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社深度合作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孵化模式探索

2017-10-31黄耀明

东方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黄耀明

摘要:专业社会工作越来越成为我国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与推力,社会治理迈向精细化的战略定位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当前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着重理论知识教育轻实务实训、有专业无学科、社工毕业生流失率严重、人才培养模式与社工行业需求脱节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社会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质量不高及供给动能不足等方面造成的。基于ZS社会工作人才孵化基地的实践研究,发现校社深度合作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孵化模式可以突破前述矛盾与困境,实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校社弥合。

关键词:社会工作;校社合作;人才培养;孵化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又一次创新性提法,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社会治理迈向精细化路径选择的重视,亦是今后五年建构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社会治理格局的重大战略安排。与此相适应,继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发展专业社会工作”之后,2016年及2017年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相继提出“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和“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战略部署。从“发展--支持到促进”的表述,说明专业社会工作不仅已经逐渐成为实现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与推力。而且常态化地进入中国政府高层决策的视野,实现了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国家认同。

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要求以来,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与人才培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310所高校、70余所高职高专学校和104所高校(研究机构)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专科和硕士学生,每年毕业生近3万人。截止2015年,全国通过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的持证社工达20.6万人。全国各地投入支持社会发展的力度也逐步升温,仅2015年就高达26.63亿元。[1]但是,我国当前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着重理论知识教育轻实务实训,有专业无学科,社工专业毕业生流失率高,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需求脱节等问题。要化解此困境,必须从反思和调整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文章以ZS专业社工人才培养孵化基地为例,认为校社深度合作的专业社工人才培养实践模式探索,不仅可以化解前述矛盾与困境,而且可以实现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研究问题

与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发展不同,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具有两个鲜明特征:教育先于实践和自上而下。与国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比较而言,教育先于实践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第一个特征。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起步较晚,肇始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民国时期。1987年,马甸会议后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这标志着我国新时期高校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正式起航。时至今日,我国的社會工作教育出现了飞速发展的态势,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化教育并行推进。自上而下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第二个特征。从中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各部位出台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和纲要、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体系建设、培育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及促进财政支持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尤其是上海、深圳等地更是制定并实施了极富地方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战略,经过多年实践逐步形成了被业界称之为政府购买项目的“上海模式”和政府购买岗位的“深圳模式”。与此不相匹配的社会现实是,社会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同度依然较低,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实务能力与社会期待值仍存差距,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流失率高等问题长期存在。以深圳为例,2008年至2013年,深圳社工流失率分别为8.2%,9.8%,13.4%,17.6%,18.1%,19.8%;仅2011年跳槽转岗的社工占总量的28.7%。[2]究其缘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中国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长期以来,高校人文社科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有自己的一套规则: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学习轻批判反思。社会工作专业的特质是极其重视实践并强调在实践中进行专业成长与价值反思。从近几年的全国性社会工作教育研讨会交流材料及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看,目前多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程及通识选修课程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一些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尤其是实务类的选修课程开出率极低,这样的课程设计比例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尤其是实务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社会工作师资不足亦是影响因素之一。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学科发展较为缓慢,一些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师资基本由哲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或者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教师转型担任。这部分师资中的多数人通过近几年的培训、研讨等方式提升了一定的实务能力,但仍有部分师资基本不能给予学生传授更好的社会工作实务技能训练。加之高校教师职称评价体系中重科研轻实务教学的倾向使一些教师对实践教学不屑一顾,更是使社会工作实践教学雪上加霜。要知道,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中各个环节的重中之重,目前施行的教学大纲规定社会工作本科生至少要完成800小时以上的实习任务。但由于缺乏有经验的专业督导老师作为支撑,有些高校基本上就是采取在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工机构挂上牌子,或者组织学生到机构“放羊式”自由实习,甚至未经严格培训到社工机构顶岗。以上这些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不扎实表现使学生不能有较好的专业认同,更谈不上完全委身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与追求。当然也就无法让学生真正在社会服务中体验专业的价值与快乐,实际把握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技巧和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与伦理等。

