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顶岗实习”的运行机制障碍及其最终归宿

2017-10-26张大友杨晓峰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0期
关键词:顶岗实习运行机制师范生

张大友+杨晓峰

摘要:顶岗实习为师范生培养和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顶岗实习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存在运行机制障碍以及现实基础正在逐步消解的困境:各自为政是顶岗实习的协调机制障碍,主体多元是顶岗实习的工作机制障碍,经费压力是顶岗实习的保障机制障碍,城乡一体导致顶岗实习现实基础的逐步消解。现阶段,要维持顶岗实习的有效运行,需要进一步完善其运行机制,而教师教育共同体则是顶岗实习的发展方向及最终归宿。

关键词:师范生;顶岗实习;运行机制;教师教育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0-0029-03

作为一种师范生实习模式,顶岗实习是高师院校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它以师范生实习为突破口,旨在同步提高未来教师和在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带动师范院校和农村中小学共同发展,目前被很多师范院校采用。本文通过典型调查法,对西南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院校开展顶岗实习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对顶岗实习的运行机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一、顶岗实习的发展轨迹

原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等学校率先提出“顶岗实习”以后,各地结合实际对此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目前顶岗实习已经成为师范生的一项基本教育实习制度,下面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说明顶岗实习的不同发展阶段。

1.单纯顶岗实习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顶岗实习探索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完成国家和上级部门对实习支教工作的规定动作,参与主体局限在师范院校与农村实习学校之间。2007年9月该校从中文、英语、数学等专业学生中,选派了31名学生分赴周边区县8所农村学校开展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学校在随后的年级中进一步扩大了“顶岗实习”的规模,扩大了试验范围。学校通过制定保障顶岗实习有效推进的系列政策文件,固化了顶岗实习制度,并逐步以之取代传统实习。

2.“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中级阶段。该校根据追踪研究,发现早期的顶岗实习中,师范生是单纯局限在低水平的农村学校实习,不能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互动。于是学校进一步提出要盘活现有的优质师资资源,让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深入农村中小学开展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代替农村中小学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利用这个时机,回到师范院校,接受师范院校的“回炉”培训,即“顶岗实习、置换培训”,这样既解决了农村师资队伍短缺的问题,也能够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这个思路下,从2009年开始,该校派出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同时,开展对农村学校老师的回炉培训。2009年,对来自周边区县45岁以下,5年工龄以上的乡镇中学的150名教师开展了为期12周的培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高级阶段。通过深入研究世界教师教育变革的基本趋势,长江师范学院在借鉴其他院校顶岗实习经验的基础上,把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与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结合,进一步把松散的参与主体构建为四位一体的“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共同体”,共同体的建立将顶岗实习运行机制的探索推向了最新发展阶段。长江师范学院搭建以“高师院校—地方政府—中心学校—基层中学”为模式的合作框架,在县域范围内,选取教学实力雄厚的重点学校,作为学校师范生见习基地,学校筛选的优秀师范生先在基地进行为期1—2个月的教育见习,由基地的优秀教师予以指导,完成见习后,学校再组织这部分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将其在重点学校获得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经验传递到农村中小学,从而放大重点学校优质师资资源的传递效应。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与农村学校维持长期的顶岗互动关系,从而构建起“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共同体”。该共同体模式不是停留在临时任务性的顶岗和置换,而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施,突破了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单兵作战的困境,促进了区域总体教育效能的提高,是对“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深化与超越。

二、顶岗实习运行机制障碍及现实基础的逐渐消解

从教育部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均对顶岗实习给予了高度关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保障其顺利运行,使顶岗实习为师范生培养和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顶岗实习仍然存在运行机制障碍和现实基础逐步消解的困境。

1.主体多元:顶岗实习的工作机制障碍。由于顶岗实习牵涉多个实施主体,而且各个主体间不是平行的关系,其中既有合作伙伴关系,也有上下级关系,组织协调关系复杂。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分属不同管理主体,相互不存在行政管理关系,双方的合作只能通过协议方式推动。师范生顶岗实习和单纯的教育实习也存在较大差异,涉及在岗教师与师范生等多个主体及其分属部门的协调沟通等问题,由于各方协调的成本高,制约了教育行政机构、中小学校顶岗实习的教师与学生等参与顶岗实习的积极性。

2.利益分歧:顶岗实习的激励机制障碍。我们调查中发现,顶岗实习主体间的利益分歧是影响师范生顶岗实习顺利展开的主要障碍之一。顶岗实习打乱了实习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各个环节需要重新安排,工作量大增,对实习生的学习进程也有较大影响,同时顶岗实习一般是多个专业学生集中实习,管理上的复杂化、差异化倾向显著。另一方面,与传统实习相比,顶岗实习使得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获得的专业指导弱化。由于实习生顶岗以后,农村学校教师要离岗置换接受培训,导致一些学校缺乏教师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同时,相对来说,农村学校的部分教师的总体专业水平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师范生在实习中快速提升专业素质。[1]同时顶岗实习对其他参与主体的激励效应也不充分,特别是中小学校在顶岗实习中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没有充分显性化为工作业绩,使得中小学对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3.经费压力:顶岗实习的保障机制障碍。经费的缺乏是导致实习生生活质量、专业提升难以保障,学生难以安心教学,制约顶岗实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对于传统教育实习模式,顶岗实习的开展牵涉主体和环节较多,成本更高。顶岗实习学校的确定,实习生的指导费、生活补助、往返路费等费用都相对更高。从基础教育角度看,条件好的学校,一般不需要顶岗实习生,需要顶岗实习学生的学校一般来说本身条件较差,办学经费短缺,接受顶岗实习生会直接增加学校的经济压力,自然会影响其接纳顶岗实习生的积极性。endprint

