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首都公安实战的《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课程实训研究*

2017-12-13□李文,王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交通秩序道路交通交通

□李 文,王 颖

(北京警察学院,北京 102022)

基于首都公安实战的《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课程实训研究*

□李 文,王 颖

(北京警察学院,北京 102022)

《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课程的核心理论、技能与公安交管的主要业务工作联系紧密,实训效果关系着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质量,也决定着公安机关的人才再培养成本。北京独特的交通形势对交通警察的交通秩序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公安院校专业教育要以满足一线交管人才需要为总导向,牢固把握实践性思维的实训目标,突出首都公安的实战化特色,以情景生成的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体系,探索建立五种基本实训模式。

《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课程;实战化;实践性;实训设计;基本模式

机动车与驾驶人数量持续增长,给首都城市道路交通秩序管理提出了很大挑战,对交通警察的工作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如何治理超大型城市的道路交通秩序问题,确保道路安全畅通,交通运行井然有序,成为首都城市交通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北京警察学院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成为合格的一线交通警察,他们将来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交通秩序治理,因此《道路交通秩序管理》(以下简称“该课”)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总结分析该课在实训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实训教学的设计目标、内容、方法等,建立符合首都公安实战化目标的实训体系,是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与学生专业能力的必有路径。

一、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该课内容涵盖了一线交通警察的基本业务与日常岗位职责,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实训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现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不仅是完成培养方案的主要手段,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城市交通秩序问题长期处于复杂状态中,更需要运用创新思维面对新问题。如果仍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理论宣讲模式,该课将与现实工作严重脱节,从而影响其存在价值。

(一)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现用教材是2015年全国公安院校本科统编教材,集中了全国公安院校最优秀的师资力量的教学研究成果,理论体系完整,不过在客观上与北京的道路交通管理存在一定距离。一是内容针对性不够。在内容上考虑了全国道路交通情形的普遍性,却忽略了地区的特殊性,尤其是对于北京这种全国独一无二的城市道路的地域特色,无法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北京的城市道路秩序管理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部分管理目标在其他地区可能还需深入工作,但是在北京已基本实现。还有些内容在其他城市并不突出,但对于北京的交通秩序影响很大,甚至影响城市形象,比如静态交通秩序、基于快速路的平交路口交通组织优化、要人警卫条件下的道路交通秩序等问题。二是缺乏实训内容。该课是以研究道路交通秩序规律及道路交通系统中人、车、路等之间关系为基础的交叉学科,综合了交通工程、交通管理法律法规、交通设施、交通控制等课程内容,侧重于工程管理的应用型课程,因此实践性突出。没有实训,教学任务将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必将大打折扣。该教材在实训内容与方式上未进行专门描述,从另一方面讲也为各地结合各自实际灵活开展实训创造了空间。

(二)实训载体应用性不够。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一般情况下的实训是以课堂为载体而开展的多种形式教学活动,比如案例分析、情景演练、方案探讨等。这些教学活动无一例外都是在课堂上进行,与理论讲授的载体是一致的,对于学生来讲没有新鲜感,更无法刺激学习兴趣。比如情景演练式的实训活动,尽管场地进行了认真布置,情节进行了精心设计,甚至也用上了各种警用装备,但是环境依然是教室,只不过是增加了道具、调整了桌椅布局。甲课程如是,乙课程亦如是,丙课程还如是,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产生了体验疲劳,甚至出现应付厌倦心理。在对2013级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类似实训时,发现学生积极性普遍不高,结果实训目标无法达到。

(三)学生学习被动性突出。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无论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以记忆与重现的被动式学习为主。即使实训,往往以教师为唯一中心,学生仅仅限制于被指导身份,亦步亦趋地按照教师的设计去“表演”,缺少分析讨论、综合概括、质疑发现等主动式环节。这种单一的实训方式,不仅无法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而且根本无助于挖掘学生本质的思维潜力与动手能力,最后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课下学习时间投入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无论是教材内容问题还是实践载体问题抑或学生问题,都反映了实训活动考虑不周全,设计不科学。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实训与公安实战工作的脱节,不仅是教学时间的浪费,还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甚至影响到公安专业人才的规范培养。因此,应在重视实训的基础之上更加突出实战化的导向,一切实训都以实战需求为指挥棒。

二、强调实践性思维的实训设计新目标

实践教学是培养方案中的规定动作,也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主要方面,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训的目标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进行认真设计则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基于实战化的实训设计就是以基层工作场景为训练背景,以一线交通警察的日常业务为训练重点科目,引入基层警察的教学指导作用,彻底改变以往“演习式”教学方式的形象化与平面化,全面突出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质化与立体化。结合该课特点,加强实战化实训设计的目标有如下三点。

