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里兰卡茶产业发展综述

2017-11-04屠幼英

茶叶 2017年3期
关键词:茶农斯里兰卡茶叶

许 兰 屠幼英

(浙江大学茶学系,浙江 杭州310058)

斯里兰卡茶产业发展综述

许 兰 屠幼英

(浙江大学茶学系,浙江 杭州310058)

斯里兰卡茶叶种植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和多次政策调整,形成了如今相对高效的产业经营和销售模式,在国际茶叶市场上赢得了竞争力。同时,斯里兰卡茶叶附加值较低,出口茶类还是以散装茶为主,亟待转型升级。本文对斯里兰卡茶叶种植和市场运行机制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斯里兰卡茶叶供给链和销售渠道以及科技创新尝试,以期比较客观清晰地揭示斯里兰卡茶产业发展面貌,为国内政策制定者、茶叶从业者、研究者和消费者提供参考材料。

锡兰茶;小茶农;供给链;茶叶拍卖;经纪公司;茶叶产量;附加值

1 斯里兰卡茶叶种植发展历程

1.1 斯里兰卡茶产业发展起源

斯里兰卡茶叶生产和消费与中国不同,并非自发形成,而是英国为满足国内市场茶叶需求,尝试在殖民地种植茶叶才发展起来的。英国殖民者在斯里兰卡(当时称锡兰)最初种植的并不是茶叶而是咖啡,但在1867年前后,咖啡锈病大规模爆发,咖啡产业濒临毁灭,詹姆斯·泰勒(斯里兰卡茶叶之父)在鲁勒勘德拉(Loolecandera)试种茶叶成功,并在伦敦卖得好价,斯里兰卡茶叶种植才开始蓬勃发展。另外,斯里兰卡茶叶加工在发展之初,就利用英国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迅速研究和开发出了一系列机械化制茶设备,锡兰茶成为工业化加工的农业产品[5]。

1.2 斯里兰卡茶园所有权变迁过程

斯里兰卡茶叶种植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图1):(1)1867-1971年,在 1948年斯里兰卡独立之前,茶叶种植园和加工厂均为国外(英国为主)公司所有,以私营大型种植园的形式存在;斯里兰卡独立之后,少量庄园被转手给当地富人;(2)1972-1991年,1972年土地改革法规定每个私营公司拥有农业土地面积不超过20英亩(约8.09公顷),超过部分收归国有;政府成立人民地产开发局(Janatha Estate Development Board,JEDB)和斯里兰卡国家种植园公司 (Sri Lanka State Plantation Corporation,SLSPC)两个国营企业来接管这些茶园和加工厂等资产;然而经营业绩并不理想;(3)1992年至今,由于国家财政无法继续补贴这两家国企,斯里兰卡财政部成立种植业产权改革处(Plantation Restructuring Unit)对茶场产权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完成私有化[2][6]。目前,斯里兰卡茶叶生产与加工有两种组织方式,一种是生产、加工和营销高度整合的大公司统一运作模式,另一种是小农户种植、茶厂收购鲜叶并加工、大公司收购的分层运作模式。

图1 斯里兰卡茶园组织形式变迁过程

2 斯里兰卡茶叶供给链分析

2.1 斯里兰卡茶叶供给链构成

斯里兰卡本国研究员对斯里兰卡茶叶供给链的研究颇多,供给侧参与方主要有茶园、茶叶加工厂、茶叶公司和茶叶经纪公司以及斯里兰卡茶叶局[7-11]。斯里兰卡当局通过分析供给链的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与交易效率,制定新政策不断进行改革,对整个茶产业链效率提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维护小农户的利益,政府成立了小茶农发展局 (Tea Small Holdings Development Authority,TSHDA),并启动茶叶开发计划,从资金等方面支持农户发展茶园。由于政策支持和价格的引导,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户自有茶园面积总量已具相当规模。根据2014年TSHDA普查数据显示,斯里兰卡有392108户茶农,种植面积 121429公顷,产量有247.4万吨,占全国的73.1%[12]。茶叶加工厂部分为国有,部分为私有;私有茶厂以单一加工厂的形式经营或者隶属于大型茶叶公司。茶叶公司和茶叶经纪公司是市场运作主体,斯里兰卡茶叶局起到监管和推动行业发展的作用。

