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3~2012年甘南州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分析研究

2018-01-02彭睿娟

丝绸之路 2017年24期
关键词:甘南州旅游产业

彭睿娟

[摘要]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相关方法,对19933~2012年甘南藏族自治州产业结构发展状况进行了一般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甘南州产业机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因果检验。分析表明,甘南州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增长变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即甘南产业结构变化在前,然后导致了本地GDP增长的变化。文章旨在通过对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研究,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生产要素的改善方向、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提供一种有益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探讨并分析了甘南州旅游业发展对本地区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甘南州;产业结构演变;旅游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4-0028-05

一、引言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状况和经济结构状况共同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制约着经济发展速度。大量学者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及其演变进行过研究,以试图揭示其一般性规律。代表性的理论有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定理、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还有赤松要的“雁行模式”、莜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论”等。现代区域发展的进程表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产值或收入等总量指标的上升,而且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和核心,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同时也关系到生态环境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优劣。

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是西部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经过60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相關方法,对1993~2012年甘南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定量研究,注重对其演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

二、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有藏、汉、回、土、满、蒙、撒拉等24个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50%,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也是全国九大林区之一。甘南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青藏高原“中华水塔”的重要涵养地。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合作市以及碌曲、玛曲、舟曲、夏河、卓尼、迭部、临潭七个县。甘南现今比较完整地保存了藏民族传统的游牧文化、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整个藏区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的缩影、藏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部藏区重点旅游区和黄金旅游线,成为外部世界观察和研究整个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产业结构演变分析方法:偏离—份额分析法

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 Share-Analysis,简称SS分析法),其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域(通常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省)的增长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G)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区域增长份额(Nj)、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j)、区位份额(Dj)。用关系式表示即为: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增长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区位偏离分量。

r(T)表示T时期标准区域总产值,ri(T)表示T时期标准区域第i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经济活动水平,rij(T)表示T时期j区域i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经济活动水平,T=t0表示基期,T=t表示研究期。

(1)地区增长份额(Nj)

Nj代表研究区域的三次产业按照标准区域GDP增长率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份额,Nj越大说明研究区域j任一产业按照标准区域的平均增长率所产生的变化量越大。

(2)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j)

Pj代表研究区域第i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照标准区域GDP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类型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Pj>0,表明研究区域产业结构优于标准区域产业结构,说明区域产业结构素质较好,促进了区域经济水平的增长;如果Pj<0,表明研究区域产业结构落后于标准区域产业结构,说明区域产业结构素质较差,影响了区域经济水平的增长。

(3)区位份额(Dj)

Dj代表研究区域第i产业按照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标准区域同一产业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研究区域与标准区域相比,其在发展第i产业方面具有区域优势或具有竞争力。如果Dj>0,表明研究区域竞争力较强的部门所占的比重较大,区域处于有利区位,产业竞争力强;如果,Dj<0,表明研究区域竞争力较弱的部门所占的比重较大,区域处于不利区位,产业竞争力低。

三者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三)数据来源

为了更好地研究甘南产业结构的演变,本文选择各年份甘南州的GDP(现价)作为分析的基础数据和指标。数据资料来自《甘南统计年鉴》(1991~2000)、《甘肃年鉴》(1994~2009)、《甘肃发展年鉴》(2010~1013)。由于部分年代的数据有所缺失,在进行分析时本文注重保留有代表性的年度数据。

三、近20年甘南藏族自治州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一)产业结构演变阶段与特征分析

整体来说,甘南州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加快,逐渐形成了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1993~2012年的20年间,第一产业占全州总产值的比值由43.16%下降到22.21%。与此同时,第二产业起伏变化,199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为30.55%,2000年所占比重一度达到最低值18.07%,2001年后又有所上升。第三产业上升态势显著,由1993年的26.29%增长到2012年的51.5%。随着甘南州经济的发展,全州产值或收入等总量指标的上升,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1993~2001年呈现出Ⅰ>Ⅲ>Ⅱ的产业布局规律,2002~2009则表现为Ⅲ>Ⅰ>Ⅱ的产业布局规律,2010~2012年,甘南州三类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基本呈现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规律,即Ⅲ>Ⅰ>Ⅱ的产业布局规律(表1,表6)。endprint