(一)建立“教、学、练、战”一体化的实训体系。

2008年,公安部党委在全国市、县公安机关全面推行“轮训轮值、战训合一”训练模式。在此基础上,全国公安机关普遍开展了“教、学、练、战”一体化训练,以推动公安民警教育训练的实战性、针对性与实用性。“教、学、练、战”一体化训练方法是夯实工作基础、提升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培训优势与效果非常明显,作为公安工作一盘棋中的公安学历教育,应该大力推广应用。全国公安院校要紧紧铆住实战需求,按照“实战有所需,教学必有应”的原则,科学确定目标规划,探索建立“学为用、练为战,学练一体、练战交融”的“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善具有实战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到“实战需要什么知识、就传授什么知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尤其是对于实践特色鲜明的《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课程,要更加突出实训的重要性,加大实训课时,妥善处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关系,强化课程学习与职业技能的紧密联系,避免进入教学中出现“学而不会、知而不能”的情况。

(二)提高新形势下学生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目前大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不重视学习、重视考试”的奇怪现象,平时学习基本应付,期末考试重点突击,教学效果无法呈现,学习任务无法完成。优秀学生不管是为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是出于奖学金的考虑,往往是比较专注于学习,能积极参加到实训活动中,但是很大比例的普通学生基本抱着及格即可的心理,进而影响到教学任务的整体部署。2015年起,公安机关开展了人民警察招录培养机制改革,对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学生入警提供了政策支持。不过也要冷静地看到,在此背景下,学生出于自己前途的考虑往往轻视专业课的学习,因为专业课的知识并没有纳入到公安部组织的招警考试中。作为教师,尽管能理解学生的想法,但是不能因为就业问题而忽略专业问题。对于招警考试的过度关注反而造成了大学学习时间的浪费,错过了对自己专业技能培养的机会,影响入警后工作状态的稳步适应,甚至对于个人警察职业生涯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京警察学院道路交通管理系是培养首都公安交通管理专门人才的主阵地,是提升首都公安交管队伍整体素质的源头,因此必须重视理论素质基础上的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操作技能体现在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北京地区城市道路情况错综复杂,交通秩序参差不齐,急需思维开阔、操作技能一流的交通秩序管理人才。在对2013级学生进行主题为“交通组织优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中,笔者不仅感受到了学生的动手热情,还体会到了学生层出不穷的想象力,该教学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力,训练了学生的操作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部分学生通过实训活动产生了对交通组织优化工作的兴趣,以至于在毕业论文选题中选择以复杂交通环境交通组织优化为研究方向。

三、实训设计中的逻辑关系

探索实战化的实训是以公安工作的客观需求为唯一出发点,满足公安工作一线对于特殊专业人才的需要。以实战化为导向的实训并不是以实战化为纲。为避免实训的盲目性,在实训教学设计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四对逻辑关系。

(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任何一门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都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不存在对立关系,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任务。在以实战化为导向的实训设计中,坚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训的关系,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该课共有51课时,在专业必修课中属于中等数量的课时,因此对于课时的分配尤为重要。在时间顺序上,实训环节放置于理论教学环节之后,让实训成为有源之水;在时间分配上,以1课时为基础课时,但不盲目追求统一性,而是根据课程内容的特殊性进行调整,做到“因课制宜”。

(二)课堂与基地的关系。仅仅依靠教室进行的实训不是真正的实训教学,真正的实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性地跳出教室,进而跳出校园,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把教室之外的实训场地统一称为基地,主要包括北京警察学院西区的模拟白塔寺路口、模拟高速收费站、模拟街区及院外实际道路。既然是以实战为导向的实训教学,就要突出教学场地的真实性,要求实训环节尽量放置在模拟街道或实际道路。对于院内设施,很容易安排,对于实际道路的选择,就需要发挥校局合作育警机制的作用。在“校局合作、系局对接、室队一体”的互利双赢格局下,有效利用与交管局及其属地支队、大队的良好关系,组织学生深入交管工作一线,在实战单位开辟“第二课堂”,成为实战化实训环节的主阵地。这样的实训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更容易实现实战化训练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在警务实践中提高业务素养和实战能力。

(三)学习与创新的关系。一般的实训活动中,教学内容陈旧、滞后,停留在验证性的层面上,实践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动手能力很差、创新精神不足、学生入警后适应能力不足。因此,实训设计不只是让学生学习、认识、熟悉专业知识,而是提高到再认知的层次,即注重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深入挖掘他们的思想闪光点。一是始终坚持学习为实战化实训的根本出发点,紧紧把握专业知识的学习这一条主线不放松。二是着力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尽力避免教师的先入为主理念,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探寻学生的创新性观念,提高学习的层次感与内容感,体现实战化对人类潜能的刺激。

