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悟读教学策略

2017-11-21葛琴

新课程·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感悟朗读个性化

葛琴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悟性”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文本的感悟是多元的,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关键词:朗读;感悟;个性化

朗读就是将文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用声音再现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一种阅读方式。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时下“感悟朗读”这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概念是语文教师使用得最多的。所谓“感悟朗读”简称“悟读”,就是指对课文有了接触而引起思考,有所领悟之后再用心去朗读。

一、挖掘切入点

“感悟朗读”需要“切入点”。如果把教材的内容当作教学内容,一堂课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从文本的“可讲处”到“可衍生处”,大大小小提出很多问题,东碰一下,西撞一下,就会造成学生体验与理解的浮光掠影。大凡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题眼、过渡段等。它们或概括内容,或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揭示内涵或标明作者的意图,或流露作者的情感,是理解课文的所在,教师只要抓住这些关键“点”通过二度创作,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同时也拓展了全篇,就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从而顺畅地实现了“整体感悟”和“整体把握”。

二、捕捉生成点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大家,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传授”与“接收”的学习过程,而是师生进行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它是生机勃勃的、活力无限的。我们应当关注每一个生命,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来看待课堂教学。每篇文章都只是一个学习的范例,每一范例都有几处能触动学生的心弦,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就要紧紧抓住学生对文本的初步反应,即文本对话中的“亮点”“质疑点”“争论点”“困惑点”等展开教学,与文本深处的内容展开对话,从而创造出更独特、更丰富的对话成果,从而使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这就是要让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美美地读、潜心地读、忘情地读、读出语感和情味,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念,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程度。特级教师李卫东讲授的《小红松救活了》,就体现了这种理念。

出示第二自然段:“马永顺爷爷看见了,跑过来俯下身来,把小红松立起来,他在根部培了土,用脚踩了踩……”

师:小朋友,找一找表示马永顺爷爷动作的词。

生:跑、俯、立、培、踩……

师:小红松立起来,怎么说是马永顺爷爷的动作呢?(教室里一时寂静)

师:马永顺爷爷把小红松( )起来,能否换个词

生:抱、捧、竖……

师:看来“立”不是“站立”,而是“扶”的意思。立起来就是扶起来。

生:这个“立”字可以看出马永顺爷爷把小红松当成自己的宝贝一样呵护着。

这样的悟读,不是简单的一读了之,而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它既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师生与文本情感的交融,体现了“以读为本,以悟为核心”,从而实现了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受,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是,需要提出的是,个性化阅读必须坚持“价值引导”,不能让学生的个性感悟“像雾像雨又像风”。当学生的自由感悟过于散乱,或者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出现矛盾,出现了原则性的错误时,教师就要及时评价、引导,防止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误入歧途。也就是抓住生成点,即课堂的亮点,教师要正确地引领,否则,生成过程变成了散慢的解读。

三、再现情境点

把书面的语言变成有形有象,则复杂变成简单,抽象变成直观,深奥难解的变成通俗易懂了。这是“感悟朗读”教学的重要的策略。每一个文学作品在它的字里行间都会隐藏着一个个感人的、生动的、活泼的、富有情趣的画面。在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把这些干瘪枯燥的符号转化为形象鲜活的画面,那么就可以获得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和审美感悟。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就是“情境教学法”的开拓者,她从语文教学改革入手,探索出了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李吉林老师根据情境对儿童感观或思维活动所起的不同作用,创设情境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简言之,通过音乐、绘画、具体事物、多媒体、实验、单独或综合语言等,创设出逼真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新颖、特别、好奇、惊讶,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悟出文章的情感内涵、意蕴,达成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如笔者教学《五彩池》这一文章時,五彩池在四川藏龙山,大大小小,玲珑多姿,更使学生惊异的是同一池的水颜色不同。教学时学生难以进入美的境界。笔者就从电脑上搜索有关五彩池的信息,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学得轻松,读得精美,同时也领悟到文本语言的美。但是,值得提醒的是,不是所有的意境都可直接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一位教师教学《黄山奇石》,学生在初步感知的课文前,教师就用多媒体把一块块奇石展现在大屏幕上,学生虽然一下子进入美景之中,但文本是要靠学生在初步感知,整体感悟后,才得意蕴。因此笔者认为情境教学应在学生对文本难解处,疑惑处,争论处再现,效果更加明显。

四、填补空白点

小学的教材篇幅一般都不长,有些文章的高潮部分因为缺少细节描写,对学生的情感提升形成了障碍,有些课文所蕴含的感性材料明显不足,即文本留有许多“空白”,我国传统绘画和古典诗歌中普遍运用“留白”的艺术,这也是一切优秀作品的共同之处。正如海明威所说的:“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语文教材选入的大都是这类“冰山的一角”。教学中,抓住这一角,让学生寻找藏在水下的百分之九十,从而悟得全文的意旨。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只有一个地球》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地球污染的严重性。在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的同时,出示一份数据——地球上的一天。(每天,至少有800人因为空气的污染而死亡,其中大多数是儿童;每天,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破坏了臭氧层;每天,1600人因饮用不洁水而病死;每天有12000桶石油注入海洋。)学生看到了这一组惊人的数据,个个瞠目结舌。教师再让学生谈谈感受,学生个个说得感人肺腑。有的说:“地球,我的母亲,我会保护你的。”有的说:“人类呀,请珍爱我们的地球母亲吧!”有的说:“人类呀,不要看到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眼泪才后悔莫及呀。”这样的感悟就是“填补空白点”的效果。最后,老师再次让学生朗读文本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个个读得真是至情至深!再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威尼斯小艇》,安排了两次填补空白点:“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在河上行船的时候,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总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假如你就是这些技术高超的船夫,你会向游人怎样吆喝,招揽生意,让游人乐坐,坐的放心?”对第二次“填补”,于老师提示开头:“亲爱的游客们……”让学生进行练写,在饶有兴趣的“填补”中走近了船夫。

以上只是笔者个人对提高朗读水平教学的粗浅的设想。使学生在感悟朗读中理解,感受和体验,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周一贯.语文教学优课论[M].宁波出版社,2000.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刘颂译.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感悟朗读个性化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