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公朴思想研究综述
——纪念李公朴诞辰115周年

2017-12-28王健张雪梅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主政治思想

王健,张雪梅

(延安大学历史系,陕西 延安 716000)

李公朴思想研究综述
——纪念李公朴诞辰115周年

王健,张雪梅

(延安大学历史系,陕西 延安 716000)

中国近代史中的民主革命虽然有着不同的呈现路径,但民主人士的参与和努力无疑是我国民主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面。李公朴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社会教育家,其特殊的民主理念和思想体系能够直接反映出当时爱国民主人士的特殊面相。文章对学术界有关李公朴思想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指出了李公朴思想研究的进展状况和不足之处,以期为相关研究的进行提供借鉴和帮助。

李公朴;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出版思想

李公朴(1902—1946),字晋祥,原名永祥,自名公朴,江苏武进县湖塘乡人①,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斗士及社会教育家。作为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及“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始终在其一生中努力践行自己的政治民主思想,并形成了其特有的思想体系。本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关李公朴的思想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梳理,进行相关总结和探讨,进而展现出以李公朴为代表的民主人士在国家存亡之际的思想动态。

一、研究基本趋向

学界对于李公朴思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由于李公朴个人政治角色和政治遭遇的原因,这一时期的李公朴研究更多停留在对“李闻惨案”这一事件的回顾和探讨上,其思想研究还未引起学界重视。虽然在一些纪念著作和文章中零星可以归纳出偏向其思想研究的内容,但其实质仍属于回忆性成果,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第二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学术体系的不断健全以及相关研究团体的建立②,李公朴思想研究逐年升温,在研究内容、研究角度以及研究方法上均有明显变化。为此,我们通过使用万方、知网、维普、读秀等数据库进行电子数据检索收集,并在此基础上查阅各大高校以及国家图书馆的相关资料,共统计出有关李公朴思想研究的文章21篇(其中硕士论文1篇),暂无较为代表性的专著出版③[1-5]。其大致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有关李公朴政治思想的研究自本世纪初才开始涉及,多数学者意图通过探讨李公朴的政治活动来揭示其个人的民主表达,并在传统研究只采用回忆性史料的缺陷上更加侧重李公朴个人日记的利用,提高了相关研究的学术价值,有一定的代表性。

由表2所示,有关李公朴教育思想探究成果较多,近占文章总数的50%。研究角度也更为多样,涉及李公朴教育思想的特点、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等方面,这与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重视教育在社会上的作用以及李公朴社会教育家的角色限定密不可分。

表1 李公朴政治民主思想研究统计(1949—2017)

表2 李公朴教育思想研究统计(1949—2017)

有关李公朴出版思想研究虽然相对较少,只有3篇文章刊行,但却从侧面反映出了李公朴思想研究角度的多样化趋势(表3)。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李公朴的出版活动及其思想重入学者视野,更被高校划入到了硕士论文的选题范围,这都直接推动了李公朴思想研究的细化和不断成熟,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表3 李公朴出版思想研究统计(1949—2017)

除此之外,相关研讨会和纪念活动的举办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李公朴思想研究的发展。这类研究成果,多以纪念集和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内容涉及李公朴事迹、思想、精神等多方面,其中2016年9月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召开的“李公朴思想文化学术研讨会”成果显著,会后刊发了《李公朴研究论文集》。该文集共收录了34篇专业学术论文,涉及李公朴的传记资料、政治民主思想、教育思想等多方面,集中展示了近些年学界有关李公朴研究的优秀成果,标志着李公朴思想研究正逐步走向学术化和正规化。

从以上成果可以看出,李公朴思想研究在内容上不断趋向多样和更加细化,由原来只关注其政治、教育思想开始涉及其出版思想等方面,同时还针对某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使李公朴的思想脉络得到更为全面的把握;在研究方法上则突破了原来只对其个人思想纵向探究的方式,开始注意与同时代其他民主人士进行横向比较的研究,并在利用回忆性史料的基础上侧重李公朴个人日记和文章著作的分析与利用,使研究能够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性;在研究视角上,从宏观概括不断走向微观探讨,注重思想中某一层面的专题分析,并以社会需要为主线,在研究中反思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更具时代性。

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学术界对于李公朴思想研究的文章基本围绕其政治民主思想、教育思想以及出版思想三个方面展开。

(一)政治民主思想研究

随着国难日益深重,救国救难日益成为进步人士的思想主题。李公朴曾经出外求学,实地探究过西方的政治状况,在进行对比之后提出了适合中国本土的政治理论,并在不断的民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想体系。对于李公朴的政治思想来源,吴洪生认为李公朴的民主理念较多的是从欧美得来,只是阶级民主、精英民主,还不是真正的人民民主[6]323。马玉华则认为除了西方民主思想之外,李公朴的思想还受到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这三种思想的互动才促使了李公朴思想体系的逐步形成[6]141。

