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器乐作品的解读与欣赏探究

2017-11-07韦馨

艺术评鉴 2017年18期
关键词:曲式器乐旋律

韦馨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当前民族传统器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的解读与欣赏策略也就成为了困扰该领域进步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了进一步阐述民族器乐作品的解读措施以及提升欣赏水平的方法,主要从解读作品、强化作品内涵的分析能力、提升艺术欣赏整体水平以及试着从作者以及器乐特点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以期能够以此推动我国器乐作品的解读质量,提升行业的发展水平,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做出积极有效的贡献。

关键词:民族器乐 作品 解读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8-0009-02

器乐是音乐学习中经常会用到的工具,根据其用法与操作模式不同,分为吹奏、弹奏、拉奏等多种不同的形式。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与发展,当前大量西方乐器进入国内,其不但逐渐被国内器乐领域接受,同时也为传统器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量民族器乐作品层出不穷,如何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赏析,[1]增强作品的传播规模,提升民族器乐的发展规模也就成为了业内人士广泛关注的内容。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认为要想实现对民族器乐的解读与欣赏,就必须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逐步完善。

一、解读作品,深入分析作品内涵

要想充分解读作品、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与文化艺术特征,就必须先了解影响作品的技术手段。从创作的角度上来看,应用民族器乐作品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节奏、节拍、旋律、音区、音色、调式以及力度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组成了作品独特的展现形式。但是由于作品并不是单纯的音符与音节的堆叠,其实质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精神与生活经历所演绎出的文化符号,具有明显的指向性,这也是一些人在民族器乐作品解读中误认为“作品分析其实就是曲式分析”的原因。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且不科学的。

解读作品,就必须深入了解作品,从表面特征来看,器乐作品的题材与曲式结构是最为主要的框架。当前大多数民族器乐都是使用传统套曲,一部分选用近现代单曲以及借鉴国外的大型协奏曲,这些不同的曲式各具优势与特点,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比如我们常常提到的《流水》《山坡羊》《十面埋伏》以及《幽兰逢春》等,尽管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音乐进行演奏,但是其实际上都是传统套曲的曲式特征,在表现力上也趋于一致。而琵琶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扬琴曲目《海峡音诗》等作品则具有典型的协奏曲特征,其重视的往往是形式上的起承转合以及宏大的表现力。

除了曲式与题材之外,重视乐曲旋律与节奏上的配合也可以有效提升我们对于民族器乐的解读与欣赏水平。作为音乐的灵魂与生命,乐器的旋律不但是作者基本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创作者对于生活理解与感悟的反射。从旋律的基本形态上来看,传统民族器乐作品往往分为歌唱特征、器乐化特征以及叙述特征等不同的特征,而根据器乐的选择不同,在配合过程中又会衍生出不同的表现力,比如拉弦乐器以及吹管乐器更加讲究歌唱的旋律特征,[2]而弹拨乐器与打击乐器则具有鲜明的节奏感特征。只有充分发挥乐器的特征,配合好旋律与节奏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创作出脍炙人口的曲目。比如二胡协奏曲《良宵》,该曲目就是通过刘天华先生在聚会时的所闻所想,即兴创作出的曲目,曲式优美动听,富有弹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歌唱性。作为二胡曲目中的精品,其以旋律见长的优势,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管弦乐器进行演奏。而其他类似于摇滚的曲目,则更适合用打击乐器或者拨弦乐器,更能够展示出活泼生动的特点,能够持续模仿滚奏的音响,提高演奏的表现张力。

