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

2017-10-21张玉华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7期

张玉华

【摘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效果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主要标准得看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再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能直面数学文本,在独立探索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完善思维、掌握方法,在练习与反思中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文本 目标指向性 板块教学

第一板块:设计合理的自学目标。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

自学目标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自学效果的基本构想。学生觉得自学数学困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一种“直面数学文本的学习能力”。因此,自学目标首先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点、智力发展等因素出发,根据学生具备的数学素养,制定明确的、具有指向性的自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把自学类型分为课前自主预习和课中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乘法笔算”时,我是这样组织学生进行课前自主预习的:

订一份杂志,每月要24元,一年要花多少钱?

(1)列出算式:______。

(2)用学过的知识试着计算结果:________。

在预习作业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算法:①先算出半年要多少钱,再算出一年要多少钱。②先算出10个月和2个月各要多少钱,再合起来。③先算出一个季度要多少钱,再算出一年要多少钱。预习后的课堂,教师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学情,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确定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思路。

在教学一个数乘10、100、1000……的计算规律时,我提供了这样的课中自主学习要求:

(1)用计算器算一算。

3.05×10=

3.05×100=

3.05×1000=

(2)观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我发现了:____。

(3)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计算器计算,充分发挥了其在规律探索中的便捷性,学生很快整理出了三道算式的结果,并且研究出了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甚至在举例验证时,不少学生得出当数位不够时,先用0补位,再移动小数点的结论。自主学习后的课堂,教师的教更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诱导性。

设计合理的自学目标,会让学生原有知识在头脑中产生显著变化,从而促使原有知识结构及时重组。对学生而言可以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去构建新知识,真正独立体验探究过程,对教师而言可以很好地整合学生的自学思路,重组自己的教学设计:如果是大部分学生已会的内容,教师只要顺水推舟,组织同伴交流、集体交流,这样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如果是大家都迷惑的地方,那教师就要不惜笔墨,发挥引领作用,为学生答疑解难;如果是重点所在,那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再来说一说加以巩固。

由于学生个性发展水平不同,教师可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自主学习要求,并且鼓励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自己制定自学目标,让每个学生有最大程度的发展。例如,在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时,可以把自主学习目标的设计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就身边的长方体或正方体进行研究,发现特征。同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发展性的学习材料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如激发学生把长方体或正方体展开后进行探究,通过“体”转换成“面”,“面”还原成“体”的实践过程,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逐步形成。

总之,教师安排给学生的自学任务必须是对学生有价值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有关。而学生的探究以现实水平为起点,在目标教学的引领下,释放潜在能力。

第二板块:搭建互动展示的平台,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分享与肯定,是透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辩证、澄清从而构建出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知识体系。学生自主学习大多是个体学习行为,各有各的收获和感受。因此在课堂上就有必要进行小组交流和集体交流,相互补充、完善,使学生对课本的学习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知其一又能举一反三,知其中而又能优越之于外。

1.展开合理的小组讨论

首先,小组合作要分工明确,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有事可做,比如,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其次,小组合作必须明确交流的具体内容:一是,对自学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进行讨论,促进思维相互启发和对知识全面的理解;二是,通过讨论,聚散为整,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组织学生对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讨论,深化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对开放性问题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例如,教学两位数的口算加法时,我要求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展开讨论,由于小组分工恰当、交流有序,学生在口算47+39时出现了多种方法:

(1)47+30=77 77+9=86(2)40+39=79 79+7=86

(3)47+40=87 87-1=86 (4)50+39=89 89-3=86

(5)45+35=80 80+2+4=86 (6)40+30=70 70+7+9=86

小组合作交流,不仅促进个人的思维在集体智慧中得到发展,而且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形成了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通过讨论、争论、辩论取得1+1>2的效果。

2.搭建全班交流平台,让学生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合作学习

这时教师扮演的是倾听者和点拨者的角色:一是,教师通过引导性的提问,让学生把遇到的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疏通思路,促进问题转化。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引导:平行四邊形面积我们不会算,但是我们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这时学生必然想到通过切割、平移的方法进行转换,解决问题;二是,围绕重点、关键问题进行强化,使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牢固、清晰的储存起来,为今后有效学习提供稳定的支撑点。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重点是根据关键句找准单位“1”,结合等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对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策略进行总结归纳,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关系研究;四是,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表达方式和各种意见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和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例如,解方程中等式性质的运用。

第三板块:给予学生反思空间。拓宽练习渠道

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的确,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离不开自我反思。但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尤其是小学生还不能熟练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思考,常常需要教师帮助和引领。因此,课堂教学应给予学生反思空间:一是,让学生对全课的知识进行概括性的归纳;二是,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三是,对问题探究的思路进行回忆整理,进一步优化思维过程;四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继续探究的欲望。一节课下来我们不妨问问学生的收获,了解学生的掌握状况,为下面组织练习、完善认知打下基础。

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例如,在“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我结合教学中的重难点,设计了这样的题型:“帮助小马虎(给出两道改错题)”“根据158×32=5056,直接写出各题的积”“已知48×73=3504,给式子点上小数点,使等式成立,你能想到几种方法?”“我做小判官:(1)1.25×3.2=4,(2)8.05×1.2=4(计算与估算)”等。

练习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基础生需“吃得饱”,优等生能“吃得好”。练习中,我设计了一星题面向学困生,以基础知识为主;二星题面向发展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三星题面向优等生,富有挑战性。

练习是有效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教材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基础练习,注重知识和技能;比较练习,注重策略运用;综合练习,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宽度;开放练习,训练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实践练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练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