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

2017-12-20张媛

艺术评鉴 2017年22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高校

张媛

摘要:应用型音乐人才,是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的前提。但是,由于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等问题的滋生,致使其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受到局限,难以满足社会多人才的需求。因此,基于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比例骤增、就业率下滑的局面,笔者以自身院校为切入点,探讨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高校 应用型音乐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2-0093-02

伴随党政府会议的召开,“发展音乐产业”成为经济市场的重要内容,用以在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的同时,实现文化事业及音乐产业的迅猛发展。而在此过程中,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既是音乐艺术市场的需求,又是高校持续发展的根本。但是,由于音乐专业学生的扩招,致使毕业生就业率受到影响,而如何在此背景下,寻找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的改革策略,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

一、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的界定及培养目标

(一)应用型音乐人才

目前,人才培养包含三个评价标准,即目的适切性、消费者愿望及需求、价值增值。而应用型人才是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为依据,通过实践研究活动的开展,将抽象理论转变为构思、实体的过程。相对而言,应用型音乐人才是指多能型音乐人,即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还应掌握节目编排、合唱指挥和能歌善舞德等技能,以技术技巧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把控,满足社会需求。在此过程中,应用型音乐人才的社会需求,包含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演绎公司和影视传媒、文化宣传及艺术服务等。

(二)培养目标

教育部工作会议思想的下达,将高等教育划为多个级别。即入学率低于15%时,则为精英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50%时,则为大众高等教育。前者将人格塑造作为教学目标,后者则是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授。目前,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已逐渐走向完善化、现代化,其在培养模式把控中,应具备如下能力:将人才培养纳入本科水平,通过系统性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将社会需求作为培养本位,融合复合型、跨学科性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当前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的局限;侧重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思想能力及合作能力的考核。

(三)培养标准

其一,知识。全面掌握各类音乐专业理论知识,如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理论;掌握多元化艺术活动的规律及特点,如教学和宣传、管理及策划等;掌握国内外音乐发展历程、基础脉络、发展规律。其二,能力。具备各项专业技能,如音乐表演和创作、制作及评论等技能;具备科研能力;具备艺术活动指导能力;具备音乐宣传、组织能力。其三,素质。职业道德、正义感和责任感;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艺术专业素养;身心健康,即身体素质符合大学生合格标准。

二、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

结合目前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现状的思考,高校培养模式主要为两种,即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融合教育、以社会及经济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前者虽可对学生专业技能予以培养,但由于就业岗位的局限,致使学生仅可从事部分传统行业,更甚有学生出现转型。而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在于:缺少对学生市场适应能力的培养,导致其对职业环境的认知存在偏差。后者由于将教育重点放于职业环境的角度,对传统文化、思想培养的重要性造成忽视,致使学生创新能力受到影响。

(二)创新能力重视度不足

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的角度,更是对其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关注。但是诸多高校往往过多侧重于自身利益,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部分高校因自身教学设施、教育资金的限制,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将文化素养、创新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抛之东流;再者,专业授课中,由于知识涵盖面相对狭窄,导致学生无法在择业环境下彰显自身创新能力,更谈不上对社会需求的满足。

(三)教学机制混淆

虽然在党政府政策的影响下,高校音樂专业教学机制得以优化改善,但在具体实施环节,仍存在诸多漏洞,致使其在出现教学机制混淆的前提下,制约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另外,高校师资队伍的匹配尚未健全化、合理化,即仍按照传统师范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开展相应的音乐教育。

三、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一)转变教学模式

结合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的问题,笔者建议可从教学理念的角度入手,增加对学生音乐专业理念学习,使其能够认识到音乐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对此,高校音乐教师应在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侧重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借助文化能力、表演能力的考核,强化音乐整合力及创造力间的融合。同时,还应依据教育管理现状及规律,对音乐课程及教学体系予以调整,即通过对社会需求、学生现状的统筹把控,拟定创新性、实用性和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针对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严格控制生源

若要保证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则应对生源质量予以高度关注,即高校音乐专业在招生环节,应对生源基本素养予以考核,结合招生规模的调整,选择多元化考核方式,用于生源选拔工作,以便更好实现生源质量的严格管控。再者,高校领导还应对音乐专业考核内容、方式等进行革新,如专业水平、专业潜质及综合素质等层面的关注,用以为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而在专业课程开设中,更应改变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如声乐专业学生仅注重声乐知识的学习,数码钢琴课也仅认定为键盘专业课的学习。该项工作的施行,并非对传统大课教学模式的摒弃,而是借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依据学生特点,完成有效的教学活动。

(三)拓宽教学内容

由于音乐专业教学包含诸多专业技能、理论知识,若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材为主体的教学活动,难以对学生实用性、创新性予以培养。对此,笔者建议可适当拓宽音乐教学内容,如合唱中加设童声合唱、业余合唱的内容;乐队排练中,应在传统指挥技巧教学的同时,加设流行乐队、军乐队和鼓乐队的编制。教师还可通过声乐演唱、钢琴演奏、视唱练耳等课程的运用,提高学生自信心,以此获取就业资质。

(四)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

通过招生规模的控制,高校音乐教育继续教育时间逐渐增加,而外出进修和学位晋升等方式,能够显著改善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低学历现状,促使师资队伍得以优化。同时,高校领导还可借助导师外聘、专家和教授聘请的手段,对本校青年教育实施教学科研指导,以此促进其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双向提升。例如:定期组织教师演出活动、音乐晚会等,不仅可提高教师实践经验,还可在角色转换的前提下,提升自身教学质量。

(五)重视实践教学

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提高其音乐素质及水平,而这也是高等教育的关键。对此,笔者建议高校音乐教师应对实践教学予以高度重视,即通过课堂实践和舞台实践的角度,全面掌握学生音乐素质,且利用针对性教学方案的拟定,切实高等教育中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的意义。例如:构建校内实践基地,如艺术节、迎新生或送毕业生晚会、大学生演唱比赛等,在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同时,鼓励其敢于表达且善于表达的能力。而在校外实践中,结合大型音乐比赛和音乐演出的方式,提升其实践能力及演奏能力、社会沟通能力。

(六)注重民族音乐的传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具有地大物博的特点,各地区均在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传统音乐更是呈现地域性的特色。民族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财富更是精神瑰宝。例如:闽南地区,其歌曲主要以生活场景描写为主,通过对人生的感叹及勉励,引发听者共鸣,如《酒干倘卖无》(释义为:有酒瓶子要卖吗,属于闽南和台湾等地收购废品的方式)、《爱拼才会赢》;陕北民歌更是以劳动号子、小调和信天游等方式,对陕北人民的爱憎与苦乐加以演绎,如《走西口》(是对陕北地区人民背井离乡的感悟与总结)、《刨洋芋》等。对此,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应增加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以“研究”“传承”“保存”“守护”等活动的开展,对民族文化资源及遗產施以抢救、保护。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化,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而高校若在此背景下,凸显自身的市场地位,则应适时转变音乐专业的教学理念,借助创新思维、专业技能间的融合把控,以市场需求为入口,对学生开展实践教育,用以其综合素质、专项能力的标准化和严格化。

参考文献:

[1]孙世有.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J].音乐时空,2015,(10):135.

[2]马宝艳,贾睿佳.省属普通高校音乐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05):147-149.

[3]刘涛.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文摘版,2016,(04):00179.

[4]王捷.地方应用型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J].黄河之声,2016,(20):20-21.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高校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