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堡茶产业发展与标准化进展

2017-11-04

茶叶 2017年3期
关键词:六堡梧州市梧州

吴 平

(梧州入境检验检疫局,广西 梧州543002)

六堡茶产业发展与标准化进展

吴 平

(梧州入境检验检疫局,广西 梧州543002)

对2003年以来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及其标准化进展进行总结,为产业持续发展探索道路。通过六堡茶生产企业数量、产量和产值、出口量和总值、出口比率、品牌价值等数据的趋势进行分析,以及促进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体系、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市场体系、地理标志保护、历史文化挖掘、科技进步、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等建设措施进行疏理归纳。分析表明:2003年以来,六堡茶行业从两家企业发展成产业集群,从无文字标准变为标准形成体系,市场格局从出口为主变为内销为主,市场定位从中低档茶变为中高档茶,影响力从历史名茶变为当代名茶。六堡茶产业快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六堡茶标准化的推动作用尤其显著。

六堡茶产业;发展;标准化;进展

1 前 言

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1]。2003年以来,随着六堡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进程的开展并最终获得保护[2-3],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至 2016年底,产量达 12000 t、产值 12.8亿元[4],创下了六堡茶有记载以来发展的最高峰,其发展历程值得探讨和总结。

2 六堡茶产业发展概况

2.1 生产企业数及产量持续增长

在2003年以前,梧州获得生产许可证的六堡茶企业仅有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于2007年12月26日变更为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茶叶加工厂、梧州茶厂两家企业,至2016年底,获得生产许可证(QS/SC)证书的生产企业增至50家;这期间,六堡茶年产量也从2003年的910 t增至2016年的12000 t,具体详见图 1。

图1 2002年以来六堡茶生产企业数量与产量发展趋势

上图显示,近年六堡茶生产企业数量增加比较快,而产量增加则比较慢,两者并不同步,这表明新增的企业规模比较小。

2.2 产量和产值同步增长

2003年,六堡茶年产量为910 t、年产值为0.91亿元;至2016年,产量增至12000 t,产值增至12.80亿元,具体详见图2。

六堡茶产量与产值同步增长,没有大起大落现象,这表明这个时期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是平稳的。

图2 2003年以来六堡茶生产企业产量与产值发展趋势

2.3 出口数量和总值先升后降

六堡茶产制历史悠久,在2005年以前,几乎全部出口。此后,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黑茶热潮的兴起,六堡茶出口的数量逐渐减少(图 3)。

图3 2001年以来六堡茶出口重量与出口总值发展趋势图

图3显示,2001年六堡茶年出口数量为150 t、总值为29万美元,而2014年六堡茶出口数量为140 t、总值为69万美元,这两个年份出口重量比较接近,而总值却相差甚大,其原因主要此期间是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出口六堡茶增加了比较多的预包装产品的缘故;这期间,六堡茶年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2005年,出口重量为760吨、总值为113万美元。

图3显示,六堡茶出口数量及总值在2001年至2005年间逐步增长,出口数量在2005年达到历史最高峰,出口总值则在2013年达到高峰,此后先后走下坡路。究其原因:一是2007年后人民币逐步升值,导致出口利润率持续下降;二是六堡茶的原料成本特别是人力成本升幅比较大,而出口价格升幅比较小,导致出口无利可图;三是2007年以后,国内饮六堡茶热潮的迅速兴起,导致同等质量的六堡茶在国内的销售价格远高于出口价格,出口与内销的价格倒挂;四是在2008年爆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导致海外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五是在六堡茶的主要海外销售市场上,六堡茶受到其它廉价黑茶的挤压,失去价格优势。以上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导致生产厂商出口积极性下降、出口量下降。

2.4 出口比率持续下降

由于2003年以前六堡茶以出口为主、且以销往东南亚为主,因而享有侨销茶的美誉。但2003年以来,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黑茶热潮的兴起,六堡茶在国内的销路逐渐多了起来,国内销量逐渐增多甚至变为内销为主(图4)。

2.5 出口市场以马来西亚为主

2003年以来,六堡茶出口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有马来西亚、香港、新加坡、日本、澳门、印度尼西亚、加拿大、波兰等,其中每年持续有出口的是马来西亚、香港、新加坡等地,除了2005年外,输往马来西亚的占比都是最大的(图5)。

图4 2001年以来六堡茶出口比率发展趋势

图5 六堡茶主要出口地区的占比发展趋势图

2.6 区域品牌价值持续上升

六堡茶作为中国茶叶著名的区域公共品牌之一,于2011年3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3]。据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及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从2010年开始发布评估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其价值逐年上升。2010年以来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变化情况[6-13](图 6)。

图6 2010年以来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发展趋势

上述报告是以上一年度的行业整体经济数据及市场调查数据为依据的,实际上反映的是上一年度的品牌价值情况。据上图可知,虽然六堡茶的品牌价值大幅上升,但其在全国茶叶区域品牌排名、在黑茶区域品牌的排名却相对稳定,这表明六堡茶的区域品牌价值与全国的茶叶品牌价值基本同步增长。

2.7 龙头企业品牌价值持续上升

六堡茶龙头企业是六堡茶行业的灵魂,其产品品牌是六堡茶区域公共品牌的关键支撑。据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及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从2011年开始发布评估中国茶叶企业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主要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价值逐年上升。2011年以来,六堡茶龙头企业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茂圣公司)的“茂圣”品牌、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以下简称梧州茶厂)“三鹤”品牌先后参加了评估,其产品品牌价值变化趋势[14-20](图 7-8)。

