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横看成岭侧成峰

2017-09-30李生鹏

甘肃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文本

李生鹏

【关键词】 阅读能力;多视界;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4—0097—01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视界阅读文本,不要局限于某一点、某一方面,更不要局限于某书或某权威,而应放开思想,突破禁锢,打破常规,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养成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读中获取信息,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得到精神的享受,让学生真正在学阅读中享受语文。那么,如何打破常规,培养学生多视界阅读文本的能力呢?笔者谈几点做法。

一、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的视界去阅读文本

马克思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主要反映生产关系;法国丹纳《历史与理论》也认为:理解文本,从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去理解。这一点是我们目前做得比较好的,这几乎是我国目前阅读文本的唯一方法。每一个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历史、背景等独立存在,它总是在历史的某一点上的作品。因此,从文本所处的时代特征、作者的写作背景去思考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就要分析先生当时所处的社会时代特征,以及当时的环境对他的影响,从中窥视出朱先生那种既忧国忧民,又有个人境遇之忧的思绪,即文本中的“淡淡的愁绪”。通过这些特定的历史,看到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这种分析作品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比比皆是,在此不再赘述。

二、从作家心理和创作过程的视界去阅读文本

中国古代有“诗言志”的说法;西方勃拉蒂也认为:文学是作者的情感喷发。从这种视界去阅读文本,需要对作家本人的生活和机遇,特别是文本写作时的心理活动和创作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也许会由于资料不足,在阅读时得不到更多的东西,但我们至少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种能深度阅读文本的好方法。教师在指导时,则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知识。同样是阅读《荷塘月色》,大家应站在朱先生的心理角度想一想:为什么他会选择那样一个时间、地点、景致来写?朱先生主要受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既有改造社会之心,又不可能作出过激的行为。试想,要是既受过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又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闻一先生,此时会怎样写?鲁迅先生会这样写吗?通过从这个视界去阅读文本,我们或许会对此文有一个全面且深刻的认识。

三、从作品(文本)本身的视界去阅读文本

二十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雅各布逊和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索绪尔均主张文学的自主性——文学研究的自主性和文学创作的自主性:用语言方法来研究文本,强调作品本身的研讨。时代也好,背景也好,作家本人也好,與作品肯定都有很大的关系,但客观存在的作品本身,也肯定会与作家本人所表达的思想不能完全(也不可能完全)合拍,总有一些现实的距离,即“能指”与“所指”。以《荷塘月色》为例,其景色很美,这美景本身传达出了作者的一个什么信息?这种信息通过文本完全表达出来了,还是没表达出来,还是超出了作者的“所指”?作者要表达的是一种“淡淡的愁绪”,而文本里反映的内容,除了这种“愁绪”外,还有没有其他情绪?当然,这些理解也许不一定正确,但不能说明我们不可以这样解。

四、从读者(学生自己)的视界去阅读文本

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在他的《真理和理解》中认为:只有通过理解性的解释来回到事情的本真,才可获得真理。每一个读者因其经历、文学修养、所处的历史不同,对文本的理解肯定不一,如非要千篇一律,只会束缚人的思维,影响人的创造力。但现实中,我们往往把成年人对作品的理解,专家教授对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学生,非要学生理解其不能(至少暂时不能)理解的东西。如果学生以自己的视界去理解文本,虽然得不到我们所想的得到(其实也根本没有必要得到)的东西,但学生得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自己的东西。

总之,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必须打破常规,打破禁忌,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开阔起来、活起来。

编辑:马德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