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的初步认识》磨课记

2017-10-21王懿君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角的初步认识画角后教

王懿君

《角的初步认识》是我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前我收集了一些资料,看了一些案例,了解了教材的编排体系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思维特征,虚心向专家和同行请教、探讨,教案多次进行了修改,多次进行了试上。从一开始设想的“预习后教”到后来的“辨析建构”,终于形成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画出自己心中的角,然后通过引导辨析,让学生逐渐清晰角的特征,重新整合、建构对“角”的认知。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历练,整个磨课的过程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收获,使我更新了教学理念,获得了成长。

【课前思考】

“角”是图形与几何中“图形的认识”的内容之一,它是学习多边形的基础,学生获得一些关于角的初步知识,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虽然二年级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对角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角还是第一次,也是极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和一些学生熟悉的平面图形,帮助学生逐步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并在活動中感受和认识角的特征。

【第一次设计】

在我们数学教研组业务学习时,学习了“预习后教”的课堂教学策略,于是我想用“预习后教”的方法来尝试一下。我是这样设想的:先制作了一张预习单,让学生跟着预习单上的任务要求在家中自学课本,第二天上课时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创设一些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化、架构知识。

教案设计好后,我拿着教案去请教江苏省特级教师苏瑜。苏校长看后,觉得《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着重要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形状,如果让学生自学的话,学生就只会在书本上看到直接抽象出来的几何角——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形,缺乏让学生经历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学生就无法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建构角的概念,只是得到一个结论而已。而且低年级的学生还不善于自主学习,不大会预习,所以这节课不太适合采用“预习后教”的方式。

然后我们又讨论了“抽象角”的环节该如何进行处理。我认为可以展示具体的实物,利用实物上的角将角画在黑板上,以此抽象出角。苏校长则认为:学生对角并不是一无所知,例如,生活中常见的五角星、三角尺,为什么它们叫“五角星”“三角尺”呢?学生都知道“五角星上有五个角,三角形上有三个角”。这说明学生已经隐约有了角的概念,让学生将自己心中的角用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然后在学生们的评析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构建出自己正确的角的概念,岂不美哉?我听了觉得这样设计非常新颖,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建构。但这样一来,课堂就放得太开了,我还收得回来吗?学生画出的心中的角会是什么样子?一切都是未知。不在我掌控下的课堂,我几乎不敢想象,还是用自己保守的教学方法比较保险些。可我听了苏校长的想法,再回头看看自己的设计,又觉得自己的设计毫无新意,牵着学生走,生怕他们会摔跤,这样的课堂肯定十分死板。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用苏校长建议的方法来试一试。

【第二次设计】

第二次设计中,在“抽象出角”的环节,我采用了苏校长建议的方法,先让学生画角,然后再辨析。学生认识了角之后,注重让几何角回归到实物角。如指着一个直角问:你在什么物体上见过这样的角?让学生将几何角与实物角紧密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让学生从这个环节的活动中感受到角的大小,分散了“角的大小与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长无关”这个知识的难度。

这样设计后,我进行了两次试上,前面“抽象角”的环节都出现了较大的问题,超出了掌控,让我感到确实难以把握,后面的环节两节课都差不多。关键是在学生画角的地方。第一次试上:学生说出主题图哪些物体上有角,并指一指后,让学生画一个自己心中的角,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几乎没看到画得正确的角,要么把线画得不直,要么画一个三角形或五角星,完全没有“一个角”的感念,以致我找不到什么可用的资源,给学生进行对比辨析,让我颇觉尴尬。第二次试上:吸取了第一次学生全都不会画角的教训,我特地拿出了一把三角尺,让学生指一指上面的角,强调要画一个角。结果学生全都把三角尺拿了出来,画出了一个正确的角,几乎没有画错的,以致我又一次找不到可用的资源给学生对比,让我又一次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我细想了这两次试上在引导时的差别:第一次试上只是在具体实物上找了角,学生还未能在众多实物上得出角的共性;第二次试上用的教具是三角尺,是一个几何形体,学生几乎能“看”到几何角的样子,所以都画出了角。怎样开展教学才能让学生画出形状各异的图形呢?到底怎样导入才能把握住这个“度”呢?而且学生画的角比较小,放到黑板上看不见,实物投影仪上又放不下,该怎样操作呢?我陷入了困境。后来在苏校长和数学组同事们的建议下,我再次修改了教案。

【第三次设计】

导入时我先拿出一个五角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角”的样子,而不拿实物三角尺,这样学生在画角的时候,不一定会想到用三角尺来画,如此一来,学生所画的“角”就可能有弯曲的线等其他隋况,这样就能为学生通过对比辨析感受到角的特征提供丰富的材料。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也确实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画法,有正确的、有错误的,于是后面的辨析活动就有了丰富的资源。我想:这样设计一方面能让学生感受到角的样子,另一方面学生又对如何画角产生了不同的想法,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效果。这样,这个“度”就把握住了。

针对学生所画的图看不清的情况,苏校长建议我预先估计好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画法,事先用粗的勾线笔画出来,学生画的有差不多的就可以直接贴在黑板上,如果学生画有自己预料之外的,就当场用勾线笔把它描粗些,并把图形编上号码。我这样一试,效果确实不错,难题迎刃而解。

第三次设计中,改动较大的还有“创造角”这个环节。在这几次的设计中,我一直都是把“创造角”和“角的大小”整合在一起的,但在前两次的设计中,我是分批投放材料,先做活动角,再让学生用纸折大小不同的角,再想办法用其他材料创造出角。在第三次设计中,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将材料一次投放,为每一小组都准备好一个材料袋,里面装有吸管、小棒、长方形纸、圆纸片、毛线等,比一比哪组的创意多。学生做好后,选择学生不同的做法上台展示、评析,并指导学生做出活动角,从而掌握角的大小的判断方法。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更让学生不拘泥于一种材料的限制,发散了他们的思维。

【课后的思考】

课中,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画出自己心中的角,然后通过引导辨析,让学生逐渐清晰角的特征,重新整合、建构自己的认知,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走向抽象逻辑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真正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这节课我共上了四次,期间教案经历了无数次的小型修改,让我深深感到上好一节课真的很不容易。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历练,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样的磨课过程,使我更新了教学理念,获得了成长。感谢经历的“风雨”,让我见到如此美丽的“彩虹”!endprint

猜你喜欢

角的初步认识画角后教
画角的发现
天净沙·冬
谈学生作图经验的积累
把握学情,丰富感知体验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单元自测题
“先学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