图7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产品品牌发展趋势

图8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产品品牌发展趋势

图7 表明,梧州茶厂的三鹤品牌价值持续上升,其在全国茶叶企业品牌的排序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自其参加评估以来,其在广西的排序则始终保持第1位。图8表明,茂圣公司的茂圣品牌价值持续上升,其在全国茶叶企业品牌的排序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其在广西的排序则在第2、3位之间。这些报告是以上一个年度的企业经营数据及市场调查数据为依据的,实际上反映的是上一年度的品牌价值情况。上述两家六堡茶龙头企业的产品品牌与六堡茶区域公共品牌在全国的排名位置相近、几乎并驾齐驱,在全国甚为少见。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誉公司)的“天誉”牌在2017年的评估中,首次挺进百强排行榜,其品牌价值为0.49亿元,居排行榜的94位,列广西上榜品牌7名[19]。

另外,作为中国茶叶有限公司下属的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茶公司),其六堡茶产品所使用的“中茶”牌,在由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经济日报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等机构发布的“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中列入“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为28.76亿元[21]。

2.8 六堡茶产量在全国茶叶中的占比趋于稳定

根据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公布的数据换算[21-34],2003年以来,六堡茶产量在全国茶叶中的占比从1‰上升至5.7‰,后稳定5‰左右(图9)。

图9 六堡茶产量在全国茶叶中占比发展趋势图

2.9 六堡茶产值在全国茶叶中的占比趋于稳定

根据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公布的数据换算[21-34],2003年以来,六堡茶产值在全国茶叶中的占比从6‰上升至17‰,后逐渐降至8‰左右(图10)。

图10 六堡茶产值在全国茶叶中占比发展趋势

2.10 六堡茶产品的平均价格始终高于全国平均价格

根据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公布的数据换算[21-34],2003年以来,六堡茶的产值在全国茶叶总值中的占比始终高于同期的产 量占比,这表明,六堡茶的 平均价格始终高于同期全国茶叶的平均价格,位于同期全国茶叶平均价格的150%~667%之间,这表明其市场定位在全国茶叶中处于中高档位置(图11)。

图11 六堡茶产量、产值在全国茶叶中占比的发展趋势

3 六堡茶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概况

3.1 产业发展和地理标志保护法规体系建设

六堡茶作为食品的一种,除了应当执行《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外,梧州市政府先后发布了《梧州市2009~2015年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2009年)、《梧州市<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实施细则》(2010年)、《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2011年)、《关于促进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2017年)、《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六部政策文件[35-41],以促进六堡茶产业的发展。

3.2 标准体系建设

3.2.1 行业性标准化建设 六堡茶一直以来是以出口为主的茶叶,在以往的出口贸易活动中,由于出口外贸经营公司在2003年以前没有形成文字的产品标准,在对外贸易洽谈中,外贸公司的业务人员一般拿着经外贸公司制成的标准茶号样品到广州交易会上与客商洽谈,国外客商看中了那一个标准茶号样品就签订合同订购该样品所代表的货物,这称为凭样品成交。在货物出口时,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部门也以成交的标准茶号样品作为评判标准,只有货物与成交的标准茶号样品相当或高于成交样品,则才会判定为合格并且放行出口。

2002年,为了顺利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而制定的GXCIQ88-2003《六堡茶》标准,是六堡茶行业性的第一个标准,也是出口标准,该标准首次提出了六堡茶、六堡香等术语及其定义[42]。此后,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相继制定7个六堡茶省级地方标准[43-49]、4个市级地方标准[50-53]、1个国家标准[54]。这些标准覆盖了茶树种植、六堡茶加工、六堡茶产品检验等环节,并且根据相关政策变化及产业发展进行了适时改版完善,或者制定新标准替代原有标准,其相互衔接形成动态的标准化体系,促进了六堡茶产业的规范化发展(图12-13)。

图12 六堡茶现行有效的行业性标准及其适用范围示意图

图13 2003年以来六堡茶有效的标准数与六堡茶生产企业数、总产量的关系

由上可见,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催生了行业性标准的产生,行业性标准的实施又反过来促进产业的规范化发展,其影响是相互促进的。

3.2.2 研究机构参与标准化建设 随着六堡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壮大,梧州市的六堡茶研究机构应运而生,2011年1月成立了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2013年1月成立广西黑茶(六堡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3年8月成立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7年1月13日成立中国广西六堡茶研究院,2017年7月 18日成立梧州六堡茶研究会[55-59]。

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25名委员,其中23名是由梧州本地的政府主要监管部门技术人员、六堡茶主要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组成[57]。该委员会随即组织技术力量着手修订 DB45/T435-2007、DB45/T479-2008两个广西地方标准,并制定《地理标志产品 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43-44,48]。

2014年11月26日,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了DB45/T 435-2014《六堡茶生产技术规程》、DB45/T 479-2014《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DB45/T 1114-2014《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等三个广西地方标准,这三个标准相互匹配协调,形成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体系框架[60]。

在2014年至2015年,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还组织科研人员参加了《六堡茶加工与感官审评术语》广西地方标准及《黑茶 第4部分:六堡茶》国家标准的制定[49,54]。

目前,正在已经获得立项的广西省级地方标准有《六堡茶冲泡及饮用方法》、《六堡茶包装标识运输贮存技术规范》、《六堡茶感官审评方法》、《六堡茶茶园机械化修剪与采茶技术规程》、《六堡茶产品批号编码规范》等5个标准[61-63],目前正在制定中。

上述研究机构的成立和运作,实现了梧州六堡茶技术力量的整合,有力促进了六堡茶标准体系的完善和标准化水平的提高。

3.2.3 生产企业的标准化建设 梧州茶厂曾于1995年4月10日发布首个六堡茶企业标准Q/WC003-1995《六堡茶》,2001年3月26日发布了改版后的 Q/WC003-2001《六堡茶》标准[64-65];茂圣公司先后制定有企业标准 Q/MSCY 01-2005《六堡茶》、Q/MSCY 01-2008《六堡茶》[66-67];广西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中茶公司前身)制定有Q/CYJCK 01-2006《六堡茶》[68]。

