强弱和特色决定着职业院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实施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教育的关键的因素是师资力量。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其中包含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人员构成结构、专兼职结构、双师型比例结构等。要加强传统的高校师资队伍管理模式,构建具有艺术类专业特色的师资培训、考核、薪酬和激励体系。要制定相关的措施支持艺术类教师深入社会艺术团体一线和艺术设计公司提升专业能力,采取集中实训的方法进行轮训、顶岗等措施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要建立起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以提升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2017年3月10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人社部规〔2017〕4号),其中主要思想就是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创新创业活动[3]。

艺术类专业与其他专业师资队伍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其特殊性。即在我国社会中艺术类人才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层面,基数庞大,职业特征非常丰富。其中既包括大型企业单位的文化艺术人才,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从事文化艺术活动的工作人员,还包括社会中数量庞大的各类设计人员、各种类型的艺术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还包括其他的大量文化艺术爱好者和拥有固定职业的艺术类人才。这些艺术类人才能够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库,因此艺术专业是完全有条件构建双师型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4]。由于艺术工作的特殊性,客观上存在着专业能力与年龄阅历成正比的特殊性,不存在代际替换知识老化的问题,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极其庞大的人才库。在事业单位编制改革的大环境下,艺术类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可以突破身份限制,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薪酬体系,将能够更便捷地吸引社会上的艺术专业人员参与高职艺术专业教学工作,也解决了传统束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门槛限制。endprint

(二)改革教学管理体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包括四个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高等学校的职能的演变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基本任务,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更是如此。在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学管理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艺术教育由于其艺术的特性,其管理与其它专业相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教学管理包括教师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工具管理等方面,艺术类人才培养在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文史哲理工农医等其它学科门类的管理经验[5]。艺术类人才培养应该采取机动灵活又稳定可靠的教学管理机制,既要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来规划教学行为、稳定教学秩序,又要建立多维度的教学质量观,吸引普通高等艺术教育的管理经验,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多样的管理方式,同时又要尊重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艺术专业的教学管理可以采取宽松的弹性管理机制,尊重艺术专业的教师特征分明的个性特点和学生的感情丰富的人格特质,以人为本且强调创造性。艺术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也与其它文史类理工类专业不同,应该建立立体性的交叉的多层次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应该多层次多方面开展,强调评价的动态化和阶段性以使评价更科学更准确。

人才的培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课程体系的建设,最显著的表象就是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职教院校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应该充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针对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基本的人文知识、专业知识、艺术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创造力等方面来建设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培养学生的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艺术设计所需要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字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这些都是人文艺术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专业属性[6]。

(三)挖掘丰富的地方资源,打造品牌特色专业

艺术类人才培养,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特色,来打造品牌专业。艺术专业与其他专业最大的区别是特色显著,这个特色是以艺术为体现的,表现为国家特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历史特色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个人、团体和群体所认知的,可以被视为其历史文化遗产的各种场所、工具、实物、工艺品、及一些表现形式,这里包含表演、实践、知识体系、技能和表现形式。这些方面都依赖于人们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人们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体现了历史条件的变化,是人们代代相承下来的非物质形式的文化,体现出的是人们的历史感和共同的认同感,能够促进文化多样性,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語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相当部分都体现为艺术的形式,都可以通过挖掘这些各种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形成各个职业院校自身特色的艺术品牌专业。对这些品牌专业进行科学有效地吸收,并将它们与现代经济结构相结合,完全有可能创造具有创新发展前景的品牌专业,而且能够实现我国高校的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7]。

(四)注重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从课堂教学的素质养成,实现职业能力的转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模块化的艺术技能培养,加强职业艺术素质的训练,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寻求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相关企事业单位,切身体验艺术实践的操作,感知艺术职业技能。通过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对照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感知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技巧性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艺术人才就业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应该加强校内实训条件的建设。通过建设各种画室、舞蹈练功房、各种琴房和器乐室、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等设施的建设,为实践能力的提升创造最基础性的物质条件。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选择能够强化学生的艺术能力的专业性强的机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职业岗位,实现工学结合,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s://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40623230127340&cata_id=N005.

[2]刘小强.我们还需要“专业”吗?——高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新视野[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51-58.

[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网:http://www.mohrss.gov.cn/gkml/xxgk/201703/t20170318_268143.html.

[4]向黎立.浅谈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494-495.

[5]夏其磊.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255-256.

[6]刘力.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构成要素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6):42-44.

[7]周述积,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进高职特色专业建设之一[J].教育教学论坛,2011(6):25.

责任编辑 蔡久评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工学结合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