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隶经文》车系字研究

2017-12-28武迎晗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段玉裁车系广韵

武迎晗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隶经文》车系字研究

武迎晗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隶经文》为江藩所作,其中十一篇考释“车之零部件”,在文字学上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从字形结构上看,《隶经文》车系字以形声字居多,其次是偏旁不为“车”的会意字。9个形声字中,以“车”为形旁的有6个,其余3个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表示的意义有义素上的重合。这与人们的认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薮”“弱”等字还存在着同义的其他假借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有的出现了语音上的分化,有的则逐渐从人们的生活和语言中消失了。

《隶经文》;车;名物研究

《隶经文》四卷为苏州清代小学家江藩考订经义、综论群经之作,以考释古代礼制、名物为主,其中第三卷的《薮说》《轵说》《弱说》《股骹说》《较说》《軓轛轸说》《轴说》《軓后说》《相说》《肤寸说》《握素说》十一篇详细介绍了古代车的构造。文章拟以《隶经文》一书篇目中的车系字为研究对象,对表示“车之零部件”的名物词进行整理、探源和考证①。

一、车系字的构造

在《隶经文》篇目中出现的车系字有薮、轵、弱、股、骹、较、軓、轛、轸、轴、相共11个。《说文》将“车”释为“舆轮之总名”[1]302,段玉裁注:“车之事多矣,独言舆、轮者,以毂、辐、牙皆统于轮,轼、较、轸、轵、轛皆统于舆,辀与轴则所以行此舆轮者也。”[2]720由此可见,《隶经文》主要是对车的零部件进行介绍和阐释。我们结合《说文》和《释名·释车》②对这11个字逐一进行结构分析,并初步分析其字义。

薮,形声字,车毂中心穿孔以承轴的部分。《说文》:“大泽也。”[1]17《释名》无此字。

轵,形声字,古代指车毂外端的小孔,现在指车轴端,轴头。《说文》:“车轮小穿也。”[1]303《释名》:“轵,指也,如指而见之于毂头也。”

弱,会意字,没入毂中的一段车辐。《说文》:“桡也。”[1]182《释名》无此字。

股,形声字,车辐近毂之处。《说文》:“髀也。”[1]82《释名》无此字。

骹,形声字,古代车辐同轮牙相连接的较细的一端。《说文》:“胫也。”[1]81《释名》无此字。

较,形声字,车箱两旁板上的横木。《说文》无此字,《释名》:“较,在箱上,为辜较也。”

軓,形声字,轼前掩舆之板。《说文》:“车轼前也。”[1]302《释名》无此字。

轛,形声字,车轼下面横直交结的栏木。《说文》:“车横軨也。”[1]303《释名》无此字。

轸,形声字,车后横木。一说为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说文》:“车后横木也。”[1]303《释名》无此字。

轴,形声字,贯于毂中持轮旋转的圆柱形长杆。《说文》:“持轮也。”[1]303《释名》:“轴,抽也,入毂中可抽出也。”

相,会意字,即“箱”,车厢。《说文》释“省视也”[1]67,《释名》无此字。

值得注意的是,从字形结构上看,《隶经文》车系字以形声字居多,其次是偏旁不为“车”的会意字。而且,《隶经文》中的9个形声字中,以“车”为形旁的有6个,这一情况与《说文》车部的“六书”分布有很大关系。《说文·车部》收字99个,其中象形字2个,会意字9个,形声字88个,没有指事字,没有造字的假借[3]3。

综上可知,七成以上的《隶经文》车系字未被《释名·释车》收录。下文将结合江藩在《隶经文》中的介绍,对这些车系字逐一进行分析。

二、“车”部形声字的命名理据

上文提到,《隶经文》车系字中五成以上为“车”部形声字,它们分别是轵、较、軓、轛、轸、轴。下文择要对其产生途径略作分析。

江藩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了这些字的训诂、异名的考释上,着重分析了各个零部件的尺寸,对这些字的产生途径却未有提及。

裘锡圭认为:“最早的形声字不是直接用意符组成,而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产生的。”[5]169《隶经文》车系字中“车”部形声字的产生,可以很好地印证以上观点。6个字当中,大部分是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车”字偏旁而分化出来的。

如“轛”字,《说文》:“车横軨也。”[1]303段玉裁注:“谓车阑也,木部横下曰阑木也。《考工记》曰:‘参分轵围,去一以为轛围。’郑司农云:‘谓车舆軨立者也。’……后郑又云:‘轛者,以其乡人为名。按字所以从对与。’”[2]722对,本义为“回答”,后引申为“两者相对,面对”。“轛”是车轼下面横直交结的栏木,与乘客相对,所以在“对”字之左加“车”旁,表示车的一个零部件。