随着DB45/T 581地方标准于2009年6月30日的实施[45],所有六堡茶生产企业依法规规定放弃了企业标准的执行改为执行统一的广西地方标准[69]。

至2016年底,获得生产许可证(QS/SC)的六堡茶生产企业多达50家,其中梧州茶厂、中茶公司、茂圣公司、天誉公司、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苍梧六堡茶公司)、广西芊河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芊河公司)、广西苍梧县银泰六堡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银泰公司)等龙头企业无论在生产的历史、规模、专业人才、技术水平、创新能力、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无疑更加具有领先的实力,因而其技术人员成为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员,并且积极参与了相关六堡茶标准的制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这几家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六堡茶相关地方标准的起草、讨论、确认标准送审稿和报批稿,并参与了这些标准审定会的答辨[46-49];其中前三家龙头企业还参与了六堡茶国家标准的起草[54]。

(2)认真贯彻六堡茶行业性标准并获得多种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

(3)部分龙头企业在六堡茶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研发新产品,随着新产品研制的成功,及时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实现规模生产,如茂圣公司制定有Q/MSCY 0001S-2013《金花六堡茶》、Q/MSCY 0002S-2013《六堡茶珍》、Q/MSCY 0003S-2016《六堡珍姜茶》、Q/MSCY 0005S-2016《茂圣调味茶》(含陈皮六堡茶、柠檬六堡茶、菊花六堡茶、甘草六堡茶、金银花六堡茶、桂花六堡茶、茉莉花六堡茶、姜味六堡茶、枸杞六堡茶、薄荷六堡茶、茂圣花茶、玫瑰六堡茶)等企业标准[70-73],中茶公司制定有 Q/WZZC 0001S-2014《窨制花茶》(含桂花六堡茶、茉莉花六堡茶)、Q/WZZC 0002S-2016《调味茶制品》(含陈皮六堡茶(六桔茶)、柠檬六堡茶、菊花六堡茶、桂花六堡茶、玫瑰茶六堡茶、荷叶六堡茶、山楂六堡茶、金银花六堡茶、姜味六堡茶、枸杞六堡茶、甘草六堡茶、罗汉果六堡茶、薄荷六堡茶、茶树花六堡茶)等企业标准[74-75]。

由上可见,六堡茶生产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的成功研发催生了多样化的企业标准,而企业标准的实施又反过来保证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其影响也是相互促进的。

3.2.4 实施六堡茶标准的作用 六堡茶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及《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标准的实施,有效地打击了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为梧州的六堡茶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76]。

企业实施标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促使生产企业积极地在梧州辖区范围内建立茶叶原料基地或采购梧州本地原料;二是促使企业树立起按标准规定生产的意识和观念,确保生产过程符合标准要求;三是促进生产企业在洞窖贮藏条件、产品微生物检验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不断完善、提高;四是促使企业提高生产过程自检自控的能力;五是促进企业及全行业提升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

一言敝之,标准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六堡茶这个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优化了产业结构,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生产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所有获得生产许可证的六堡茶生产企业均建立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其中有6家六堡茶龙头企业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梧州茶厂、中茶公司、茂圣公司等3家企业获得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认证,茂圣公司、梧州茶厂等2家企业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77-78],12家生产企业或合作社获得有机产品认证[79],部分生产企业还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认证证书,其体系的有效运行,确保生产过程持续符合公共卫生和安全要求,与茶叶质量安全相关的认证情况详见图14。

图14 与茶叶质量安全相关的认证及其关系

3.4 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1)生产企业的自检自控

凡获得生产许可证的六堡茶生产企业均建立有实验室,能开展感官、常规理化等项目的自检自控,基本满足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要求。而获得六堡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资格的企业还具有大肠菌群及致病菌等微生物检测能力。

(2)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验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及广西食品监督机构改革的需要,在2013年12月20日前,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对国内生产和市场销售的六堡茶产品进行监督、抽检、风险监控,从2013年12月20日起,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对国内生产和市场销售的六堡茶产品进行监督、抽检、风险监控[80-81]。而国家检验检疫部门则一直负责对出口六堡茶产品及其种植基地原料、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及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的六堡茶产品进行监督、抽检、风险监控。根据梧州市政府要求,广西黑茶(六堡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六堡茶产品进行抽检等。

3.5 市场体系建设

梧州市于2010年3月25日建成梧州蝶山(后因梧州市行政区域调整改称万秀)区六堡茶集中加工区,于2012年11月建成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化集中加工区,建成水木蓝山梧州茶城、丽港茶城两个六堡茶专业市场,不少生产企业或其销售商还通过公共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上销售店铺进行销售,产生了与六堡茶产品配套的包装生产企业,应运而生的现代物流企业则为六堡茶产品运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六堡茶产业链条,六堡茶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并日益壮大[82-85]。

3.6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历经八年多的申报,六堡茶于2011年3月6日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3]。此后,分别于2012年2月21日、2014年10月19日,梧州市举办了两期《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培训班》[86-87]。

由于企业的积极申请,经过梧州市相关部门组织的初审、直属检验检疫局的复审、国家质检总局的终审,至2016年底,有茂圣公司、梧州茶厂、中茶公司、天誉公司、苍梧六堡茶公司、芊河公司等6家六堡茶龙头企业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88-91],其产量占六堡茶总产量的70%。其中有前两家企业的六堡茶产品还获得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证书[63-64],其产量占六堡茶总产量的40%。