(四)实训与实习的关系。实战化的实训与学生的毕业实习具有相似性,两者都面临真实的交通秩序问题,区别在于行动方式的不同。实战化教学归根结底仍是一项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学规范的限制,仍以学生的身份为活动主体。实习是巩固与检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锻炼实践技能的综合阶段,是以准警察或者“学警”的身份在一线警察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交管工作,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必经过程。尽管科学安排了实习任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实习岗位与交警队的辅警协管员无异,无非是拦车、疏导交通、看人押人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不仅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甚至还会影响学生从警的积极性。为尽可能避免实习副作用,在实训组织中,以实战化为标准,做好与实习工作的合理切分。一是在内容方面,重点布置学生实习、工作常见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二是在指导教师方面,除了任课教师外,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警察予以指导,教给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三是在角色方面,强化学生主导角色的同时配备一定数量的“辅警”,以培养实训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树立交管工作的主体责任后,进而避免今后实习工作中辅警角色的自我定位。

四、基于情境生成的实训设计的内容

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交通安全形势,妥善解决交通秩序问题,实训内容应加强与北京道路交通实际情况的结合,做到“保留基本原则,突出地域特色”。以问题导向教学法为理论指导,把握当前突出的道路交通秩序问题进行设计,突出实战化特点,每个实训项目对应单个交通秩序问题或者多重问题,它的进行都意味着一种或多种交通秩序问题的解决。将真实工作任务及依据警务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事件或问题来设置实训科目,设计内容的真实性突出了对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具体实训科目,加强案例的更新与情节的丰富,普遍性的情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突发性的情节侧重于锻炼学生的应急处突能力。总而言之,想方设法向实战单位的管理重点靠拢,以确保实训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促进学生对当前公安交管工作热点的思考。最后经过通盘考虑,根据当前交通秩序形势,弥补学生的能力短板,对实训科目进行科学设计划分,具体见表1。

表1《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实训项目

从实训项目名称看,首都的交通特色显而易见,比如因为国际交往中心与政治中心形成的“要人警卫中交通秩序治理”,文化中心带来的“大型活动交通组织”,小汽车保有量全国最多形势下的“全封闭道路交通秩序治理”。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也面临与北京相同的交通问题,交通秩序管理工作也趋于相似性,因此实训项目的设计不仅符合首都城市交通特点,对于其他中心城市的交通秩序管理培训工作具有较好的借鉴性。

具体以平面交叉口交通秩序治理为例阐述实训安排。每个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平交路口交通秩序问题,但是由于北京城市规划的历史性与独特性,较为严重的平交路口秩序问题多出在快速路跨线桥下平交路口,因而成为影响城市正常交通的关键节点问题。所以此项内容是该课的重点内容,也是与其他专业课最大的区别特征,主要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解决交通节点秩序问题的能力,需要利用到交通设施、交通工程、交通设计等多门课程知识。在2016版专业培养方案中,该课安排在第五学期,而之前已经完成以上课程的学习,因而在专业知识背景上具有较好的基础。在具体的技术手段上,重点检验了学生交通流量调查能力、CAD软件制图能力及微观交通仿真软件运用技术。在理论知识点上,重点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法律法规、交通管理设施、行政管理方法、交通工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训基地的选择上,必须以实际的平交路口为载体,只有这样才能紧贴实战需求,提高学生的兴趣点。在学科整体框架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知识需求。首先根据学生具有假期实习与重大节日期间安保经验的特点,对于他们发现的或者关心的交通秩序问题重点摄入;其次统筹考虑大多数学生来自郊区县,对城市内交通秩序情况了解不多的现实情况,适当增加交通枢纽、大型立交桥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引进交管界专业警察的力量加以指导,不仅增加实战氛围,而且有助于提升实训效果。

五、实训设计的基本模式

为了更加贴近实战化需要,提高实训效果,将单一的课堂模拟形式转变为多样动态启发式教学模式,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多样启发式教学模式主要由观摩体验、情景演练、软件仿真、讨论启发、现场示范等五种实践模式构成。

(一)观摩体验。观摩体验是采取组织学生走到实际道路中观察交通秩序的方法,能解决实训环节中想象空间的虚拟性问题,让学生身历其境地接触真实的交通状况,学生能迅速产生角色代入感,促使学生主动加入、主动准备、主动思考,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要做”的关键性转变。该课的观摩体验主要适用于需要交通流量数据或者离不开交通秩序客观表现的教学环节,比如平面交叉口交通秩序治理与秩序性交通拥堵问题治理等两个实训科目。