对于李公朴政治思想特点的研究。金明德从民主性、革命性、爱国性、先驱性、理论性、实践性等方面做了较为细致和客观的分析,得出李公朴是从反独裁的角度为中国人民的民主事业而终身奋斗的,概括出其思想体系的最显著特点便是贯穿了调查研究和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7]10-14,在整体上对李公朴的政治思想特点做了较为完整的界定。王玉芝则主要探讨了李公朴思想的实践性,她认为李公朴的民主思想是经过对社会文化的深入考察及自己的亲身实践而形成的,并最终升华为一种思想信念,具有时代的进步性[8]。可见,李公朴的思想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已经成为当下学者的共识。

对于李公朴政治思想内容的研究。学术界普遍认为李公朴的一生经历较多,从幼年时代做帮工到青年时代出国留学再到归国后在南京、上海、山西、云南等地参与创建民主团体,他的思想体系融合了不同地方和不同时期的所见所闻,视野也相对更加开阔,这与其他民主人士只注重上层党派或只注重社会某一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吴海勇通过对李公朴日记的研究,认为李公朴思想是立体全方位的[9]。金明德也谈到李公朴的民主思想体系具有多维立体角度,“在纵向上大到世界、国家、民族,小到军队中的士兵、会议的民主会风、难民的救济;在横向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财政、城市、乡村等;在时空上论及社会各阶级和中外国家的过去、现在与将来”[7]10-14。这些研究结论说明李公朴的民主思想不是简单的理论堆积,也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对中国政治民主进行全方位探讨的结果。

除此之外,吴洪生通过对比李公朴与鲁迅的思想启蒙因素和民主主张,进一步提出了李公朴与鲁迅在革命对象、斗争方式、斗争艺术以及对追求民主的艰巨性认识四方面的不同之处。无疑,这种比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鲁迅与李公朴政治思想的差异点,也为我们提供了开展相关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6]321-323。

(二)教育思想研究

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救亡图存的呼声不断加强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相继涌入,如何将人们与进步思想相联系,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苏建立认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公朴立足中国教育的实际,从中国教育的最薄弱处,也是中国教育的最要紧处——国难教育、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做起,兴办社会大学,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崭新的教育理念。而对于李公朴教育理念的内容,苏建立认为其主题和核心,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李公朴对自己一系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炼,并将其概括为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就是教育、战场就是课堂以及教学作用合一[6]268-274。李伟则认为可以将其要义概括为“教育之于国家功利而非个人私利的社会服务性”、“教育方针制定的前瞻性和规划性”、“教育载体的多样性”、“教育的大众化与通俗化”、“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艺术的教化性”、“教育方式的民主性”七个方面[10]122-125,此种分类较为细致和全面,让我们在总体上对李公朴教育思想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马玉华则主要针对李公朴的全民抗战思想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她认为,李公朴指出了抗战是一场全民族的持久战争,并在战争中提出了抗战胜利的办法和具体措施,把过去针对学徒、店员、职工、失学失业青年和妇女的教育扩展到对全体民众的教育,“服务人群”的受众已经大为扩大[6]157。

此外,李公朴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李伟认为其民族教育契合了我国现行的民族教育政策,并将学生放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苏建立则认为李公朴教育思想契合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战略以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些研究成果有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李公朴教育思想的内容和当代价值。

(三)出版活动及其认知

李公朴从创办《读书问答》开始便不断丰富其出版思想,随着《读书生活》半月刊、读书生活出版社(三联书店前身之一)以及北门出版社的相继创建,他的出版思想也在实践中渐趋成熟。当今学术界对于李公朴出版思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于李公朴的出版活动、出版方式及出版活动的意义三个方面。吴道弘认为,李公朴的出版活动是与抗日救亡和民主运动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就反映了其出版思想的核心便是将出版与民主教育相统一,着重唤起大众意识[11]50。王建辉也同样认为,李公朴已将民主运动和出版活动作为他生命的两个车轮,出版已经成为他进行民主斗争的一种工具[12]246。那么,如何让出版与民主思想相统一?如何唤起普通平民的意识?吴道弘则认为,将读物通俗化是其出版思想的重要特征,特别是艾思奇《哲学讲话》(即后来出版单行本时的《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的范例。同时他还认为,李公朴指出了出版者、作者、读者三方面的友谊合作问题,不仅提出创办出版社的宗旨和方针,而且涉及出版工作跟时代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出版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当代仍有重要意义[11]51。

(四)其他方面

金明德的《论李公朴终生职业的“三民方向”》从李公朴“职业”的研究空白入手,针对李公朴作为出版工作者、民主倡导者、社会教育者的三个角色展开探讨,展现了李公朴在不同职业上的思想状态[6]183-192。明斯的《李公朴——共产党的亲密战友》、仰和的《李公朴的四次山西行》都将李公朴与共产党的接触作为主线,注重烘托李公朴的党派思想,让我们感受到了李公朴对于民主事业的执着追求与坚定信仰。