在2012年8月至11月,茂圣公司、梧州茶厂、中茶公司先后被批准使用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这三家企业在使用该地理标志一年多后,其六堡茶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茶叶的出厂价随之大幅上涨。2013年与2012年相比,同规格、同等级、同包装的产品,梧州茶厂的茶品出厂批发价增长3%至7%,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的出厂批发价增长了10%至35%[92]。由此可见,地理标志品牌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作为黑茶制作技艺之一的六堡茶制作技艺,由于苍梧县的申报,于2007年12月10日列入《梧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市级保护;又于2014年11月11日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获得国家级保护[93-94]。

3.8 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

近年来,随着六堡茶产业的复兴和饮用六堡茶热潮的兴起,梧州市委市政府日益重视六堡茶历史、文化、工艺、科研成果的挖掘和整理,组织或者鼓励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研究人士著书立说,实现了六堡茶专著从无到有的突破。至今,国内机构或人士出版的六堡茶专著有《六堡茶》(2009)、《六堡茶文萃》(2010)、《思辨六堡茶》(2010)、《中国六堡茶》(2012,2016)、《六堡茶故事与传说》(2012)、《六堡茶诗联选粹》(2014)、《六堡茶之韵》(2015)、《六堡茶大观》(2016)、《六堡茶韵》(2017)等九部十个版本[95-104]。

此外,不少海外研究六堡茶的热心人士或机构,也十分注重六堡茶海外传播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至今海外出版的专著或专辑有《老六堡图》(2010)、《茶艺》之《特别企划:六堡茶》(2010)、《马来西亚吉隆坡茶艺协会成立十周年纪念特刊 走向茶艺》(2010)、《六堡大事茶典》(2013)等[105-120]。

3.9 科技进步

近年,随着六堡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六堡茶生产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日益重视六堡茶的生产技术、工艺技术、生产设备研制、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3.9.1 创新成果获得专利授权保护 作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成果,至2017年7月底,共有74个涉及六堡茶产品、工艺、设备、控制手段、深加工、包装外观设计等创新项目获得专利授权保护,如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项目有(按授权先后次序):《一种六堡茶发酵罐及六堡茶发酵工艺过程》(茂圣公司,2012年)、《蒸茶装置》(梧州茶厂,2012年)、《六堡茶双蒸双压制作工艺》(梧州茶厂,2012年10月4日)、《金花六堡茶的制备方法》(梧州茶厂,2012年)、《六堡茶加湿自动控制装置及自动加湿工艺过程》(梧州茶厂,2012年)、《六堡茶干式陈化仓》(梧州茶厂,2012年)、《六堡茶发酵自动控制装置及自动发酵工艺过程》(梧州茶厂,2012年)、《半自动茶叶压饼机及茶叶压饼工艺过程》(茂圣公司,2013年)、《塔式连续振动蒸茶装置》(天誉公司,2013年)、《圆筛机》(梧州茶厂,2013年)、《茶叶筛分生产线》(梧州茶厂,2013年)、《茶叶筛分的方法》(梧州茶厂,2013年)、《储茶输送装置》(梧州茶厂,2013年)、《全自动茶叶发酵装置》(天誉公司,2014年)、《一种茶叶发酵罐》(茂圣公司,2015年)、《一种茶叶落料装置和茶叶落料方法》(茂圣公司,2015年)、《六堡茶制作工艺及设备》(茂圣公司,2015年)等共17项。

另外,茂圣公司于2013年1月通过出资30万元获得《一种提高六堡茶品质的生产方法》(广西民族大学,发明专利,2012年)使用授权,并获得《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证明》。

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项目有(按授权先后次序):《六堡茶加湿自动控制装置》(梧州茶厂,2012年)、《六堡茶发酵自动控制装置》(梧州茶厂,2012年)、《茶叶拣梗机》(梧州茶厂,2013年)、《抖筛机》(梧州茶厂,2013年)、《风选机》(梧州茶厂,2013年)、《茶叶电子自动称量机》(茂圣公司,2013年)、《茶叶压笠机》(茂圣公司,2013年)、《茶叶提升机》(茂圣公司,2013年)、《蒸茶机》(茂圣公司,2013年)、《茶叶风选机》(茂圣公司,2013年)、《茶叶筛分机》(茂圣公司,2013年)、《茶叶低温干燥箱》(茂圣公司,2013年)、《全自动茶叶发酵装置》(天誉公司,2013年)、《茶叶发酵罐》(茂圣公司,2013年)、《电子称茶压茶装置》(圣原公司,2015年)、《滚动蒸茶装置》(圣原公司,2015年)、《连续蒸茶机》(实用新型专利,圣原公司,2015年)、《便携式茶叶汽蒸定时装置》(中茶公司,2016年)、《全自动化六堡茶金花发花装置》(中茶公司,2016年)、《室外茶叶烘干装置》(中茶公司,2016年)、《蒸汽回收速效煮箩装置》(中茶公司,2016年)、《六堡茶发酵远程自动化监控装置》(中茶公司,2016年)、《茶叶发酵定量喷水测量装置》(中茶公司,2016年)、《六堡茶自动化发酵室》(中茶公司,2016年)、《六堡茶茶叶全自动发酵罐》(中茶公司,2016年)等共25项。

此外,共有32个茶叶包装外观设计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按首个包装获得授权先后次序),其中梧州茶厂5个、中茶公司8个、茂圣公司13个、天誉公司6个,这彰显了六堡茶产品包装的特色和文化底蕴。