(二)情景演练。情景演练也称模拟演练,就是通过有目的地、系统化地组织学生在实际或模拟的专业环境中,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的过程,学习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反思学习行动,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此项教学法的主要参与者为学生,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本课程来讲,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不需要道路实际交通流量的训练科目,其中要注意情景的现实性、问题的敏感性、人群的复杂性、案例的示范性等等,也就是说科目设置得越真实就越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大型活动交通组织为例,每个实践小组成员面对老师给出的题目和道路条件或者根据模拟街区条件,发挥团体合作精神,结合各自分工,设计出本小组的交通组织方案。

(三)软件仿真。软件本身是一种技术工具,仿真是一种技术手段。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的研究及国内外大城市交通案例都证明了软件仿真在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上的有效性。在实训教学中,通过熟练运用VISSIM、FLOWSIM等国外先进交通仿真软件建立交通仿真模型,进行微观交通仿真,检验交通组织优化方案,开展一种学生必须参加的教学活动,而且是必需经过考核合格的教学活动。将其主要应用于平交路口交通秩序治理这个实训科目,起到检验学生理论运用是否合理、技术思路是否科学、方法手段是否可靠、治理效果是否有效的基础标准作用。因为作为一种教学活动不可能对关键性交通节点进行工程改造,即使最简单的交通渠化也无法实现,衡量动手能力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利用微观交通仿真软件。在此环节中,每个实践小组把根据现场交通状况设计的渠化优化方案放到专业实验室进行仿真试验,然后通过课堂分析和讨论,发现比较各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四)讨论启发。讨论启发教学属于“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形式,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前提供道路交通秩序热点关键问题或最新案例,并引入一些前瞻性的技术观点,要求学生在课余查找相关资料,组织到模拟街区或道路,根据道路情景进行现场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老师在讨论过程中讲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理论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深化对内容的理解。

(五)现场示范。现场示范教学是对实训项目在课堂讲授之后进行实际的示范,与情景演练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现场示范是以教师或者警察为主要参与者,学生主要负责示范的配合。教师、警察或教师警察组合负责业务技能示范,学生负责观察学习,并可以就关心的问题随时提问,让学生熟悉一线交通秩序管理工作的内容、标准及程序。现场示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交通管理警用装备的熟悉使用、交通管理的程序机制、各类交通安全案件事件的处置措施进行示范。对于涉及警用装备的性能参数、使用情况进行示范,主要是对酒精检测仪、移动执法终端机、800兆警用电台、执法记录仪、交通管理信息系统、防暴装备、车辆拦阻设施等的熟悉与使用。交通管理工作程序示范主要是对交通安全违法案件的查处程序、影响道路畅通的轻微交通事故调节处理程序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示范。处置措施的示范主要是对纠正交通安全或交通疏导等工作遇到的各种案事件以及突发情况的基本处置措施的示范,如群体性事件的先期交通处置措施、跑冒滴漏的应急处置、重大交通事故的现场维护与急救等。

六、结语

实训活动在本质上没有固定模式,反而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这是天然的优势所在,也是引燃学生学习热情的助推剂。在《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实训活动中,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实战化为导向,进行较为详细的设计探索,初步形成了稳定的教学体系,但是在局部问题上仍存在继续开拓的空间,比如内容上还需根据道路交通管理实际继续丰富,环节上还需要根据教学条件逐步优化。尤其是根据教材内容整合后的实训体系紧密贴合了首都公安实战特点,极大适应了地区特色,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内容并非适合所有城市交通特点,但是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上仍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紧贴公安交通管理实际,综合运用交通管理多学科知识,针对课程实践性和动态性较强的特点,对出现的交通秩序新问题及时探讨,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交管工作岗位核心能力对应,缩短就业上岗的适应期,满足一线单位的人才需求。此外,应通过加强实战化教学训练,注重保持对学术前沿的动态跟踪,建设出符合首都交通秩序管理特色的实训体系,打造实训教学品牌。

[1]李文.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目标化教学模式研究——以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课程为例[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6(2).

[2]赵玉丽.“治安秩序管理”课程中“模拟演练”实践教学法初探[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

[3]郑永红,张红梅.治安学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警察实战训练研究,2012(2).

G642

A

1674-3040(2017)05-0089-05

2017-06-21

李文,北京警察学院道路交通管理系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道路交通安全、犯罪学;王颖,该系助教,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心理学。

*本文系北京警察学院2015年度重点教研课题“《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课程建设”(课题编号2015JZD017)的研究成果。

杜文曌)

猜你喜欢

交通秩序道路交通交通
《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改公开征求意见
繁忙的交通
浅析汽车驾驶员的人为因素与交通安全
小小交通劝导员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欢迎订阅2017年《道路交通管理》杂志
欢迎订阅2017 年《道路交通管理》杂志
从运动式执法到公民性塑造:城市交通秩序的基础构建
关于规范城市电动车交通秩序的思考
山西高速公路隧道交通秩序管控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