2.2 斯里兰卡茶叶供给链改革与效益提升

斯里兰卡茶园先国有化再私有化,将茶叶种植的工作分散到小农户手中大大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Herath D(2006)从交易成本、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这三个方面分析了该转变带来效益提升的原因。(1)交易成本:由于茶树鲜叶滞销风险大,小农户分散种植茶叶使产业链的交易成本升高。自由放任不仅会使作为价格接受者的农户利益受损,还容易导致浪费。应对这一问题,斯里兰卡采用了合理价格公式(Reasonable Pricing Formula),卖方和买方都有一定价格决定权重,公式根据实际情形不断更新,显著改善了鲜叶滞销的情况,提升了生产效率。(2)生产成本:农户分散经营减少了生产成本。由于茶叶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劳动力成本是决定生产成本的最重要因素;垂直整合部门的工会力量会提高劳动力成本,从而使小茶农在生产成本上有了优势。(3)管理成本:农户分散经营管理茶园减少了大型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

但小农户管理茶园也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10]。小农户缺乏基本的茶叶采摘、栽培和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也很难洞悉市场现状、生产利润与政府政策之间的关系。这导致了低水平的生产力、鲜叶拒收、利润损失、失业风险和环境破坏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小茶农发展局(TSHDA)和斯里兰卡小茶农发展联盟(Sri Lanka Federation of Tea Smallholder Development,SLFTSD)采取了分发肥料农具、提供咨询服务、建立鲜叶收购站、加强茶农团体建设等措施,改善了部分地区茶农的生产状况,但小农群体总体还是处于无组织的混乱局面中。

2.3 斯里兰卡茶叶经纪公司、拍卖与出口

图2展示了斯里兰卡茶叶从种植、加工、经纪公司鉴定到出口的流程(粗体)。斯里兰卡茶叶绝大部分以拍卖的形式出口,从茶叶生产到送到茶叶拍卖市场进行拍卖的过程中,有认证的经纪公司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纪公司的主要职责是服务于科伦坡茶叶拍卖,无论是私营茶厂、国营茶厂还是大型公司生产出的茶叶要拿到茶叶拍卖市场,都必须经由经纪公司取样定级给出评价,然后再录入到拍卖茶叶的目录当中。在茶叶产业链中经营多年,如今的斯里兰卡茶叶经纪公司已经不仅仅扮演着销售角色,更把业务延伸到了仓储、金融、技术咨询和其他关于全球茶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层面。

图2 斯里兰卡茶叶供给链示意图

位于斯里兰卡首都的科伦坡茶叶拍卖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拍卖市场,每周二和周三都举行拍卖,每周拍卖量约为 562.6万公斤(2016年)[13]。斯里兰卡生产的茶叶95%以上出口国外,出口茶叶又有90%以上会在科伦坡茶叶拍卖市场进行拍卖,还有少数茶叶通过经纪公司私下交易,只有极少数茶叶不通过经纪公司私下交易[14]。科伦坡茶叶拍卖市场有着最高的茶叶出口成交价格,并且斯里兰卡茶叶以包装茶、再加工茶、茶叶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但相比国际市场零售价格而言,这样的出口形势仍不容乐观[15]。