3.9.2 创新成果集成获政府奖励 作为创新成果的集成,有13个六堡茶项目成果先后获得市级和省级政府的奖励,如《六堡茶产业化开发研究与应用》(梧州市农科所等,2010年)、《六堡茶发金花形成机理及关键控制技术研究》(梧州茶厂,2013年)等获得梧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塔式连续振动蒸茶装置生产六堡茶研究》(天誉公司,2014年)、《茶叶自动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六堡茶信息化联机生产线研发与应用》(茂圣公司,2015年)、《梧州六堡茶茶园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建设示范》(梧州市农科所,2016年)等获得梧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六堡茶发酵工艺与品质形成关系研究》(苍梧六堡茶公司,2008年)、《六堡茶发酵工艺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梧州茶厂,2013年)、《六堡速溶茶》(茂圣公司,2014年)、《DB45/T1114-2014〈地理标志产品 六堡茶〉》(梧州检验检疫局等,2015年)、《梧州市六堡茶种质资源普查、保护与利用》(市农科所等,2015年)、《六堡茶智能温控发酵技术提升及产业化生产》(天誉公司,2016年)、《金花六堡茶的制备方法》(梧州茶厂,2016年)、《六堡茶标准化茶园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梧州市农科所,2016年)等获得梧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基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六堡茶标准化、产业化研究和实践》(研究报告类)(孔祥军等,2012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六堡茶发酵工艺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梧州茶厂,2014年)获得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21-127]。这表明,科技进步的主力军是生产企业,并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和鼓励。

这些技术进步由点到线到面,逐渐形成系统化,有力推动了六堡茶生产向清洁化、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转变,不但节约资源和能源,还提升了六堡茶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生产效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增强了六堡茶产品的竞争力。

3.10 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十多年前,人们知道六堡茶产制历史有1500多年的也不多;在清嘉庆年间(1801年),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成为全国24种名茶之一,以“侨销茶”著称[1];近年来,六堡茶以更加耀眼的姿态在世人面前亮相,如:

2006年11月23日至27日,茂圣牌六堡茶参加《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并获得金奖,这是六堡茶的第一个国际金奖和茶王奖[128]。此后,六堡茶获得的境外各类茶博会金奖达80多次。

2010年5月,梧州茂圣公司生产的六堡茶作为中国名茶代表进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与其他中国名茶一起展示,并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六堡茶唯一特许产品[129]。

2011年10月,六堡茶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8个代表之一赴美国参展[130]。

2011年12月22日,在在四川峨眉山市举行的《中国地理标志产业化发展高端研讨会》上,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专家刘红春认为申报地理标志保护历时8年之久、道路之曲折、成效之显著在全国前所未有,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功的经典案例。此案例被载入《2011年广西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131-132]。

获得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的梧州六堡茶在2014年7月11日举行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生态原产地与国际贸易》论坛上大放异彩,受到多家媒体关注,六堡茶成为论坛上最大的亮点之一[133];随后,六堡茶又在2014年9月举行的《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亮相[134]。

2014年1月,国家商务部从国家质检总局已获得保护的1660个地理标志中筛选出3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作为第二轮“中欧地理标志合作协定交换清单”,六堡茶成功入选最终名单[135]。

2015年8月3日至9日,以“中国故事中国茶”为主题的中国茶文化周在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举行,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展示了六堡茶产品及其独特的包装设计,并由中国大学生茶艺团表演六堡茶茶艺及六堡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特色文化,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和喜爱。在9日举行的中国茶文化周闭幕式暨百年世博中国名茶评选颁奖晚会上作为黑茶著名品牌之一、广西茶业界唯一代表的茂圣六堡茶摘得“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136]。

六堡茶成为梧州市甚至广西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成为外地游客到梧州甚至广西首选的特产。

4 结 论

以上事实和数据表明:2003年以来,梧州市六堡茶行业从两家生产企业发展到50家企业并与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从无文字标准发展到标准形成体系,产品市场格局从出口为主变为内销为主,市场影响力从历史名茶变为当代名茶,市场定位从中低档茶变为中高档茶,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均持续创出新高峰;这是多种因素持续作用、多方面长期努力的结果。而六堡茶的行业性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则促进了产业的规范化发展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见,六堡茶标准化对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5 讨 论

标准作为科技成果的结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在规范秩序、保证质量、提高效率、促进和谐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六堡茶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生产经验积累等方面越加深入,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其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还没有充分发挥[137-140],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全行业应加大现有六堡茶标准在广度、深度方面的贯彻力度。

(2)少数企业新创制产品(如金花六堡茶、柑桔六堡茶等)并制定有企业标准,若有较多企业跟随生产同样产品,则应当适时制定该新产品的行业性标准。

(3)及时将专利技术成果融入到企业标准或行业标准中,强化标准话语权,提高竞争力。

(4)鉴于国务院已经发布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旨在建立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141]。面对这一潮流和机遇,六堡茶生产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要勇于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争取成为本领域标准的领跑者。

1 陈爱新.广西卷广西名茶概述∥王镇恒,王广智.中国名茶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647-681.

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受理连城红心地瓜干等产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06年第171号).(2006-11-30)[2016-11-26]http://www.aqsiq.gov.cn/xxgk_13386/jlgg_12538/zjgg/2006/200701/t20070105_315342.htm.

3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批准对昌平草莓、富岗苹果、店子长红枣、从化荔枝蜜、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11年第 33号).(2011-03-16)[2016-11-26].http://www.aqsiq.gov.cn/xxgk_13386/jlgg_12538/zjgg/2011/201104/t20110401_181194.htm.

4 祝琳.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市委市政府召开六堡茶产业发展大会.梧州日报,2017-02-10(1).

5 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201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国茶叶,2010,32(5):4-9.

6 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国茶叶,2011,33(5):4-10.

7 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201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国茶叶,2012,34(5):4-11.

8 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2009~2013).中国茶叶,2013,35(5):4-12.

9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201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国茶叶,2014,36(6):4-10.

10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201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国茶叶,2015,37(6):4-11.

11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国茶叶,2016,38(5):4-11.

12 胡晓云,魏春丽,蒋燕婷.2017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报告.中国茶叶,2017,39(5):4-13.