4.城乡一体:顶岗实习现实基础的逐步消解。顶岗实习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顶岗实习主要是基于两大背景而产生的:(1)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师范院校师范生教育教学实习难,实习实效性缺乏,师范院校的实习学校均为城市条件较好的学校,城市学校由于升学率等教育质量考评因素的考量,担心接受实习生会影响其原有的教育教学秩序,不放心实习生的教学水平,从内心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导致城市学校接受实习生的容量受限,只在城市学校开展实习,实习生从事教育教学的机会短缺,自然实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提高师范生实习的实效性就成了师范院校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2)长期以来,城乡经济社会等先天和后天条件存在巨大差异,农村学校难以吸引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教师前往任教,师资短缺,而顶岗实习正是为同时解决上述两个不同方面的问题而提出的。上述两个方面问题的存在是顶岗实习得以产生,赖以存在的基础。

而我们调查的情况是,当前一些地方顶岗实习解决贫困地区师资问题的功能已经逐渐淡化。随着国家多年来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师队伍持续得到充实,加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农村学校适龄儿童逐年减少,农村学校师资缺乏的问题正在得到有效缓解,部分学校甚至出现有教师没学生的情况。因此,需要且愿意接纳顶岗实习的学校越来越少,中小学校参与顶岗实习的意愿越来越低。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该地区长期是国家级贫困地区,师资不足一直是该地区教育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但随着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该地区经济社会教育等均得到了巨大发展,师资短缺问题已经大大缓解。近年来,该区在引进教师的时候,已经不是来者不拒了,对一些重点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也同样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挑选,而且现在每年还要引进一定数量的硕士生等高学历人才。地处渝东北的另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也与此类似,重庆某师范学院根据市教委的统一安排,与该县结对开展“顶岗实习,置换培训”,但派往该县一所乡镇中学的实习生,不但没有被安排“顶岗”,而且还被严格限制了上课时数,实习生抱怨上课机会太少,得不得真正锻炼。可见,目前原来师资缺乏的地方,这一问题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顶岗实习的现实基础正在被逐渐消解。

三、顶岗实习的推进策略及最终归宿

顶岗实习将师范生实习与支教相结合是制度上的创新,除了社会价值外,还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中小学校尤其是偏远农村中小学校,对优秀师范生支教的需求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客观存在。对于师范生与高校来说,师范生深入中小学校,一方面可以促进他们了解我国基层教育现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可将中小学校的诉求带回高校,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配置的全方位改革。[2]所以,在当前仍需要完善顶岗实习的运行机制,促进顶岗实习的高效推进。

1.要维持顶岗实习的有效运行,需要进一步完善其运行机制。(1)做好实习生的各种权益保障工作,减少顶岗实习的机会成本。实习期间也是师范生面临毕业、考研、就业等重要任务的阶段,这些任务与顶岗实习在时间上和精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冲突。高师院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协调好几者的关系,将上述几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在制订课程计划时,科学设计各类课程设置的时间段,保证顶岗实习学生的理论学习不受影响,同时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考研、就业等实际情况也要予以充分考虑。这样使师范生的实习、学业、毕业、考研、就业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最大限度地降低顶岗实习的机会成本,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2)充分发挥评价和激励作用。由于顶岗实习的配套评价与鼓励政策不够完善,一些中小学甚至实施了限制教师脱产学习的政策。在师范院校中,不仅教师不愿意参与,师范生也缺乏参与热情。教育管理部门、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等主体需要加大对顶岗实习教师与学生的鼓励力度,将他们在顶岗实习中的表现纳入工作业绩奖励范围,在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奖学金分配、毕业生推荐等方面予以充分体现,从而激发教师与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积极性。(3)加大协调沟通力度。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校等多元主体的联动协作直接决定师范生顶岗实习价值的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本地区顶岗实习政策的制定与宣传,特别是顶岗实习配套资金的筹集与管理,统筹协调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的之间的关系。中小学校要切实承担师范生的生活安排、安全管理、补贴支付,以及本校指导教师安排等主体责任。师范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前期培训、实习生选拔、带队教师安排,顶岗实习的全程跟踪与信息反馈,协调好师范生理论课程学习,毕业、就业服务等工作。不同主体间要明确各自责任、加强沟通交流,协同推进顶岗实习。[2]

2.教师教育共同体是顶岗实习的发展方向及最终归宿。顶岗实习解决农村师资缺乏的功能逐步消解之后,正在转化为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载体,成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一种渠道,成为师范院校、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小学协同创新的一种形式。[2]从历史大趋势看,各个部门单兵作战,壁垒分明,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协同创新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重要的生产组织形式。各部门之间通过组建发展共同体,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補性资源,是当今社会科技创新、社会生产的新范式。在教师教育方面,教师培养的责任也将由师范院校独立承担,走向社会各部门共同承担,师范生与在职教师培养也必然会进入“教师教育共同体”时代。教师教育共同体是改革教师教育模式,拓宽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多方共赢的新尝试、新举措,有利于有效提升教育系统的整体效能,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对顶岗实习的全面超越。[2]

参考文献:

[1]吕京.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存在的问题及实现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2]杨晓峰.久远、蔓延、内涵:使命理性推动下的师范生顶岗实习[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0).endprint

猜你喜欢

顶岗实习运行机制师范生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检察权透明运行机制探微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