值得注意的是,《隶经文》中的“车”部形声字不全是在已有文字上加注义符而产生的,个别字的命名理据还不是很清晰。

如“轴”字,《说文》:“持轮也。”[1]303段玉裁注:“所持轮者也,……轴所以持轮,引申为凡机枢之称,若织机之持经者亦谓之轴是也。……若方言土作谓之抒,木作谓之轴,亦是引申之义。”[2]724由此可见,《隶经文》中表示“贯于毂中持轮旋转的圆柱形长杆”的“轴”原来特指车之零部件,后发生了词义引申。可是,《说文》中未收“由”字,故“轴”字的理据性不是很明了③。

三、非“车”部形声字的命名理据:以“薮”为例

薮,今音sǒu、còu,《说文》释“大泽也”,本义为湖泽的通称,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该字在《说文》中只有上声一种读音,该字在记录唐代语音的《广韵》中与《说文》中的解释是一致的④,而且释义也没有多大变化,并未提到与“车”有关的义项⑤。直到《集韵》中,才将“薮”的两个读音分化为苏后切[6]438和于候切[6]618,读上声的“薮”表示本义,而读去声的“薮”则表示“车毂空也,众辐之所辏”[6]618,这便是用读音来区分字义的一个表现。

但这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表示“车毂中心穿孔以承轴的部分”之“薮”是从表示“湖泽”之“薮”假借而来的。

数,《说文》训作“计也”[1]62,有“多”的含义。加形旁“艸”,表示“草木丰茂”。《诗·郑风》有“叔在薮,火烈具举”[7]109之句,故“薮”本指湖泽,亦指水少而草木丰茂的沼泽。后引申出“聚集”“人或物聚集之所”之义,如《书·武成》有“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8]245。当造车技术发展起来之后,人们便借“薮”来表示车轴聚集的车毂中心。《周礼·考工记·轮人》有“以其围之阞捎其薮”[9]231,随着语音的变化发展,两个不同意义的“薮”便在唐宋之际发生了读音的分化,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值得一提的是,汉语中还有一个表示“车轮的辐条内端聚集于毂上”的“辏”字,读为còu,《说文》并未收录,也未见于《释名》。《广韵》注“辏”为“辐辏,亦作凑,仓奏切,八”[10]128,《集韵》“于候切”[6]618,与去声的“薮”处于同一小韵。《汉书·叔孙通传》有“四方辐辏”之句,颜师古注:“辏,聚也,言如车辐之聚于毂也。字或作湊。”[11]1638可见“辏”与《隶经文》中的“薮”同音而义近。

辏,俗作“凑”。凑同“湊”,《说文》释“水上人所会也,从水,奏声”[1]233,段玉裁注:“引伸为凡聚集之称。”[2]556于是,一开始人们假借“凑”来表示“车辐之聚于毂”,后改“凑”的偏旁为“车”,以明确其假借义,故有“辐辏”之“辏”字。由于“辏”与“薮”相比表示“车”的意义更明白,后人就多用“辏”而少用“薮”了。

股,本义为“髀,大腿”,骹,本义为“胫骨近脚处较细的部分”。在给车的零部件命名的时候,这些字的含义发生了引申,被用来表示车上与人的身体相似的部分⑥。大腿为腿部最接近腰腹的部位,所以“股肱”有“左右辅佐得力的人”这一引申义,进而引申为车辐近毂之处。“骹”则与之相反,原本指小腿胫骨,后词义引申,表示“车辐同轮牙相连接的较细的一端”。这两个字的引申途径比较清晰,故不赘述。

四、《隶经文》车系字中的会意字

在《隶经文》篇目名中,有“弱”“相”两个会意字,但与车有关的义项并非此二字的本义,用它们来命名车的部件,属于用字方法上的假借。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二者的用法有着很大的不同。

1.“弱”与“菑”

“弱”,本义为力量小,《说文》“桡也。上象桡曲,彡象毛桡弱也。弱物并,故从二”[1]182,段玉裁注:“桡者曲木也,引伸为凡曲之称。直者多强,曲者多弱。”[2]425后用来表示没入毂中的一段车辐。江藩在《弱说》中讲到:“凡辐,量其凿深以为辐广也。此又以近股之弱为辐,以没凿之处为弱。合言之,辐也;分言之,辐也,弱也。”[4]35由此可见,“弱”指的是车辐的一小部分,且往往会用“辐”一字概而论之。《考工记》有“察其菑蚤不齵,则轮虽敝不匡”[9]231之句,由此可见“弱”与“菑”为同义。