13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2011年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国茶叶,2011,33(5):10-16.

14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2012年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国茶叶,2012,34(5):12-19.

15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2011~2013).中国茶叶,2013,35(5):13-19.

16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2011~2014).中国茶叶,2014,36(6):11-18.

17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2015年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国茶叶,2015,37(6):12-18.

18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2016年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国茶叶,2016,38(5):12-23.

19 胡晓云,魏春丽.2017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国茶叶,2017,39(5):14-23.

20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经济日报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等.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2016-12-12)[2017-06-16]http://www.china-brand.org.cn/ppfbh/2016fbh/.

21 中茶协.2000~2006年大陆茶叶生产情况(2009-03-04)[2017-07-01]http://www.ctma.com.cn/db/2009/0304/2740.html.

22 李亚彪.2007年中国茶叶总产值将近300亿元(2008-05-13)[2017-07-01 ] http://business.sohu.com/20080513/n256828126.shtm l.

23 封槐松(农业部种植管理司).2009年全国茶叶增产增收.中国茶叶,2010,32(2):1.

24 朱仲海.2009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分析.茶世界,2009(12):19-22.

25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10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分析预测.广东茶业,2010(5):2-5.

26 农业部种植管理司.2010年全国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统计.茶叶科学,2011(6):531.

27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11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发布.中国茶叶加工,2011(3):21.

28 王庆.中国茶叶产销形势分析(2011年).茶世界,2012(6):38-45.

29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12年全国茶叶产销回顾及今年形势分析.中国茶叶,2013,35(6):4-7.

30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13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分析和2014年预测.中国茶叶,2014,36(11):4-9.

31 梅宇.2014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和2015年形势预测.中国茶叶,2015,6:50-99.

32 梅宇,王智超,林璇.2015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食品工业科技,2016,37(12):1-8.

33 梅宇.2016年中国茶业经济形势简报及2017年茶叶产销形势预判 (2016-02-28)[2017-07-01]http://tea.sun0769.com/cydt/201702/t20170228_7187418.shtml.

34 国家统计局.2016年茶叶产量241万吨,增产7.4%.(2017-03-07)[2017-06-20]http://www.wuzhou.gov.cn/info/88804.

35 梧州市农业局.梧州市2009-2015年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2014-03-01)[2016-12-15]http://www.wuzhou.gov.cn/info/46134.

36 中共梧州市委员会,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梧发[2009]22号)C∥梧州人民丛书编委会编.六堡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169-177.

37 中共梧州市委员会,梧州市人民政府.梧州市《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实施细则(梧办[2010]132号).(2012-06-15)[2016-11-15]http://www.wuzhou.gov.cn/info/88804.

38 梧州市人民政府.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梧州日报,2012-01-11(7).

39 吴凌平.梧州:十大工程打造六堡茶产业.广西日报,2017-02-13(1).

40 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政办(2017)33号).2017-02-23.

41 梧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关于印发《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梧发改规综〔2017〕76号)..(2017-04-18)[2017-05-06].

42 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GXCIQ88-2003六堡茶.2003-04-08.

43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DB45/T 435-2007六堡茶生产技术规程.2007-11-26.

44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DB45/T 479-2008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2008-04-16.

45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DB45/T 581-2009六堡茶.2009-05-27.

46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DB45/T 435-2014六堡茶生产技术规程.2014-12-01.

47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DB45/T 479-2014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2014-12-01.

48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DB45/T 1114-2014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2014-12-01.

49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DB 45/T 1291-2016六堡茶加工与感官审评术语.2016-04-01.

50 梧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GCWZ/3-2015适制六堡茶品种的快速选育技术规程.2015-12-30.

51 梧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GCWZ/4-2015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规程.2015-12-30.

52 梧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GCWZ/5-2015机械化修剪与采茶技术规程.2015-12-30.

53 梧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GCWZ/6-2015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2015-12-30.

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32719.4-2016黑茶 第4部分:六堡茶.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1-6.

55 吴小龙.广西农业科学院梧州分院揭牌暨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成立五周年“用科技与人才托起六堡茶产业的明天”.梧州日报,2016-01-20(3).

56 苏运胜,黄得欣.助推产业健康发展.梧州日报,2013-01-29(2).

57 吴平.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中国茶叶,2013,35(9):27.

58 卢桂吉.梧州学院中国广西六堡茶研究院举办成立大会.(2017-01-13)[2017-03-15].http://www.gxuwz.edu.cn/article.php?id=22838http://www.gxuwz.edu.cn/article.php?id=22838.

59 梁信开,倪秋敏,赵锦妙.梧州六堡茶研究会成立大会暨茶产业各级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2017-07-19)[2017-07-19].http://www.onlinexijiang.com/a/news/bdnews/2017/0719/56838.html.

60 吴平.《地理标志产品 六堡茶》等标准获批准发布.中国茶叶,2015,37(1):1.

61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5年第一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桂质监函〔2015〕157号).(2016-03-26)[2016-11-17].http://max.book118.com/html/2015/0326/13775455.shtm.

62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6年第四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2016-05-26)[2016-11-17].http://www.gxqts.gov.cn/html/2016-09/201609140938143 256.html.

63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7年第二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桂质监函〔2017〕133号).(2017-04-24)[2017-04-24].http://www.gxqts.gov.cn/html/2017-04/201704241057527992.html.

64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Q/WC003-1995六堡茶.1995-04-10.65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Q/WC003-2001六堡茶(广西梧州地区行政公署技术监督局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登记专用章452400).2001-03-26.

66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Q/MSCY 01-2005六堡茶(梧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企业产品标准备案专用章 备案号:450400-2713).2005-06-28.

67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Q/MSCY 01-2008六堡茶(梧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企业产品标准备案专用章 备案号:450400-3229).2005-06-28.