甘南产业结果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3~2001年。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区、黄河流域与长江重要支流的过渡区、牧区与农区及林区的过渡区,形成了草原、湖泊、森林、峡谷、高山、平地等景观,也就构成了牧区、林区、农区和半农林牧区交织等生产生活方式 。因此,在本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囿于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得甘南经济在发展的漫长时段中,第一产业尤其是畜牧业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依然处于传统经济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2002~2009年。进入新千年,甘南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38.5%下降到2009年的24.8%。2002年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达到近40%左右。相比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无论是从总体发展水平还是发展速度来讲,都落后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前,甘南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甘南州的工业是在极其薄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冶炼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生产供应业、建筑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企业格局,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甘南配套第一产业的首位发展,打造特色优势畜产品加工龙头产业。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0年所占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并在后续的发展中,其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第三产业以其服务的多样性和无限性对消费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并赋予第三产业持续提高的需求收入弹性,使其成为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甘南第三产业主要以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较大,其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住宿和餐饮业等。

甘南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民族因素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民族因素是有别于他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包括不同的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不同的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俗习惯、民族信仰和民族宗教等。这些不同的民族特点构成了一个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经济的发展始终是以这种民族文化传统为背景的,同时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构成了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资源,奠定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基础和特色。甘南历史上是中原地区通往青、藏及川北的交通要道,是青藏高原社会大系的窗口,是“藏族现代化的跳板”。甘南地缘的特殊性,造就了甘南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上的交融性决定了文化形态的异质性。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藏族与其他民族迁徙至此,分布于牧区、农区、林区,同是藏族却语言有别,同是汉族却方言不同,加之服饰种类有86种之多,民俗民风差异性很大,构成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研究民族历史演变和文化积淀的“活化石”。

近年来,甘南深挖其民族文化价值和内涵,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甘南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丰富的自然资源,催生了旅游業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使其承载起了以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与发展为目标的产业发展使命。由此也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2年,甘南州第三产业增长14.89%,占全州GDP50.88%,其中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到27%(表1,表2)。旅游业已成为甘南州潜力巨大的新型支柱产业,旅游经济已成为强州富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三次产业结构动态演变

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作进行研究。偏离—份额分析法一般采用5年或10年研究周期,本文采用10年研究周期。分别以1993年、2003年为基期,2002年、2012年为研究期,并以全国和甘肃省为标准区域,采用1993年、2002年、2003年和2012年GDP、三次产业产值等数据,根据上述分析思路与计算方法,计算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偏离份额各分量值。计算结果如表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1993~2002年,无论是以全国为标准还是以甘肃为标准,甘南的总偏离量均为负值,表明甘南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慢于全国和甘肃省的平均水平的。2003~2012年十年间,无论是以全国为标准还是以甘肃为标准,甘南的总偏离量均为正值,表明甘南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快于全国和甘肃省的平均水平的。1993~2002年,产业份额为负值,即甘南按照全国或者甘肃省第i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照全国或者甘肃省GDP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为负,表明甘南州的产业结构落后于标准区域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明该区域产业结构的素质较差,影响了区域经济水平的增长。到了2003~2012年,产业份额为正值,即甘南按照全国或者甘肃省第i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照全国或者甘肃省GDP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为正,表明甘南州的产业结构优于标准区域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明该区域产业结构的素质较好,促进了区域经济水平的增长。1993~2002年,无论是以全国为标准还是以甘肃为标准,甘南的区位份额也就是竞争力分量均为负,表明甘南州竞争力较弱的部门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处于不利区位,产业的竞争力低下。到了2003~2012年,无论是以全国为标准还是以甘肃为标准,甘南的区位份额也就是竞争力分量均为正,也就是从全国和甘肃的角度看,甘南州具有竞争力部门处于有利区位,产业竞争力强。当然,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区位份额是个相当复杂的因素,它受到了生产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投资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如果区位份额Dj<0,既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低,因而竞争力低,也可能是由于实际积累率低,因而增长速度慢。实际上,Dj包括了除产业结构以外的其他一切因素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在1993~2002、2003~2012两个时间段中,甘南第一产业的P值均为负,不能完全说明甘南的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这是因为甘南的经济发展一直是以传统的农牧经济为主的,第一产业大而不强,竞争力十分薄弱,造成甘南的竞争分量正负抵消后仍为负值。甘南第二产业的P值为正,其原因是尽管甘南的工业资源与农业自然资源相比较而言其优势并不突出,仅以贵金属、森林、畜产品为主,已形成黄金开发、畜产品加工、木材及林产品加工业,规模较小,效益低下。但因为甘南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推行的是资源开发导向型的传统工业化战略,只是被动地适应资源禀赋特点,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所以第二产业的P值为正。甘南第三产业的P值为正值,表明该区域的第三产业结构落优于标准区域,产业内部结构较为合理。endprint

综上分析,甘南州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波动变化,上升态势较为缓慢;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且已成为主导产业。

