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及其人才培养情况的调查分析

2018-01-04林闽钢王锴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人才培养

林闽钢 王锴

摘 要:从1998年教育部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至今,20年来通过社会保障学科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本文通过对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情况的调查,发现目前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和社会保障专业的硕、博士点在地区分布上东中西差距仍然较大,专业学科带头人的缺乏是制约不少高校该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呈现出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性不强、核心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由此提出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师资情况;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保障作为经济体制框架主要内容得以确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开始获得重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短缺的问题出现,为此,教育部于1998 年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截至2017年底,全国在教育部备案和经审批可以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的高校有179所,年招收本科生近万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已逐渐从一个新兴专业向具有一定规模、较为稳定和成熟的专业方向迈进。从1998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获批至今,发展时间经历了20年。为此,本文通过对开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并招生的高校开展问卷调查,对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下一步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

建议。

一、专业基本情况的分析

在教育部备案和经审批的可以进行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招生的179所高校,在2018年之前已停止招生的高校共计有18所,在2018年之后才开始招生的有1所;同时还有20所高校在自己所属的二级独立学院进行招生,考虑到本部和独立学院师资相同,教学体系相同,仅调查本部师资和人才培养情况,因此得到符合调查条件的高校为140所,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0份,实际回收问卷为137份,问卷回收率为97.86%。本次调查以电子问卷的形式通过微信、邮件等定向方式进行发放。

在被调查的137所高校中,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全国高校在江苏分布最多,共有12所,其次是山东有10所,四川有9所。从区域划分来看,属于东部的共有66所,中部共有34所,西部共有37所,东部占比接近一半。

从专业获批时间来看,在1998年国家正式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后,有8所学校率先获批,其中在1999—2002年这四年是发展的高峰期,获批专业的高校共达到40所。从1998年开始,20年来专业获批高校在空间分布变迁情况,主要经历了由东部地区为主向中西部地区逐渐扩张的过程。

在137所高校中,有94所高校成立了社会保障系,占比为66.81%,其余43所为教研室形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和科研基础单位建制完成。至2017年底,137所高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共计招收本科学生约7 091人,由于个别学校该专业为隔年招生,加之还有20所独立民办二级学院没有包括在本次调查的招收数量统计之中,因此实际招生规模估计接近万人。

关于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情况如表1所示,137所高校中拥有硕士点的高校为66所,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辽宁大学于1998年成为全国第一批获得社会保障硕士点的高校,这66所高校2017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约883名。所调查高校中,拥有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点的高校共计13所,分别为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其中武汉大学最早于1999年获批该专业博士点。这13所高校2017年共计招收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研究生65名。

总体来看,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自设立以来发展较为迅速,区域分布以东部地区为主,形成集中连片之势,中西部地区则以某一城市或某一高校为核心,形成散点聚集的分布形态。劳動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硕、博的招生比例大约为108:13:1。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统计年鉴的数据全国各专业本科招生人数为405.4007万,硕士招生人数为58.9812万,博士招生人数为7.7252万,本、硕、博的招收比例约为52:8:1。因此相比较而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比其他专业竞争会更激烈。

二、专业师资基本情况的分析

1.师资学历职称分布

在本次调查中,137所高校共计拥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专任教师1 350名,平均每所学校9.85名,师生比大约为5.3:1,2016年的全国本科院校专任教师有113万,而同年本科招生人数为405.4007万,对应比例约为3.6:1。因此,从师资总量上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师生比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平均师资拥有量、平均正高职称教师拥有量、平均副高职称教师拥有量、平均博士学位教师拥有量这几个参考指标中,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差异并不明显,但西部地区则明显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在平均师资拥有量这一指标中,东部地区的标准差为5.47,中部地区为4.37,西部地区为3.06,说明在东部地区内部有较大的差异度,而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度则相对较小。而在海归博士教师拥有量上,东、西部地区则远高于中部地区。在平均博士在读教师人数这一指标中也可看出,东、中、西部地区呈现阶梯式递增的现象。

2.师资年龄结构分布

通过对教师年龄结构分布的研究,可知30~39周岁的专业教师都是各学校的“主力军”,其次是40~49周岁的教师。这表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专人师资整体来看比较年轻,并且大多处于职业发展的中青年阶段。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西部地区的教师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年轻化,在30周岁以下和30~39周岁两个年龄段的师资占比都位于东、中、西三个区域中的第一。而东部地区在60周岁以上和50~59周岁两个年龄段的师资占比要超过另两个区域,这说明东部地区的专业建设时间更早,也更为成熟,但同样面临着师资结构逐渐老化等问题。而西部地区以年轻教师居多,发展潜力较大。

3.师资科研成果统计

本次调查通过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所有专业教师2010年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发表SSCI论文数量这五个指标来衡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科研和成果区域分布情况,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不明显,但东部地区则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三、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的分析

在125所高校①中,2017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出国升学率均值为6.21%,国内升学率为17.15%,合计升学率约为23.36%,高于全国专业平均水平。本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自主创业率和升学率,按照东、中、西部进行划分,并选择13所具有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点的高校②进行比较(见表2)。