二是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自身的专业认同度过低。调查发现,在校社会工作学生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度高于在职社会工作人才。研究者在对福建省20家社工机构的120位专职社工问卷调查中发现,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较高的占18%,一般的占30%,而认同度较低的占52% 。在对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大三的100名学生问卷调查中,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较高的占30%,一般的占30%,而认同度较低的占40% 。为何入职后反而对专业认同度降低,受访对象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按主要因子梯度排序):薪酬待遇过低、工作压力大、专业技能不娴熟、升职空间小、社会认同度低等。因此,专业认同度过低是制约专业社会工作者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的重要因素之一。endprint

三是社会工作人才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不高。有学者指出,中国的专业社会工作發展还存在相当艰巨的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框架。[3]也就是说,我国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本土化程度不高,具体表现为社会工作人才专业能力的框架尚未有一个本土性的评价标准,如何评价社会工作的服务成效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社会工作人才服务及解决本土性社会问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就专业社会工作毕业生来说,普遍存在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不足的限制,在实施具体社会工作服务时,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学院知识与社会生活经验进行有效融合,当然在处理较为复杂的服务对象个案时就更显得力不从心。

传统的高校人文学科专业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学习轻实践技能培养倾向,由此而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自然是课堂教学占据主体地位,实践教学次之。社会工作专业浸染其中,亦不能置身其外。深究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缘由,从社会工作人才的供给侧看不外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高校社会工作人才供给结构不合理,在课程设置、学分设计及能力培养定位等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双师双能型”教师缺乏,不能支撑优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二是高校社会工作人才供给质量不高,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难以适应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新业态与新要求,有的高校甚至简单用招生和就业两个热度去衡量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标准,真是贻笑大方;三是高校社会工作人才供给动能不足,校地校企校社合作不够紧密,产学研合作积极性不高,办法不多,机制不健全等存在制度障碍。特别需要要指出的是,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较,社会工作是一个充满价值和实践取向的专业。这二者都必须透过学生在参与式的实践教学中感知社会、认知社会和分析社会,并在此过程中内化尊重、平等、接纳等社会工作价值并将其运用于服务社会。

二、文献回顾

学界关于社会工作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与研究几乎是伴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在高校的设置开始的,而对于高校培养出来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所具备的社会服务能力是否能够胜任复杂的社会需求则越来越成为各界质疑的焦点。“人才孵化”的概念发端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其特指将初始形态的人力资源得以通过一定环节的实训或改造,使之成为具有一定水平及能力,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力资源的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学者更多在研究中使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一词,而较少用“社会工作人才孵化”来探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育过程。[4]顾名思义,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侧重于高校教学环节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而社会工作人才孵化则强调高校教学环节与社会组织或社工机构实践的有效衔接。

对于前者来说,目前学界确实已形成一股呼吁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必须回归学校教育的声音。臧其胜认为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提高与评估的途径有两条:课堂教学与机构实习,但目前国内仍然面临跨越横亘在课堂准备与现场表现之间的鸿沟的现实困境。[5]其大胆地指出突破这种现实困境的更好策略并非是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而是回归课堂,推动课堂改革,发展标准化案主的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提高与评估的需要。这个观点代表一部分学者的声音,戚欣在较早时间就提出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往往要回到学校教育的有效载体上。[6]史铁尔等人亦从不同的学校教育环节阐述课堂教学等对于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陈薇,2006;史铁尔,2007;古学斌,2011)。他们或是从实务教学入手,或是探索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发展式学习模式,或是强调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及能力建设等方面呼吁重视学校教育环节的价值与意义。