2.4 斯里兰卡茶叶产量与出口

根据斯里兰卡中央银行历年的年度报告[16],斯里兰卡近5年年均茶叶生产总量为32.6万吨,仅次于中国、印度和肯尼亚,其中小规模农户茶园的生产量约占73%。由图三知,多年来小茶农都是作为斯里兰卡茶叶产业链的生产主体。这个群体处于产业链最底层,经济回报低,但在斯里兰卡茶叶局(Tea Board)和小茶农发展局(TSHDA)的强势作为下,斯里兰卡茶农的利益相比印度、印尼等国得到了更好的保障[4]。2016年斯里兰卡茶叶产量有了明显下滑,主要原因是这一年斯里兰卡经历了第一季度的持续干旱、第二季度的持续阴天和第三季度的严重干旱,茶叶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7]。

图3 斯里兰卡茶叶总产量与小茶农产量2008-2016

斯里兰卡经济以农业为主(图4),其农产品以及茶叶在出口商品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五年来农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的24%,茶叶出口又占农产品的57%。斯里兰卡茶叶主要是出口到中东(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独联体国家(俄罗斯等)和欧盟地区。

图4 斯里兰卡总出口额、农业出口额和茶叶出口额2008-2016

3 斯里兰卡茶叶科技研究与产业价值提升

3.1 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机构

斯里兰卡的茶叶研究机构主要是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其总部位于塔勒沃凯莱(Talawakelle),并在各茶叶主要产区设有区域中心。研究领域主要有茶叶经济、茶园管理(农艺)、茶叶生物化学、茶树栽培育种和茶叶加工等方面。区域中心主要负责在当地进行茶叶栽培技术的推广,也会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茶树育种和栽培条件如土壤、植物营养、昆虫等方面的试验研究。由于斯里兰卡茶叶以小农户种植为主体,技术含量不高,容易与市场脱轨,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区域中心与小茶农发展局和发展联盟合作,能更好地为当地农户服务。

3.2 茶叶科技研究促进产业价值提升

茶树品种改良、茶叶加工技术改良和茶叶功能成分研究和开发是茶叶科技产业价值提升的关键环节。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作为茶叶科研主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品种改良方面,斯里兰卡在种质资源收集、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推广上颇有建树。茶叶研究所已经育成了TRI 2000、TRI 3000和TRI 4000系列无性系品种,有64个国家审定茶树良种,在产量、品质、抗逆性、区域适应性上表现优异[18]。育种技术从早期的常规选种,逐步发展到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转基因育种等生物技术育种;茶树以扦插繁殖为主,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等也在研究之中。斯里兰卡茶园无性系良种所占比例约为60%。

在茶叶加工技术方面,斯里兰卡传统红茶生产有着比较完备的机械化设备,基本加工流程是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和精制,茶厂有规范的操作记录。标准化车间有利于鲜叶标准、萎凋槽温度湿度、揉切程序、干燥时间和温度等参数的控制与改良[19]。茶厂生产的茶叶实行快运快销,一般在10天内送去科伦坡进行拍卖,成交后即发往国外,无需仓库存储。

在茶叶功能成分研究和开发方面,茶叶研究所针对茶叶功能成分活性、茶叶新产品的研发和废茶利用进行了一些研究,如对儿茶素和茶黄素的抗真菌活性进行测定,开发出茶酒、速溶红茶等产品、从废茶中提取蛋白质等[20]。其中,茶叶新产品被视为提升附加值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已经陆续有冰茶饮料、茶香皂等茶产品问世。

4 讨 论

斯里兰卡在多次改革后形成了如今以小茶农为生产主体、茶叶经纪公司和科伦坡茶叶拍卖为市场运作主体、海外市场为消费主体的产业格局。斯里兰卡以国际市场要求作为产业发展风向标,积极掌握市场信息,也为其占领国际市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等科研主体在良种选育、工艺完善、新产品研发等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提高了茶产业的科技赋值。但综观全局,斯里兰卡茶业仍然面临着农户小规模种植难以管理、劳动力成本上升、茶叶附加值增长不够等问题,如何维护小茶农的利益并保证生产效率会是斯里兰卡长期要面对的问题。