菑,《说文》释“不耕田也,从艸甾”[1]18,段玉裁注:“海宁陈氏鳣曰:‘不,当为才。才耕田,谓始耕田也。’……考诸经传,凡入之深而植立者皆曰菑。”[2]41本义与车无关,也属于假借,表示“辐入毂中者”。

按照段玉裁的观点,“弱”“菑”二字虽都被假借来表示车辐没入毂中的一部分,但被借用的原因是不同的。我们试用语义矩阵来表示二者的区别(见表1)。

表1 “弱”“菑”语义矩阵

由表1可知,不论是“弱”还是“菑”,所能表示的意义都是不甚准确明晰的,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现代车轮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些车中,“车辐没入毂中的部分”甚至已经不复存在,故此二字的这一义项也逐渐消亡。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弱”已完全没有该义项,只有《汉语大词典》还将该义项保留了下来。

2.“相”与“箱”

“相”,本义为看。《说文》释“省视也”[1]67,段玉裁注:“按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其交接而扶助者,则为相瞽之相。”[2]133在《隶经文》中,“相”被用来表示车上用于载人的车厢:“箱,相古字通。……《释车》又曰:‘大车之较,谓之牝服。其内谓之箱。’”[4]40

上文提到,《释名·释车》中无“相”字,但《释车》中提到了“牝服”和“箱”字。箱,《说文》释“大车牝服也”[1]92,贾公彦《车人疏》中有“牝服,谓车较,即今人谓之平鬲,皆有孔,内軨子于其中,而又向下服,故谓之牝服也”[12]1205之句,由此可见,所谓的“箱”“牝服”指的都是车厢两旁的横木,有时可代指车厢。江藩也说:“《诗·毛传》:‘箱,大车之箱也。’”[4]40可见“箱”字的用法最晚于西汉就已固定。而江藩在此以“箱、相古字通”[4]40为由坚持用“相”字,且没有用更早的文献材料进行证明。虽然在“相”的基础上为了明确假借义而加偏旁形成“箱”字看起来合情合理,但我们对他的看法仍持保留意见。

注释:

①由于“肤寸”“握素”属于双音节词,其单字并不表示车之零部件的意义,故不在我们研究范围之内。

②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版《释名疏证补·卷七·释车第二十四》为准,下同。

③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补“由”字,但没有说明理据:“各本无此篆,全书‘由’声之字皆无根底,今补,其象形会意今不可知。或当从田有路可入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页。

④《广韵》心母侯韵上声开口一等字,苏后切。

⑤《广韵》:“薮,泽。《尔雅》有千数,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陓,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燕有昭余祁,郑有圃田,周有焦护。又十六斗曰薮。”陈彭年:《宋本广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9页。

⑥人们在给车的零部件命名时,下意识地将人的身体部位作为喻源域,故产生了隐喻现象。隐喻是人的一种认知机制,在一个隐喻途径中,说话人真正想要表达的交际意图是目的域,而话语形式所实际表现出来的为喻源域,隐喻就是将目的域和喻源域连接起来的一种途径。“车”与“人”之间存在隐喻现象,这不仅表现在车之零部件的命名中,也体现在对“车”的描述上,如“车子跑啦”“汽车喇叭在叫”等。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王莹.《说文解字》车部字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

[4]江藩.隶经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6]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向熹.诗经译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8]四书五经:上[M].陈戊国,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14.

[9]曾国藩.足本曾文正公全集:5[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0]陈彭年.宋本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11]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

[12]郑玄.四库家藏:周礼注疏:三[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10.3969/j.issn.1673-0887.2017.06.021

2017-04-23

武迎晗(1994— ),女,硕士研究生。

H122

A

1673-0887(2017)06-0087-04

赵 青

猜你喜欢

段玉裁车系广韵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CAYENNE诞生二十周年 “第三个保时捷车系”的成功故事
浅析Lexus车系λ传感器工作原理及空燃比控制策略(一)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这些GT凭什么?
《段玉裁传》阅读训练
从《离骚》看《楚辞补注》与《广韵》反切注音的差异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曰”训诂内容研究
明孤抄本韵书《辨音纂要》舌音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