就后者而言,学者谈论更多是强调机构实习及学生进入高校教师领办社工机构实习或就业方面的话题。蔡屹和何雪松通过对上海18个社会工作机构的21位负责人的深度访谈发现,三种类型(伴生型、政府主导型和自主型)的社工机构基于岗位的不同对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有一定的差别。他们还别出心裁地提出一个机构维度、岗位维度和能力维度的三维能力模型,认为这一模型对于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和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评价和激励具有启示意义。[7]在实际开展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中,童敏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不同专业化策略比较,发现只有将能力建设、心理调适和社会支持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保持动态中的平衡,才能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水平。[8]而这种水平与服务质量提升的保障基础则是直接指向社会工作学生培养的社会实践与社会体验。姆勒(Edward Mullen)就坚持助人者更多是发挥个人的影响力而不是简单运用技术,而社工个人影响力的建构与培养决不是简单依赖课堂教学可以完成。[9]王思斌也始终强调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通过实践来改善个人与群体福祉的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它要求社工能够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的受助者提供有效服务。[10]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建构社会工作人才的知识体系就是一个以价值观、理论--实践模式和技巧三者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缺一不可。

综上,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社工人才的质量焦虑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这种困境具体表现为高校社会工作人才理论知识教学与实务操作能力的脱节,社会工作人才能力规格与社工机构及社工岗位要求脱节,社会工作人才基本能力与解决中国本土性社会问题能力要求脱节等问题。要化解上诉问题与困境,实施校(高校)社(社工机构)深度合作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孵化模式,可以为当下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三、校社深度合作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孵化模式

2012年,为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情境化、在地化和实现人才培养的能力建设。闽南师范大学社工教师积极领办漳州市第一家社工机构—漳州市致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基于此,社会工作专业于2014年在社工机构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孵化基地。这种校社深度合作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孵化模式的基本框架是高校提供师资督导及学生服务实践实习参与,社工机构提供项目实施资金、实习岗位、优质机构督导等方式共同推进高校社工人才的价值内化、实务能力及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培养,进而在提升社会组织项目运作水平及社会服务效果的同时,培养理论水平与实务服务技能兼备的合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endprint

(一)社会工作人才孵化模式的基本流程。采用社工学生在高校老师及机构项目督导老师的分类指导下,自由选择专业服务方向进社工机构。主要做法是社工服务机构提供经费供大一学生分时段进机构观摩学习;大二大三学生利用假期及课程实践进机构与一线社工跟班实践学习,大四学生进机构进行一学期岗位实习并入壳孵化,学生考取社工师资格并找到就业岗位或完成创业筹备后出壳孵化完成。若学生完成本科学业但尚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仍可在社工机构进行壳内孵化。本项目的特点是以生为本,凸显个性,注重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及延续性。其优势在于社会组织提前介入教学环节,实现社工人才培养的实务性技能与应用性连接,校社人才培养的出口与入口连接,教师课堂教学与实务研究的连接。高校督导老师协助并指导社工机构申请生成各类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社工学生可以在战略合作社会组织定向就业,如就业未成功实现则机构继续提供急需就业培训及孵化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基础。

(二)大一阶段:通过机构了解和实务观摩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养成。根据学生专业成长的特点,项目实施的大一阶段,首先是确定入壳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名单,通过公布机构名单及简介,引导学生走访机构,了解机构,尤其是社工机构的社工服务项目及导师情况,然后进行自主报名和双向选择。最后公布入壳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名单,根据项目实施几年的统计,每年入壳参与孵化的学生约占总招生数的20%,并且呈现出逐年攀升的现象。

(二)大二阶段:通过课程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事务性能力。化解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低、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需要教师将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与案例教学及机构课程实践相结合。有研究者认为,本土化模式还需从创新社会工作教育理念、培养应用能力与研究能力兼具的专业人才、推进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的规范化、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等路径加以实现。[11]

而在大二时期将社会工作学生的课程实践放在具体的社会工作机构实际服务中,不仅可以弥合课程教学理论知识与实务的裂缝,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掌握社会工作事务性能力有重要作用。

(三)大三阶段:透过暑期跟班实习培养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复合型特點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的洞察力及人文关怀。大三学生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明晰了研究社会问题及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但是,大三学生对于具体的社会感受及社会认知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大三阶段主要是透过暑期跟班社工机构的项目组进行入户探访情景感知及问题分析技巧实训,在跟班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过程中培养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