68 广西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Q/CYJCK 01-2006《六堡茶》(梧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企业产品标准备案专用章 备案号:450400-2894).2006-06-08.

69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3号)(1990-04-06)[2017-05-021]http://www.foodmate.net/law/jiben/64659.html.

70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Q/MSCY 0001S-2013金花六堡茶(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号450361S-2013).2013-09-20.

71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Q/MSCY 0002S-2013六堡茶珍(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号450360S-2013).2013-09-20.

72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Q/MSCY 0003S-2016六堡珍姜茶(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号450134S-2016).2016-03-18.

73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Q/MSCY 0005S-2016茂圣调味茶(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号450135S-2016).2016-03-18.

74 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Q/WZZC 0001S-2014窨制花茶(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号450240S-2014).2014-07-03.

75 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Q/WZZC 0002S-2016调味茶制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号450044S-2017.2017-01-30.

76 吴平.六堡茶地理标志遭侵权?梧州市相关部门果断采取措施成功维权.西江都市报,2016-05-21(3).

77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总局关于公布获得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名单的公告(2013年第188).(2013-12-31)[2016-11-01].http://www.aqsiq.gov.cn/xxgk_13386/jlgg_12538/zjgg/2013/201401/t20140121_394697.htm.

78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总局关于公布获得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名单的公告(2014年第104号).(2014-09-30)[2016-11-01].http://www.aqsiq.gov.cn/xxgk_13386/jlgg_12538/zjgg/2014/201410/t20141031_426320.htm.

79 陈可夫,区荧.茶船行丝路奋蹄赶秋实—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历程回顾.梧州日报,2017-01-13(3).

80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桂政办发〔2013〕112号).(2013-09-27)[2017-03-16]http://www.cnfood.net/news/show.php?itemid=145826.

81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食品生产环节监督管理职能调整的公告.(2013-12-16)[2017-03-16]http://www.foodmate.net/law/guangxi/180579.html.

82 吴凌平.梧州市调整行政区划.(2013-03-29)[2016-01-12]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30329/newgx5154c 32 f-7257989.shtml.

83 黄金铭.历史名茶乘东风沐春雨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化加工区三个入园企业奠基蝶山区六堡茶集中加工区茂圣六堡茶业公司投产.梧州日报,2010-03-26(1).

84 邹锡兰,邹晓晓.苍梧六堡茶产业园投产.(2012-11-13)[2016-12-12].http://roll.sohu.com/20121113/n357493283.shtml.

85 何伟.梧州六堡茶产业未来5年综合产值有望超100亿.(2016-10-19)[2016-10-31].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61019/3494106_c.html.

86 吴平.确保产品质量特色[N].梧州日报,2012-02-23(2).

87 吴平.广西梧州举办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培训.中国茶叶,2014,36(11):29.

88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核准北京东村潭柘望乡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企业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的公告(2012年第100号).(2012-07-18)[2016-11-30]http://www.aqsiq.gov.cn/xxgk_13386/jlgg_12538/zjgg/2012/201207/t20120726_238968.htm.

89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核准张家口罗川贡米有限公司等企业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的公告(2012年第158号).(2012-10-17)[2016-11-30]http://www.aqsiq.gov.cn/xxgk_13386/jlgg_12538/zjgg/2012/201210/t20121023_315150.htm.

90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总局关于核准河北美客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的公告(2014年第 86号).(2014-07-28)[2016-11-30]http://www.aqsiq.gov.cn/xxgk_13386/jlgg_12538/zjgg/2014/201408/t20140813_419349.htm.

9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总局关于核准锡林郭勒盟羊羊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的公告(2014年第 140号).(2014-12-24)[2016-11-30]http://www.aqsiq.gov.cn/xxgk_13386/jlgg_12538/zjgg/2014/201501/t20150104_429470.htm.

92 龙天传,通讯员徐瑕.梧州三家茶企使用地理标志一年多,自身六堡茶的知名度持续提升使用地理标志六堡茶更“得价”.西江都市报,2014-03-09(3).

93 梧州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梧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梧政发[2007]63号).(2007-12-10)[2017-05-21]http://china.findlaw.cn/fagui/p_1/93024.html.

94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14〕59号).(2014-11-11)[2017-05-2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2/03/content_9286.htm.

95 梧州人文丛书编委会编.六堡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1-198.

96 吴浩岭,覃柱材,莫炯升,覃并等主编.六堡茶文萃.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1-182.

97 李贤武编著.思辨六堡茶.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1-283.98 彭庆中著.中国六堡茶.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1-369.

99 彭庆中著.中国六堡茶.北京: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2016:1-558.

100 周陆奇主编.六堡茶故事与传说.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12:1-138.

101 苍梧县诗词学会编.六堡茶诗联选粹.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1-257.

102 梁直编著.六堡茶之韵.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1-68.

103 马土成,杨麦,龙志荣,邱瑞瑾等编著.六堡茶大观.桂林:漓江出版社,2016:1-358.

104 广西电视台编.六堡茶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1-269.

105 林平祥,蔡国兴编著.老六堡图.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祥兴记,2010:1-108.

106 罗英银.寻味六堡茶茶艺.普洱壶艺(台北五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0,34(3):14-21.

107 罗英银.六堡茶百年摇摇晃晃侨销路茶艺.普洱壶艺(台北五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0,34(3):22-29.

108 苏映纯.矿区古城寻六堡茶旧情怀茶艺.普洱壶艺(台北五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0,34(3):30-35.

109 何志强.六堡茶的历史轨迹 茶艺.普洱壶艺(台北五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0,34(3):36-37.

110 《茶艺.普洱壶艺》编辑部.六堡茶的传说与茶树溯源 茶艺.普洱壶艺(台北五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0,34(3):38-39.