中国的茶叶以内销为主,茶叶出口的比例不高,名优茶的出口更少,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议价优势不明显。茶叶种植也是以小农户为主体,除区域品牌做得较好的部分名优茶产区,生产的茶叶多以初级农产品的形式在当地销售,效益较低。这反映出中国茶产业一直没有做大做强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国际市场意识薄弱,不积极开拓销路,不对现有的生产方式进行调整,对国际市场影响力不高;二是农民缺乏组织,生产缺乏规范,生产者各行其是,无法统一。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可能对改善这一情况有所帮助,一方面鼓励茶叶企业冲破固有渠道,开拓新的发展路径,既可以以技术为导向开发茶叶的新形态,又可以挖掘新的消费群体开拓新市场;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的力量,建立良好的生产规范。中国茶叶的生产和贸易已存在千百年,但已有的产销模式难以再进一步,可以从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茶叶大国的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不断革新,开拓新的产销局面。

1 苏祝成,陆德彪.中、斯茶叶出口组织方式的比较研究.中国茶叶加工,2006,4:29-32.

2 Sivapalan P,Kulasegaram S,Kathiravetpillai A.Handbook on Tea.Colombo:Ceylon Printers Ltd.2015.pp4-9.

3 Central Bank of Sri Lanka.Annual Report2016.pp 154.

4 Intergovernmental Group on Tea.Contribution of Smallholders to the Tea sub-sector and policies required to enhance their livelihood.Twentieth session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Group on Tea,Colombo,Sri Lanka,30 Jan-1 Feb,2012.

5 罗龙新.闻着茶香去旅行-斯里兰卡红茶故事.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pp19-22.

6 苏祝成,Gunaratne.茶产业在斯里兰卡国民经济中地位及面临的问题.南亚研究季刊,2007,2:26-29.

7 Herath D,Weersink A.From Plantations to Smallholder Production:The Role of Policy in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Sri Lankan Tea Sector.2009,37(11):1759-1772.

8 Herath D,Weersink A.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Sri Lankan Tea Industry:Family Farms vs.Plantations.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Conference, Gold Coast, Australia,August12-18,2006.

9 Pradeepa Jayaratne.Sustainable Supply and Supply Chain Mapping-Sri Lankan Tea Supply Chain.SBSHDR Student Conference,2011.

10 Herath D,Weersink A.Peasants and plantations in the Sri Lankan tea sector:causes of the change in their relative viability.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51,pp73 89.

11 Prasanna Perera.Tea Smallholders in Sri Lanka: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Remote Area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2014,5(12):107-117.

12 Tea Small Holdings Development Authority.Annual Report2014.

13 Sri Lanka Tea Board.Revised Tea Production 2016.

14 Sivapalan P,Kulasegaram S,Kathiravetpillai A.Handbook on Tea.Colombo:Ceylon Printers Ltd.2015.pp344-347.

15 Gayani IVE.Value Addition in Sri Lanka Tea Industry in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Research Symposium.Faculty of Graduate Studies,University of Kelaniya,2006,pp 42.

16 Central Bank of Sri Lanka.Annual Report2008-2016.

17 Central Bank of Sri Lanka.Annual Report2016.pp 51-52.

18 Gunasekare M T K.Tea plant(Camellia sinensis)breeding in Sri Lanka in Global Tea Breeding: Achievements,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eds.)Chen L,Apostolides Z,Chen Z M,Eds.Hangzhou:Springer-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2011,pp133-164.

19 Samarasingham S.A Complete Book on Black Tea Manufacture.Pannipitiya:A Stamford Lake Publication.2009,pp38-54.

20 Modder WWD,Amarakoon AMT.Tea and Health.Talawakelle:T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Sri Lanka.2002,pp13-18.