(四)大四阶段:参与全程的一学期集中机构实习提升社会工作直接服务能力。社会工作实习是社会工作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环节,也是在实践中巩固学生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在实践中检验课堂知识和发现新问题、进行新探索、发展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措施和教学制度安排。[12]因此,大四阶段的一学期集中实习至关重要。具体环节包括:配备专门的校内和机构督导进行跟踪指导,将每位同学配对到具体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进行参与,每周撰写实习周记与督导互动,具体参与社会工作实务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工作直接服务能力。

四、经验与反思

无论是西方的社会工作发展经验还是中国本土性的社会工作发展历程都在证明一个事实,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源自社会需要。而社会工作教育的使命及存在意义则在于培养能够胜任解决个人、家庭、群体乃至社会困境及问题的人才。尽管当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尚存在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社会工作教学改革急需创新、学生的实务能力及社会工作价值观内化有待增强等问题。但我们也应该看见,在过去的近三十年时间里,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迅猛,各高校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水平日益提升,这一点连国际社会也为之点赞。校社深度合作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孵化模式正是基于这样背景的一种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从整个项目实施的结果看,项目至少取得了三个预期的成果。

(一)有效连接了高校社会工作课堂教学与社工机构的实务实践。校社深度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推动了师生在教学与实践中的一体化互动,成功实现实践教学迁移到具体实际的社会场景。这种模式不仅弥补了纯课堂教学的实务操作欠缺,而且提升了学生社会工作价值内化的水平。

(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社会工作服务能力。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度在某种程度上讲主要有赖于社会工作实务者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的能力框架要求是基于助人者这个职业特征来界定的。按照卢卡斯的说法,社会工作的助人职业特征主要是关心、勇气和谦恭,这三者关系到社工助人过程的影响力、持久稳定的情感、敢于承担成功和失败,校社深度合作恰恰可以将学校的技能掌握与社工机构的社工影响力培养有机结合,参与项目学生的社会工作服务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有效推动了社会工作学生的出壳就业与创业。在本项目中,社工机构作为一个孵化器由于具备高校教师的全程参与,学生的多元化能力培养得到天然的保障。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者,同时也是一个同行者、实践者和探索者。学生可以在孵化器内近距离地观察、模仿社工机构的运行与管理,社工项目的生成、实施与评估,一线社工的实务操作等。这些做法都有效地推动了参与学生的就业与创业。

诚然,校社深度合作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孵化模式在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看见一个个社工学生成长及蜕变是让人鼓舞的。我们也意识到,整个项目的行动研究尚不够规范和深入,在校学生提前介入社会工作实际服务存在专业伦理质问,参与项目学生在接触具体服务对象时体现出来的那种迷茫与失落等问题依然急需项目组去面对和解决。还有,这种校社深度合作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就是破解以上诸多难题的最佳方式仍需进一步实践与探索。但我们始终相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不能离开具体而真实的社会情境,更不能忽视对学生多元服务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亦君:中国青年报,2015年1月26日.

[2]黎燕丽:社工职业认同度与社工专业能力发展探究〔J〕,载《社会工作与管理》

[3]周宏等: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载《财经问题研究》,2009(9):103—109.

[4]张学东等:社会工作人才孵化的制度性嵌入与创新〔J〕,载《甘肃理论学刊》,2012(1):75—79.

[5]臧其胜:“回归课堂”抑或“孵化机构”: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的路径选择〔J〕,载《社会工作》,2014(5):55—64.

[6]戚欣: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特点及培养〔J〕,载《社会科学战线》,2007(6):44---47.

[7]蔡屹、何雪松:社会工作人才的三维模型〔J〕,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4(4):17---26.

[8]童敏:社会工作实务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16页.

[9][10]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44--147页.

[11]方舒、冯均艺:社会工作本科培养模式的本土化构建〔J〕,载《社会建设》,2015(6):43---52.

[12]王思斌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版,第105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