三、结语

总体来看,大陆学者对于李公朴思想研究呈现出渐进渐深的走向,特别是在本世纪以来,相关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由最初单一政治视角的密集研究转向更多方向的不同切入,其教育思想、出版活动等研究成果便颇有建树,有助于对李公朴思想作更为全面与较为客观的解读。虽然如此,关于李公朴的研究依旧有待进一步拓展,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相关原始资料尚有深入挖掘利用的空间。如李公朴所写日记与文章均已刊发可寻,为我们研究其思想动态提供了较为便捷的路径。但从研究现状来看,除了吴海勇站在李公朴日记角度进行探讨以外,更多学者只是在李公朴传记中提取材料,缺乏对于李公朴所写文章或日记等第一手资料的分析和把握。同时,李公朴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的早期领导人以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国共两党以及其他党派资料对其个人均有记载,但尚未见有学者对此加以利用,导致史料运用单一且重复的现象出现。

其次,对于李公朴思想研究出现了“先入为主”现象。李公朴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因为其有特殊的思想理论和政治情怀而被后人所追忆,更多学者在研究之前便将民主斗士的光环置于人物头上,对其思想研究也向已定形象靠拢,这就容易导致主观意识太强、评价片面的学术成果出现。如何将其思想还原为普通人的思想,并探究其思想走向成熟的脉络,才是当下研究的重点所在。

再次,对李公朴政治思想转变历程及其缘由的探索明显欠缺,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李公朴一生交友甚多,调查研究也深入各地,他不是单一个体的独立所在,也不是固定在一方水土的政治塑像,故其思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聚合而成的。但现今学术界对于其思想成因理解过于单一,更多立足于李公朴的个人努力,很少探究地区因素和整体社会氛围对其思想变化的影响。而美国、南京、上海等地均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其他民主党派人士均与李公朴有过一定的思想交流,那么李公朴政治思想是如何从早期依赖于国民党到后期转而支持共产党的?李公朴政治思想的阶段性特征如何?当下学术界还并未对此进行过深入探讨。

最后,严耕望先生曾经说过,“人类社会的一切仍是上下连贯”的,只有找到贯穿其中的基本线索并放眼于事件发生的前与后,才能使历史研究避免模糊和空洞的结论出现,而当前对李公朴思想研究的成果多属于纪念与回忆性文章,只将李公朴的生平大事作简单罗列,更多细节则一笔带过或者忽略不计,如李公朴在山西期间的所思所为至今仍无学者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但这段时间却是李公朴思想演变的关键时期。这就导致某些成果出现了条理性和理论性不足的问题,还需要引起学术界的普遍注意。

本文在李公朴先生诞辰115周年之际对既有成果进行简单梳理,一做回顾总结之用,二为抛砖引玉,希冀为学术界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注释:

①对于李公朴的籍贯,还有江苏扬州及江苏常州两地之说,本文以《李氏宗谱》中的武进县湖塘乡为准,这在周天度、孙彩霞所编的《李公朴传》中已有提及。

②较为代表性的团体为2001年成立的常州市李公朴研究会,该研究会是我国唯一一个研究李公朴思想和李公朴精神的学术团体,现已出版《公朴颂》等著作多部,并积极推动特色研讨会的举办,促进了相关研究的开展。

③目前相关著作以人物传记和文集为主,如王健主编的《李公朴》,方伯仲所编的《李公朴文集》,李公朴研究会所编的《民盟历史文献·李公朴文集》,徐缨、毛建东主编的《李公朴纪念文集》等,虽然不是思想研究的专题性著作,但其中收录的李公朴个人日记、文章、信件等为其思想研究提供了史料来源,不容忽视。

[1]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党史研究资料:第6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方仲伯.李公朴文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3]李公朴研究会.李公朴文集:全2册[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

[4]王健.李公朴1946—1996[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6.

[5]周天度,孙彩霞.李公朴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2.

[6]李公朴研究会.李公朴研究论文集[C].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

[7]金明德.李公朴民主思想家的特征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10-14.

[8]王玉芝.爱国主义者李公朴的民主思想与历史实践[J].兰台世界,2013(28):25-26.

[9]吴海勇.从李公朴日记透视他的民主思想与政治品格[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34-39.

[10]李伟.李公朴教育思想探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22-125.

[11]吴道弘.李公朴与出版[J].中国出版,2001(9):50-52.

[12]王建辉.老出版人肖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10.3969/j.issn.1673-0887.2017.06.003

2017-05-08

王健(1993— ),男,硕士研究生。

K827;G127

A

1673-0887(2017)06-0010-05

庄亚华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