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的出国升学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与国内升学率结合起来看的话,中部地区则在东、西部地区之上,但中部地区的自主创业率却是三者中最低的。

从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2017届毕业生入职单位性质上来看,按比例从高到低分别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三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教育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结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其他(包括其他事业单位、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项目等)、部队等。

从总体上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入职比例最高的是民营企业,东、中、西部结果较一致,但是12所具有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点的高校中,比例最高的却是国有企业。其次,三资企业在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中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其比例也是按东、中、西从高向低递减。另外,只有在东部地区,毕业生入职社会组织的比例要高于国家机关。

四、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问题的分析

1.学科专业发展主要问题

在询问被调查者所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当前整体实力与专业设立之初相比的变化时,有113名被调查者表示“有所增强”,16名表示“没什么变化”,另有8名表示“有所减弱”。总体上来看,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整体实力是在不断增强的。

本调查通过多选题的形式,了解各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限制因素。具体结果中,有接近1/3的被调查指出其所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缺少学科带头人”,这一方面体现出学科带头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学科带头人缺乏。“社会认知度较低”则说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还是处在发展中的专业。

2.教师知识结构和专业核心竞争力问题

通过询问被调查者所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專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还有哪些有待提高的方面,可以了解不同高校对不同学科知识的重视程度,也可以了解不同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势和不足。

目前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对具有精算和数学知识的教师需求较大,目前在这一知识领域的欠缺,其占比超过64%,其次是统计学、专业外语和经济学。

为探究所在高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否具有核心课程,本文通过间接测量的方法来进行操作。核心课程意味着核心知识,而学习了这些知识的学生将具有核心能力,掌握了这些核心能力的学生将具备核心竞争力。对数据结果进行单样本T检验,得sig双侧检验值为0.000,说明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该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我们将“可被完全替代”“绝大部分可被替代”“部分可被替代”“少部分可被替代”和“完全不能替代”分别进行1至5赋值,则值越小,代表越能被替代,通过与4进行比较的单样本检验,得t=-16.057,sig=0.000,说明在95%的置信区间下,这一变量的值小于4。通过频数和占比统计也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被其他专业同等条件者替代。这也说明了多数高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前还不具有核心课程和核心竞争力,该专业的“专业性”还不高。

3.专业就业与专业发展问题

本调查通过评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是否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符合,该专业是否符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专业发展的信心三方面来考量。由于这里是测量被调查者的主观态度,在统计时均对数据进行了单样本T检验,其双侧检验的sig值均为0.000,小于0.05,因此在95%的置信区间下,存在显著差异,统计数据有意义。

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否匹配问题中,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一般”,同时接近1/3认为是匹配或很匹配的。但认为不匹配和很不匹配的也占到了20%左右。总体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与专业培养目标匹配程度不高,这也印证了上述对工作岗位可替代性的研究结果,即专业的“专业性”不强,“排他性”不高。这也是在今后的专业发展中需要继续加强的重点。

通过询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否符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主观判断上,51.82%和7.30%的人选择了“符合”和“非常符合”,认为“不符合”和“很不符合”的合计只占2.92%,另有37.96%的人选择了“一般”。因此,近60%被调查者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一专业本身是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被调查者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得知,有超过2/3的人是同意“我对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前景很有信心”的观点的。因此总体上来看,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前景是看好的,态度是积极和乐观的。

五、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

1.开展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调查,在本科新专业布点上重点向中西部倾斜

目前全国已有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的高校达到一百多所,但相比经济学等更为成熟的学科仍然有较大差距,同时,在地域上也呈现出东中西分布不均的现象。对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需求调查,明确不同地区存在的人才需求及其需求缺口。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较大或需求缺口较大的地区增设本科新专业点。同时,需要做好专业点布局的全国统筹,在东中西地域分布上重点向专业点较少、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倾斜,以期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全国各地区的发展需求。

2.加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硕士点和博士点布点上也重点向中西部倾斜

专业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密不可分。通过调查也可发现,目前制约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是专业学科带头人的缺乏。对此,一方面需要相关学校和院系对学科内现有专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另一方面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学培训、进修班、对口支援等方式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在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布局上也需要进一步向中西部倾斜,硕、博士点的增设既可以增强专业综合实力,也能够加大社会保障专业师资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西部地区高校在专业师资人才上的引进,争取使中西部高校能够做到吸引優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和培育产出优秀人才。

3.以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为导向,研究和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增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经济改革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产物。建议该专业核心课程和体系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立足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各高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开展教学,从而避免在课程设置上针对性欠缺、专业性不强等问题。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具有的交叉学科特点,其核心课程在立足社会保障专业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也应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与社会保障相关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注释:

① 在137所高校中,有12所高校本科专业获批时间在2013年之后,截至调查前尚无本科毕业生。因此2017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调查高校为125所。

② 其中有1所高校本科专业获批时间为2015年,尚未有毕业生,因而这里实际调查高校为12所。

[责任编辑:周 杨]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人才培养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