四、旅游业发展及其带动作用

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甘南是同汉族地区最接近的一个藏族自治州,是内地通往西藏的门户,也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藏族聚居区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改革开放之后,在历史传统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之下,甘南已经成为商业经营最活跃的地区。而今,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甘南借助旅游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旅游业的发展

甘南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甘南旅游还鲜为人知,全州除了拉卜楞寺和腊子口外,几乎没有令人称道的名胜古迹。1992年成立了甘南州外事侨务旅游局,标志着全州开始关注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产业对GDP的影响是一个表征旅游经济影响的重要指标,亦是衡量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指标。1993~2012年,甘南GDP 从6.5亿元增长到96.74亿元,旅游业收入也从0.03亿元增长到12.6亿元,实现 GDP 和旅游收入的双增长。1994年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31%,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甘南州产业结构的调整,甘南旅游业进入了全面开放开发阶段,到2012年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已达到13.56%(表6)。

为了更好地分析甘南旅游业的发展,引入旅游经济增长弹性系数的概念。

其中,ΔTE 为旅游收入增长量,TE 为旅游收入总量,ΔGDP 为 GDP增加值。按式(1)计算,当σT=1时,表示旅游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当σT< 1时,表示旅游增长慢于国民经济增长,在新增国民收入中贡献率下降;当σT> 1 时,表明旅游增长快于国民经济增长,且在新增国民收入的比重有上升趋势。

根据公式(1),1994~2012年,甘南旅游经济增长呈现波动变化的特点。1994~2002年,σT> 1且呈现递增的增长趋势(图1),全州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1997~2002年,甘南旅游处于自然发展和认识的萌芽时期,对发展旅游业从感性认识逐渐向理性认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甘南州确立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将其确定为全州的五大优势资源。出台一系列制度保障,增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2003~2012年,σT> 1(2008年,由于受到突发事件影响,甘南旅游业出现很大的波动性,使得σT< 1)。相比于前一个阶段,由于入境旅游收入大幅减少和旅游产业结构优化,造成全州旅游收入增长率放缓(表6),旅游经济增长弹性系数呈现出递减增加的趋势(图1)。在这一阶段,甘南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序列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4年,甘南旅游業占全州GDP比重达到6.83%(表6),其他年份,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都超过5%(表6),完成了从接待型向支柱产业型的转变。

(二)旅游业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分析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的演变趋势。从产业产值结构来看,1993~2012年,甘南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并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相对缓慢,到 2012年时甘南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为22.21:26.91:50.88。

将甘南地区第三产业贡献率作为被解释变量,甘南地区旅游业收入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如下:

以上回归模型中的可决系数为0.657306,说明该地区的旅游收入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的确有较好的解释作用,即说明旅游产业对甘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显著的作用。而且旅游收入与第三产业贡献率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甘南在旅游业带动下,产业结构处于一种转型升级过程中。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首先对甘南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993-2012年间,甘南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呈现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93-2001年,产业结构特征为Ⅰ>Ⅲ>Ⅱ;第二个时期2002-2009,产业结构特征为Ⅲ>Ⅰ>Ⅱ;第三个时期2010-至今,产业结构特征为Ⅲ>Ⅱ>Ⅰ。

运用偏离-份额法进一步分析了甘南州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研究发现甘南的经济增长速度无论是与全国相比还是与甘肃省相比均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全州经济总量小、基础较为薄弱,2012年甘南人均GDP为14004元,在甘肃省14个地州市人均GDP处于较低的位次,自我发展能力偏低。

尽管经过20年的发展,甘南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但是也应当看到甘南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以高资源消耗、外源推动的粗放型为主要特征的。因此,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是继续发挥本地优势,培育区域发展的特色产业,同时不断提高工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效益水平,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

甘南借助特有的地域文化与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经过20年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既可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又可以实现旅游业对人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环境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进而推进地区整体意义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田红,刘兆德,陈素青.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经济地理,2009,(1).

[3]刘刚,沈镭. 1951—2004 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J].地理学报,2007,(4).

[4]郭爱君,武国荣.改革开发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7,(5).

[5]杜发春,孙应丽.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动因[J].广西民族研究,2003,(4).

[6]赵雪燕,张锐.高寒牧区产业竞争力[J].山地学报,2008,(7).

[7]仇方道,伍光和.甘肃省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类型与开发模式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3,(4).endprint

猜你喜欢

甘南州旅游产业
基于GIS的甘肃省甘南州垃圾填埋场适宜性分析
新“国十条”背景下甘南州保险需求调查研究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English Read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北京市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基于DEM的1983-2012年甘南州降水空间变化趋势及特征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
甘南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