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香积寺塔探究文献中汉文帝幼年消失的七年

2017-11-11千思佳白海峰巨东田原曦李杨

西部学刊 2017年10期

千思佳 白海峰 巨东 田原曦 李杨

摘要:本文通过对礼泉县香积寺塔历史沿革的追溯,结合史料记载与烽火镇当地的相关遗存、传说故事、民俗活动,推测薄太后与汉文帝在文帝幼年时期可能在此生活。在此生活的七年中,无论是薄太后对他的教育方式,还是文帝自己对民间生活的亲身感受,均对他日后管理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香积寺塔;薄太后;汉文帝幼年;消失的七年

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7)10-0060-03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年),为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庶弟,母薄姬。公元前196年,高祖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公元前180年,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平诸吕之乱后,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汉文帝即位后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其子景帝刘启沿用了他的治国理念。通过两代帝王的休养生息,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景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刘恒被封为代王之后的事迹,在《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记载较多,但其出生到封代王之间的七年时间,在相关文献记载中均未提及。我们最近在做礼泉县《香积寺塔保护管理规划》时发现,有关香积寺塔的传说与汉文帝幼年时期有很多联系,特撰文以示同好,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文献中关于汉文帝早年的记载

关于汉文帝事迹的记载,以《史记》和《汉书》最为全面,描述相对比较详细。在《史记.外戚世家》中记载:“汉王心惨然,怜薄姬,是日召而幸之。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高帝曰:‘此贵征也,吾为女遂成之。一幸生男,是为代王……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代王立十七年,高后崩。大臣议立后,疾外家吕氏强,皆称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为孝文皇帝。”[1]1970《史记.高祖本纪》中只有:“十一年,高祖在邯郸诛豨等未毕……于是乃分赵山北,立子恒以为代王,都晋阳。”[2]389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则记载:“孝惠七年秋,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原守代边……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於天下,便。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後九月晦日己酉,至长安,舍代邸。大臣皆往谒,奉天子玺上代王,共尊立为天子。”[3]411《史记.孝文本纪》中记载:“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陈豨军,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4]436《汉书.文帝纪》中记载:“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母曰薄姬。高祖十一年,诛陈豨,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十七年秋,高后崩,诸吕谋为乱,欲危刘氏。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等共诛之,谋立代王。”[5]

另在《资治通鉴.卷十三》中也有记载:“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恒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或言:‘齐王,高帝长孙,可立也。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舅驷钧,虎而冠。即立齐王,复为吕氏矣。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天下乎!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6]

在其他记录汉文帝事迹的历史文献,如:荀悦的《汉纪》[7]、王夫之的《读通鉴论》[8]以及王先谦的《汉书补注》[9]等,关于文帝早年的记载均与《史记》《汉书》等文献中的记载大致相同。与此同时,我们也查阅了有关汉文帝的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均未见到有关汉文帝幼年生活的确切资料。可见,汉文帝从出生到被封为代王之前的七年,在文献中记载甚少。

二、香積寺塔及其与汉文帝的传说

香积寺塔又名薄太后塔、汉塔、望母塔,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烽火镇刘家村。塔南部原有香积寺,现寺庙已毁,仅存香积寺塔和寺庙北门(见图一)。1981年6月30日,香积寺塔被礼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礼泉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20日,香积寺塔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香积寺塔为一座七层方形中空的楼阁式砖塔,塔高约为27.6米,塔基边长约为6.5米,占地约为39.6平方米。通过对香积寺塔古建筑保存现状的现场测绘分析(见表一),该塔的斗拱较复杂,底层塔身较高,素面无装饰,南北两面开拱形券门,上有四朵较大的单抄四铺作计心造斗拱,正中有一朵较小的单抄四铺作偷心造补间铺作。二层以上各层塔身四面均砌出砖柱和平座、栏杆,斗拱分平座栏杆下斗拱和层檐下斗拱,平座栏杆下有柱头铺作四朵,单抄四铺作计心造;补间铺作三朵,单抄四铺作偷心造。各层檐下有柱头铺作四朵,补间铺作三朵,均为单抄四铺作偷心造,斗拱之上平砖菱角牙子交替两层后叠涩出檐。第一层到第四层相错开拱形券洞,五层以上则四面开券洞,共有券洞二十孔。塔顶层内部为穹窿顶,有木梯可登临;外部为四角攒尖顶,现塔刹无存。

现存香积寺塔为唐塔,但是据文献、方志记载和周边传说,该塔始建于汉,故也称“汉塔”。地方传说汉文帝刘恒被封代王之前,其母薄姬因吕后善妒,曾在此避祸,刘恒登基后为纪念母亲,在此修建“望母塔”。此后,随着朝代更迭,战祸相连,塔几经毁建。唐末时,为纪念薄太后和汉文帝,当地村民在原址上再次重建仿木结构砖塔,保留至今,称“薄太后塔”。1981年公布县保单位时,名称即为“薄太后遗址”,之后省保单位公布时,因其位于当时的香积寺内,遂改称“香积寺塔”。(见图二、图三)endprint