日本中国茶文化振兴协会会长山口纪子一行访问中茶博

8月25日上午,日本中国茶文化振兴协会会长山口纪子女士带领几位日本的中国茶爱好者访问中国茶叶博物馆,进行学习和交流。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副馆长出席接待。

山口纪子一行,首先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华茶文化展》,从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等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中华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讲解过程中,日本友人纷纷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重点内容。在茶萃厅,看到如此多品种的茶叶,他们连声惊叹,并仔细询问了每种茶类的区别。虽然语言不同,但对茶的热爱都是一样的。

为了让日本茶友更好地感受中华茶文化,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艺队为其带来了文士茶与九曲红梅茶艺表演。茶艺师的精湛技艺和唯美呈现,给日本茶友留下了深刻印象。

10月底,中茶博将受邀前往日本东京举办《中国茶故事》展览,今天恰逢《中国茶故事》在博物馆预展的第一天,这批来自东京的茶友有幸成为了第一批参观者。展览从“茶的历史”、“茶的品类”、“茶与生活”三个部分,让日本茶友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全方位了解中国茶。山口纪子女士不惊感叹:“与之前的展览相比,《中国茶故事》展陈更丰富,内容更详实,也让观众更加清楚地学习中华茶文化,特别好!”

中、日双方还互赠了礼品,中茶博馆长向日本茶友赠送了茶文化书籍,希望能在他们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有所帮助,并向更多人传播茶文化。

(中国茶叶博物馆供稿)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Sri Lanka tea industry

XU Lan,TU Youying
(Department of Tea Scienc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

Having gone through two big reforms and several policy changes,tea industry in Sri Lanka has developed a relative efficient way of tea plantation and marketing,gaining great competitiveness in the global market.However,the added value of Sri Lanka tea is relatively low,exported teas being mostly in the form of bulk tea,which require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ri Lanka tea industry and focuses on the tea supply chain and marketing channels,aswell as how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support industry,aiming at offering a clear picture of Sri Lanka tea industry to all involved.

Ceylon tea;tea smallholder;supply chain;tea auction;broker;tea production;added value

F33/37;S571.1

A

0577-8921(2017)03-129-05

斯里兰卡作为世界第三大的茶叶出口国和第四大茶叶生产国,且在国际市场上有良好的声誉,其茶叶产业运行机制一直受产业同行的关注。斯里兰卡茶园主要由小农户管理,特点是:茶园由分散的小农户管理,农户生产的鲜叶再卖给其它生产部门进行集中加工[1][2]。这种经营模式并不是斯里兰卡茶业自发展之初而确立的,而是在20世纪90年代经私有化后逐渐发展而成的[2]。斯里兰卡的茶叶主要通过科伦坡茶叶拍卖市场拍卖出口。科伦坡茶叶市场所拍卖的茶叶,相对全球其它拍卖市场有较高的包装茶比例和成交价格。茶叶作为斯里兰卡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创汇约占全国出口外汇收入的12.3%[3](数值根据2016年斯里兰卡中央银行发布数据计算所得,该年因气候原因茶叶减产严重),占农产品出口总收入的54.6%,占全国GDP的3%[4],现今已经成为斯里兰卡的农业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借助查阅斯里兰卡茶叶官方统计数据、出版的书籍和文献,结合在斯里兰卡茶区的调研和对斯里兰卡商业部和茶叶研究所官员的访谈,对其茶叶种植和市场运行机制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本文着重剖析了斯里兰卡茶叶供给链和销售渠道以及科技创新尝试,以期比较客观清晰地揭示斯里兰卡茶叶发展面貌,为未来两国间的茶叶贸易和经验交流提供基础背景资料。

2017-08-24

许兰(1993年-),浙江大学茶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茶叶生化与茶叶经济。Email:xulan_1993@163.com

猜你喜欢

茶农斯里兰卡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早春茶”开采
斯里兰卡的高跷海钓
香喷喷的茶叶
快乐的小茶农
基于HYCOM的斯里兰卡南部海域温、盐、流场统计分析
基于茶农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
“对”队的斯里兰卡奇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