111 梧州市农业局.梧州市六堡茶产业现状 茶艺.普洱壶艺(台北五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0,34(3):40-43.

112 吴平.六堡茶的标准与其定义 茶艺.普洱壶艺(台北五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0,34(3):44-47.

113 吴平.六堡茶之槟榔香味溯源和辩析 茶艺.普洱壶艺(台北五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0,34(3):48-51.

114 陈淦邦.香港的陈年六堡茶-专访白水清 茶艺.普洱壶艺(台北五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0,34(3):52-55.

115 苏映纯.盛夏口味六堡茶茶艺.普洱壶艺(台北五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0,34(3):56-64.

116 郑翔如.六堡茶再现风华台湾品茗会茶艺.普洱壶艺(台北五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0,34(3):66-69.

117 苏映纯.六堡茶图鉴茶艺.普洱壶艺(台北五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0,34(3):70-85.

118 马来西亚吉隆坡茶艺协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刊编委会.马来西亚吉隆坡茶艺协会成立十周年纪念特刊走向茶艺.吉隆坡:马来西亚吉隆坡茶艺协会,2010:1-116.

119 吴平.六堡茶风华再现,渐成海外媒体新宠-海外报道六堡茶掠影 中国茶叶,2010,32(9):31-31.

120 彭庆中著.六堡茶大事典 从大马到中茶.台北:五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3:1-479.

121 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度梧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的决定(梧政发〔2011〕36号).(2010-04-18)[2017-07-27]http://www.wuzhou.gov.cn/info/68380.

122 梧州市人民政府.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度我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的决定(梧政发〔2014〕20号).(2014-05-23)[2017-07-29]http://www.wuzhou.gov.cn/info/121360.

123 梧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委员会办公室.2014年度梧州市科技进步奖专家评审组建议获奖候选项目公示梧州日报,2015-03-31(7).

124 梧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委员会,梧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委员会办公室.2015年度梧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项目公示.(2016-05-04)[2017-07-27]http://www.wzskj.gov.cn/archives.aspx?id=70.

125 中国六堡茶.2016年度梧州市科学进步奖六堡茶三项研究成果获奖.(2017-07-26)[2017-07-29]http://www.chinadarktea.com/news/5/22161.html.

126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广西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2012-12-27)[2017-07-29]http://http://max.book118.com/html/2015/0329/13975478.shtm.

127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2014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桂政发〔2015〕15号公布)(2015-03-20)[2017-07-27]http://www.cdpsn.org.cn/policy/dt202 l41774.htm.

128 陆欣,陈健新,麦朝枢.六堡茶,首度出击一举登顶.梧州日报,2006-12-06(4).

129 麦朝枢、陈健新.茂圣六堡茶列入中华名牌名茶 进入上海世博会.梧州日报,2010-03-25(8).

130 吴平.国家商务部组织18个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赴海外宣传六堡茶“走进”美国参展.西江都市报,2011-12-13(3).

131 吴平,苏悦娟.国家质检总局研讨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六堡茶申报成经典案例.梧州日报,2012-01-07(1).

132 佘鸿雁.2011年广西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发布六堡茶原产地保护成经典案例.南国早报,2012-04-18(10).

133 龙天传,吴平.梧州生态六堡茶登上“大舞台”亮相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西江都市日报,2014-07-13(2).

134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亮相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2014-09-16)[2016-11-12]http://www.aqsiq.gov.cn/zjxw/zjxw/zjftpxw/201409/t20140916_421470.htm.

135 韦万春.顺应时代的绿色通行证——检验检疫部门加强生态原产地和地理标志保护工作让广西生态产品走向世界.中国国门时报,2015-01-29(4).

136 吴平.茂圣六堡茶飘香米兰世博会.梧州日报,2015-08-13(1).

137 邱瑞瑾,马士成,黄丽蕴,龙志荣,于翠平,曹中环,郑新强.六堡茶种质资源调查初报.茶叶,2017,43:28-31.

138 吴平.《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标准与《六堡茶》标准的比较.茶叶,2015,41:86-92.

139 段红星,杨娜.普洱熟茶与六堡茶的品质比较研究.茶叶,2011,37:150-151.

140 吴平.六堡茶产品标签存在问题及对策.茶叶,2015,41:154-158.

14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重点任务分工(2017-2018年)的通知(国办发〔2017〕27号).(2017-03-21)[2017-05-2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4/01/content_5182637.htm.

Advances in development and standardization of Liu-Pao tea industry

WU Ping
(Wuzhou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Wuzhou 543002,China)

The present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standardization of Liu-Pao tea industry in Wuzhou City since 2003 so as to explore a roa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quantity,yield and output value,export volume and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export ratio,brand value were discussed,and the local legal system,standard system and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Liu-Pao tea industry,quality inspection system,market system,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protection,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xcavation,technological progress,visibility and influence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measures were reviewed.Since 2003,two Liu-Pao tea companies have developed into industrial clusters,in which a standard formation system was formed from the non-word standard,a domestic market structure was established from an export-oriented market structure,the market positioning was changed from the low-grade tea into the high-end tea,and the industry influence was changed from historical tea into contemporary tea.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iu-Pao tea industry is the result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including standardization of Liu-Pao tea.

Liu-pao teaindustry;development;standardization;advance

TS272.5+9;TS207.2

A

0577-8921(2017)03-134-12

2017-08-10

吴平(1963年-),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进出口食品检验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管理。

猜你喜欢

六堡梧州市梧州
梧州市第八中学 勤奋创新 润心立德
中共梧州城工委
参观六堡开茶节游记
梧州市房价运行和减少金融杠杆的思考
梧州市留用地工作调研报告
六堡茶机采茶园建设与管理关键技术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与茶相逢在六堡
八十多载后寻访梧州
梦梧州(外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