二、提升艺术欣赏水平

除了掌握一定的作品解读与欣赏技巧之外,提升自身的艺术欣赏水平也是强化民族器乐解读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从本质上来看,音乐本身就具有审美的特性,其不但是对音乐作品众多功能的基本理解,同时也是音乐美学的集中体现。常规作品所展现出的音乐美学主要集中在六个领域,分别是悲剧、喜剧、欢乐、优美、崇高以及壮美,不同的音乐美学的展现方式与特点各具特色,同时还会展现出不同的审美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提升艺术欣赏水平的同时,还要重视音乐作品中折射出的欣赏特点与要求。比如,大多数人在接触音乐与器乐的过程中往往都是通过一种或者几种乐器进行学习和掌握,这就导致大家往往只熟悉几个特定的领域的作品,而对于其他乐器的作品不太了解。[3]但是通过了解自己所熟悉的领域,提升自身的艺术修为与欣赏水平的方式,也可以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他领域的作品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个人音乐欣赏水平主要体现在对音乐背后内涵的挖掘深度上。作为刚刚接触音乐的业余人士,往往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音乐的曲式、结构与表面的旋律等方面,最多也就是了解一些作者的背景与特点。而具有较强艺术审美能力的人则不同,他们会想方设法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与时代特征,同时结合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面貌以及当时的审美需求进行综合、公正的判断。比如说我们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在该作品的众多改编独奏曲中,笙演奏的《黄河》显得独具韵味,这是由于这首改编独奏曲借鉴了原有《黄河大合唱》的精髓与特点,同时还融入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与印记。[4]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这部作品时,首先要将其放入当时所处的环境当中,站在时代的角度上与历史的边缘上对它的社会意义与精神实质进行分析与欣赏,从而领略到其歌颂祖国的伟大以及反映人民的不屈,走出了保卫黄河的壮美。

三、充分把握乐器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演奏特点,在进行民族器乐作品的解读时,首先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其一,为什么选择这种乐器?其二,使用这种乐器想要表达哪些内容?其三,如果使用其他的乐器进行替代,是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解读与剖析,往往可以有效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乐器的特点,从而提升作品的理解深度。比如在《老虎磨牙》作品中,该作品主要通过使用打击乐器来模仿老虎的爪子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老虎机警的艺术形象。同时,作者还通过常见的大小擦、大小锣的配合来实现滑击与滚击相结合的方法,强调了老虎的威猛形象,塑造了相应的艺术特征。尽管在这部作品的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忽略强调不同乐器的表现力,但是结合这些打击乐器的特点与用途我们就不难发现该作品的创作艺术家独到的艺术理解与感悟,这不但是传统民族器乐精髓的传承,更是传统中华文化的集中反映。

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是艺术思想的具象化展现,其艺术性往往脱离不开艺术家的思想倾向。通过了解作者的创作个性与风格,欣赏者更容易理解作品背后深层次的艺术内涵,这也是当前民族器乐作品解读中经常被忽略的内容之一。作为一部优秀的艺术文化作品,民族器乐作品内部往往包含了作者的社会态度以及相应的思想倾向性,特别是在一些突出国仇家恨的作品当中,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与风格,甚至具有批判性。从内容上来看,作者的思想倾向性对于作品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作品的选材、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主题提炼等多个方面,对于细节上的情感处理也具有显著的影响。比如我们熟知的《乘风破浪》《鹦鹉学舌》等作品,都是安志顺老师笔下优秀的打击乐作品,这些作品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做到肢体与形象的协调配合,从而提高音乐的整体表现力。在上述作品中,作者通过调节旋律的流动性与节奏的变化性来实现对音乐作品的调节,同时通过节奏的变化与音响的强弱对比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而这些内容都在音乐渲染烘托之下进行。所以说,要想更好地解读器乐作品背后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性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之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器乐作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其内部蕴含的不单单是作者对于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更是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技艺的精髓。为了提升我们的欣赏水平,更好地理解器乐作品内在的文化价值,除了解读作品,深入了解分析作品的艺术内涵之外,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提升文化艺术欣赏水平,在充分把握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思想倾向以及乐器的特点的情况下进行理解与感悟,从而更好地体会作品的特色与精髓。这不但对于提升个人的艺术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为我国传统技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清涛.高中音乐课程民族器乐教学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2]陈劲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高师中国民族器乐课程重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周婕.民族器乐协奏曲创作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4]杨倩婧.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美学关键词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曲式器乐旋律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给你的信
“意”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新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民族器乐文化传播
7月,盛夏的旋律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大地的旋律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