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不同政策下美国印第安人的身份认同

2017-10-25陈羽希

西部论丛 2017年5期
关键词:印第安人身份认同

陈羽希

摘 要:美国印第安人作为美洲的土著居民,其地位在白人到达美洲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在丧失母语的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异化和身份认同危机。

关键词:印第安人 身份认同 精神异化

一、早期的美洲印第安人

在欧洲殖民者人侵之前,美国印第安人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发展较快的农业部落中,印第安部落的人们已经普遍种上了玉米,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鱼肥[3]。经济上,印第安人则以农业为主。据推算,中西部的印第安人在公元前5000年就懂得种植农作物。玉米、土豆、南瓜、西红柿、各种豆类、花生、巧克力都是印第安人的宝贵贡献。单单就西红柿来说,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不可缺少的食品,印第安人的农耕技术和农作物对于北美最初的移民尤为重要,是他们赖以为生的主要源泉[3]。总而言之,美洲印第安人悠久的历史和其所创造的文明是客观存在并且不容抹煞的,然而这些文明和成就却被接下来到达美洲的白人们否认其历史也遭到美国主流社会的长期污蔑和扭曲。

二、白人到达后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奴役

(一)对印第安人土地的掠夺

殖民者用洋枪、洋炮打开美洲大门,给印第安人带来了灭頂之灾。殖民者疯狂掠夺,残酷屠杀,并带来了旧大陆的病毒。印第安人遭到涂炭,人口锐减,几乎濒于灭绝。虽然英勇的印第安人进行了长期殊死反抗,但终因武器相差悬殊而失败。据统计,从1778年同特拉华人签订第一个条约起,到19世纪70年代白人同印第安人共签订了 370项条约,差不多每项条约都同剥夺印第安人的土地有关,白人就这样侵占了印第安人世代相传的家园和土地。[4]合众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成为驱赶和迫害印第安人含泪进人贫瘠而狭小的保留地,1890年伤膝谷之战标志着印第安人有组织武装抵抗的结束。如此曠日持久地进行战争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剥夺和反剥夺的殊死较量。

(二) 精神上的同化

1850 年后,通过实施保留地制度,美国政府公开而系统地展开了对印第安人的强制同化和改造。白人鼓励印第安人摆脱其传统生活方式,学习白人的生产生活方.同时,通过实行保留地制度,将印第安人隔离并通过传教士在印第安部落组织中传教,开办学校和宗教团体,强制印第安青少年接受白人教育,逼迫印第安人放弃自己的传统宗教信仰,已达到文化上的同化。[5]如1880年颁布的《印第安人学校规则》规定,教会和政府开办的学校一律用英语教学,禁用印第安语,禁止印第安传统服饰和发式,如有违反则停止政府的拨款。著名的卡莱尔印第安儿童寄宿学校的办学口号就是“消灭印第安人,造就一个新人”。[5]

三、尊重差异的多元政策

进入 20 世纪,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越来越强烈。美国社会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也开始反思社会公正、民权及社会经济和政府改革问题。尤其是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流观念逐步向包容和尊重差异,印第安人要求自治的斗争与美国社会尊重差异,倡导多元的主流观念,共同促进了文化多元主义的发展,20 世纪美国印第安人政策的变革由此得到积极推动。文化上,1934 年通过的《印第安人重组法》撤销了对印第安人使用传统语言、信仰传统宗教的禁令。1968 年,联邦政府颁布的《双语教育法》首次承认英语以外的其他少数族裔的语言在公立学校拥有合法地位,把包括印第安人在内的少数族裔争取教育机会平等的努力转变为了法律。到 20 世纪末,先后通过 1972 年的《印第安人教育法》、《1994 年部落自治法》等一系列法案,印第安人文化生活的自决权得到鼓励和保护。[5]

四、不同政策下印第安人对其身份认同的思考

(一)身份认同的概念

威廉·布鲁姆(Williams Bloom)曾指出:“身份确认对任何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要求。个人努力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也努力设法维持、保护和巩固身份以维护和加强这种心理安全感,后者对于个性稳定与心灵健康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印第安人在白人的奴役下由一开始的美洲大陆的主人变成饱受折磨的边缘群体,其间他们不仅面临生存生活的问题,也面临着精神上的自省和反思,即其身份重建的问题。在新的环境下,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认同什么?”他们需要寻求到一种能够令自己满意的意义解释,以便消弭在异质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所产生的心理矛盾,使自己与居住国的文化联系得以重建 。

(二)印第安人对其身份认同的思考

在白人文化的各种冲击下,印第安人所面临的对异域文化的不适应,及其所产生的观念、心理和行为的冲突和焦虑体验以及沉重感,使得印第安人开始艰难地寻求自我的归属。白人入侵后,通过各种手段掠夺他们的土地,印第安人原先独立管辖部落事物的权利和主体地位被剥夺,民族部落的独特文化被贬为“低等的、落后的文化”.这一切都使印第安人开始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了怀疑:“我们究竟是谁?”即使早在1924年,美国印第安人已被美国法律确定为美国公民,但实际上他们享受不到完全的公民权利,他们与政治无缘。在经济上,他们的收人和生活水平仍很低,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文化上,面对巨大的文化差异和美国白人文化的强势突进,印第安文化显然招架乏力,白人的价值观是始终主导这个年轻的民族国家成长的主流价值观。

小结:

综上所述,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美国印第安人一直徘徊在美国社会的“边缘地带”。他们自身根本无法彻底融入其中任何一方并与之形成内在的和谐,并且任何一方也不曾将其视为“自己人”. 印第安人就这样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状态之中艰难地寻求着自我的归属。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帕特森. 美国政治文化[M] .顾肃、吕建高,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7.

[2] 张友伦.美国印第安人历史研究中应当澄清的几个问题[J].南开学报,1995(5):142-146.

[3] 张骏.从同化政策到尊重差异—美国印第安人政策演变的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3):87-99.

[4] 李剑鸣.文化接触与美国印第安人社会文化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 ( 3) : 157-174.

[5] 李剑鸣.美国土著部落地位的演变与印第安人的公民权问题[J].美国研究,1994(2):39-46.

猜你喜欢

印第安人身份认同
可可曾当货币使用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印第安人爱玉米
印第安人布克
西部片里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