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士研究生“三结合”社会实践模式探索

2017-11-11郗芙蓉

西部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研究生

摘要: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将“理论研习与服务社会”“理论知识与实践主题”“理论宣讲与社会调查”相结合。这种社会实践模式,是文史类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多样化发展的有益探索。在实践目标上实现了服务社会与理论研习的整合,在实践内容上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现实基础的互相促进。这种实践模式,有助于形成人才培养的倍增效应。

关键词:研究生;三结合;社会实践

中国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7)10-0070-03

硕士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增强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拓展其理论服务社会的广度、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助于提升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和信心,也是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手段 。目前,依据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目标和内容的不同,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可分为研究型社会实践、养成型社会实践、服务型社会实践、调研型社会实践等模式。这些社会实践模式虽然帮助硕士研究生完成了某些特定的社会实践目标,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实践目标单一、与研究生所学专业脱钩、实践效果有待于提高等问题,如何改进、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效果是当前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理论研究见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其社会实践应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才能既有利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又能有效发挥理论反馈、服务社会的效力?

一、“三结合”社会实践模式的理论构建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有效方式和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习侧重于掌握理论,但不能脱离现实研究理论,不能用理论来验证理论,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展现其巨大的效力。理论与实际结合是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目标也是贯穿于社会实践始终的核心宗旨,这也正是创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三结合”社会实践模式的理论基点和依据。此外,除理工科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社会实践之外,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数与其所学专业关联度不大,理论运用于实践、实践支撐理论的实际效果不明显,尤其是文史类的硕士研究生多采取实地调研考察形式的社会实践,这有助于硕士研究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硕士生能自觉地将其所学理论知识反馈社会、服务社会。那么,对于文史类硕士研究生如何将其理论知识和社会调研实践结合起来,是提高研究生社会实践效果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将“理论研习与服务社会”“理论知识与实践主题”“理论宣讲与社会调查”相结合贯穿于社会实践全过程的社会实践模式,其实质是要实现学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的双核互动。

首先,在社会实践目标上,将“理论研习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只有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反馈给社会,有益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才能真正做到服务社会,而这是以对理论知识自主式、创造性地学习、研究和反思为前提的。2014年和201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实践团,在赴陕西礼泉县袁家村和清涧县开展社会实践之前,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特征等进行了多次培训和自主研习;在实地调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践行情况的基础上,又多次召开小组研习会,结合调研实际商讨、交流如何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与实际相结合,达到服务社会的目标。

其次,在社会实践内容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主题”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的培养和学习侧重于理论教育和反思,而纯粹的理论验证理论,终将会使理论研究失去时代的根基,成为空中楼阁。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主题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良性互动——既有助于研究生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也有助于运用理论来分析和解答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实践团连续两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实践的主题词,这既彰显了其理论学习的优势和其特殊的知识结构,又符合中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要求,切实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主题密切结合起来。

最后,在社会实践方式上,将“理论宣讲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社会调查是做好理论宣讲的现实基础,只有掌握了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和其知识结构,才能使理论宣讲有的放矢、深入人心,达到理论宣讲的目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团队分别对袁家村和清涧县当地民众分年龄和知识水平层次,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践行状况的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陕西秦腔说唱的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寻找理论宣讲的最佳切入点以及最有效的宣讲方式。

二、“三结合”社会实践模式的具体环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社会实践在“三结合”理念指导下,将服务与研习、理论与实践、调研与宣讲相结合,开展实地调研和宣讲。

计划筹备。实践活动团队首要的工作,是制定实践活动的实施计划。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三结合”社会实践计划的制定,以“三结合”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宗旨,建立在团队成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基于此,实践团队撰写了社会实践活动策划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确定实践主题及内容——以“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为实践主题;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状况的调研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地宣讲为内容。第二,规划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突出调研、宣讲相结合的实践方式;拟定实践活动项目及具体日程,并对各环节做出精确的安排;同时,对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应对之策。

组队建团。经过前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进行暑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动员以及校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的申请,以“三结合”为社会实践的宗旨,组建了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志愿者服务团队。团队成立之后,通过指导教师讲授、研究生自学和师生互动答疑的方式,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团队理论研习,并且对实践团成员进行了相关专业理论、时事政策、采访技巧、调查技巧、实践相关知识和安全注意事项等的培训。endprint

总结评优。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一周之内,对团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个人实践进行了总结,即对实践目的、实践内容、实践重点及困难、实践的效果和实践的收获做反思性的总结,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分析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期在以后的实践中扬长避短。评优评先是监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措施,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正确引导的重要手段,也可以了解参评社会实践项目的运作情况,发现和及时总结社会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进一步规范管理硕士生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三结合”社会实践结束后,组织了优秀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先进社会实践个人、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的评选活动,这是对硕士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肯定和激励。

三、“三结合”社会实践模式的效果

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三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在省内外乃至全国范围内宣传了本校,扩大本校的知名度。2014年和201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分别被国家级媒体(中央人民政府网)、省级媒体(陕西省教育厅网站、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微博)、市县级媒体(榆林市政府网站、榆林日报、清涧县人民政府网、礼泉县电视台、清涧电视台新闻直播、清涧宣传部微博等)等多家媒体、多种形式报道或转发,陕西省教育厅主页对此次社会实践全过程进行了专题报道。多种渠道、多家媒体的宣传报导扩大了陕西科技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实践目标上实现了服务社会与理论研习的整合,形成服务社会和理论研习一体两翼的互动机制,克服了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目标单一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能在服务社会、融入社会过程中自主研习理论,同时,也能在理论研习、深化认识的过程中,以创新的形式回馈社会。首先,研究生志愿者在宣讲理论的过程中,不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提高,而且结合调研实际以创新的宣讲形式去阐釋理论,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次,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理论研习-实地调研-宣讲服务”闭环式地循环往复,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有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增长。团队成员通过对调研情况和理论研习的总结、反思,撰写并发表了论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规律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儒家思想渊源探究》《“中国梦”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思考》等4篇;并有团队成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延安精神关系研究》为题撰写了学位论文。此外,研究生团队成员还就袁家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以此为基础申报了“2014年咸阳市城乡发展一体化调研课题”项目,并以《农民利益实现的视角分析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为题撰写学位论文,提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最后,“三结合”的社会实践使研究生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能做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内容与个人、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紧密结合;实现了服务社会与理论研习相结合,在服务社会中进一步深入研习理论,在理论研习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在实践内容上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的统一,克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理论研究往往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理论体系,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所以,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主题”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以理论知识创造性地阐释实践主题,以实践主题为理论知识的深化提供现实支撑。

在实践方式上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现实基础的相互促进,克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理论宣传社会现实两张皮的现象。“理论宣讲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不仅能从社会调查中发现问题、了解社会需求,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找准理论宣讲的切入点和宣讲方式,有助于反思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知识架构,有助于社会实践效果的提高。

总体上看,“三结合”社会实践模式,可以有效促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践的勾连,有助于形成人才培养的倍增效应。

参考文献:

[1]程翠玉.推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山东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探索及成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2).

[2]张为鄂,王忠明,陈文华.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分析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2003(09).

[3]郭明姬.论文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启蒙班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07).

[4]杨方海,项丹.依托学生社团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以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

作者简介:郗芙蓉,女,硕士,陕西科技大学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科技伦理。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201204)的阶段性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问题的探析
高等美术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分析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