三、周边的相关遗存、传说故事和民俗活动

除塔本身以外,塔周边还有部分与薄太后和汉文帝相关的历史遗存,并流传着大量传说故事、民俗活动。

(一)相关历史遗存

薄太后尚為魏王豹妾室之时,名相士许负认为其“当生天子”,魏豹因此背汉中立,希望在楚汉相争中渔翁得利。魏豹叛汉时,刘邦正驻兵礼泉县烽火镇薄太后村东八里的范寨,遗址尚存,当地人称“皇城”。

高祖二年,魏豹兵败,薄姬因有姿色被刘邦纳入后宫。薄姬年少时,曾与管夫人、赵子儿交好,约“先贵无相忘”。后管夫人、赵子儿先后受到刘邦宠幸,薄姬入宫一年,却未见刘邦。二人侍刘邦时,相见笑说与薄姬的约定,汉王得知,召薄姬而幸之,一幸生男,是为代王。

吕后善妒,薄姬不得已,避祸行宫“红觉院”,鲜与刘邦相见。红觉院遗址位于今礼泉县烽火镇刘家村附近,1972年之前尚存部分窑洞等遗址,1972年平整土地中被夷为平地。相传汉文帝刘恒就是出生在红觉院后面的一座土丘,这座土丘原是土坯砌成的窑洞,后来因为坍塌成为土丘。薄太后与汉文帝母子在此居住,一方面可躲避宫中吕后的暴虐,同时还可观察朝廷的风云变幻。

方志记载,汉文帝继位之后,忆及幼年在此居住的时光,下令在红觉院附近兴建一座高大的木塔,以便在长安遥望红觉院的方向,该塔名曰“望母塔”,即现在香积寺塔的前身。

(二)相关传说故事

薄太后是吴郡人,熟悉吴地的种植、刺绣等先进技术。故老相传,薄太后与汉文帝在香积寺塔附近生活期间,白天她在田间教村民务棉,夜晚在室内教村妇、姑娘们纺织、刺绣等。在北风凛冽的冬天,薄太后还在自己行宫前的池塘里教村民们染布,薄太后将这里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将这里的村民们都视为自己的亲人。薄太后患病,村民们争先恐后采药送来,村民煎药,感动了年幼的刘恒,他流着热泪从乡亲手中接过草药去煎熬,药熬好后,还亲自尝药热冷,这就是二十四孝中“文帝尝汤”的故事。

(三)相关民俗活动

薄太后居住在行宫“红觉院”时,耳濡目染这里民风的淳朴,百姓的忠诚,不以皇亲贵族身份自居,乐善好施,承饥救危,与村民们的关系十分融洽。她把行宫周围“三村、五社”的村民,认作“娘家亲戚”,当地人也称呼她为“姑婆”。为了纪念乡邻的恩德,文帝诏令更原村名为“薄太后村”,并将其视为舅家。为了满足舅家人怀念薄太后的愿望,汉文帝御赐一副銮驾给薄太后村。现如今在香积寺塔所在的刘家村仍传承着一个习俗——姑婆纪念活动,当地人通过多种多样的纪念形式,来纪念薄太后高尚的美德与汉文帝的浩荡皇恩。尤其是每年薄太后的诞辰,即农历三月十八日,当地人总要抬着汉文帝御赐的薄太后銮驾,举办大型的纪念游行活动。

四、从香积寺塔到文献中汉文帝消失七年的思考

综上所述,在汉高祖五年到十一年(前202年~前196年)的七年中,汉文帝可能随其母薄太后一直居住在香积寺塔所在地礼泉县烽火镇刘家村一带的离宫別苑中。

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一时期正是汉文帝生理发育、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个阶段薄太后的言传身教,对汉文帝刘恒日后的帝王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刘恒从小能看到民间的疾苦,亲身感受,所以在即位以后立即推行“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西汉王朝很快进入一个社会安定、百姓富裕的时代,也为帝国日后的强盛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经2200多年,当时兴建的“望母塔”木塔早已无存,“红觉院”行宫也被拆毁,连汉文帝御赐的“薄太后村”这个村名都被改为刘家村,但是尚存的遗址、传说、民俗活动不仅为保存至今的香积寺塔增添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也为汉文帝幼年曾经在此居住和生活留下了历史佐证。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M].中华书局版,2013.

[2](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M].中华书局版,2013.

[3](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M].中华书局版,2013.

[4](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十.孝文帝本纪》[M].中华书局版,2013.

[5](东汉)班固.《汉书.文帝纪》[M].中华书局版,2013.

[6](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十三》[M].中华书局版, 2013.

[7](东汉)荀悦.《汉纪》[M].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

[8](明末)王夫之.《读通鉴论》[M].中华书局第1版,1975.

[9](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中华书局1983.

作者简介:千思佳,助理研究员,现就职于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

白海峰,高级工程师。

巨 东:工程师。

田原曦,实习研究员,现就职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李 杨:助理研究员,2014年硕士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现就职于西安市雅特展览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李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