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9-16邱晓红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2期
关键词: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家庭教育

【摘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偏理论化,忽视个性化需求,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公共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此外,还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轻视就业教育;依赖学校教育,剥离家庭教育;注重理论灌输,缺乏实践锻炼;习惯突击培训,缺乏系统培养;热衷课上教学,忽略课下活动;喜欢校内规划,缺少校外实践;注重学生进步,忽略教师提升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中特有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理论灌输与实践引导相结合、全程教育与全员教育相结合、课上教学和课下活动相结合、校内规划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教师提升与学生进步相结合,才能有效应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发展 就业指导 家庭教育 实践锻炼

【基金项目】嘉应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新闻专业为例”(项目编号:JYJG201702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206-02

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性难题。教育部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要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国家重视和大力投入,使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在师资、经费和环境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回应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局。然而,在许多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要求,” [1]存在着教学内容理论化,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共性问题。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中特有的问题。

1.重视专业教育,轻视就业教育

如今我国高校采取的是专业化教育,即按照文理工等学科特征分为各种不同的专业。大学采用专业化的教育,无可厚非,这是为国家培养专业化人才的需要。大学中实施专业化教育,并不是说不要其他的教育比如通识教育、就业教育、生命教育等。然而,“我国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只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2]这样一来,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问题百出,甚至是一些就业常识性知识,比如不懂如何介绍自己、如何制作简历、如何写求职信等。

2.依赖学校教育,剥离家庭教育

中外教育家都认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一古今中外人们都认可的真理,在当前大学教育中却变了味,大学承载了教育的所有责任。笔者认为,家庭教育甚至比学校教育影响更大。因为学生主要还是在家庭里成长,耳濡目染的都是家庭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诉求。因此,就业教育在过多依赖学校,剥离家庭责任的情况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甚至专业教学工作都做的十分沉重。

3.注重理论灌输,缺乏实践锻炼

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的应用型学科,实用型的内容要想讲出效果,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由于“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专职教师数量少,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便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兼职教师。”[3]他们对学生的需求和情况比较了解,但是缺乏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相关的专业知识,且缺乏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战经验,缺乏紧随市场的求职体验,对社会招聘程序、市场需求和招聘技能等了解不多。此外,部分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师缺乏专门系统的培训,大多仅凭自己的就业工作经验开展教学,对课程设置与内容思考不够,上课随意性较大。

4.习惯突击培训,缺乏系统培养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过程,需要有计划、有步奏、有目的地进行开展。从教育和学习的规律来看,知识的传授和吸收,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经过日积月累,广积而博发,大学生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也是如此,需要从大学生一入学即一年级开始有步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和引导,而不是像当前许多高校那样,就业教育课程设置在大学三年级或是四年级,换言之,也就是在即将毕业的时候进行临时突击,传授一些就业方面的毛皮知识或是求职路上的一些花拳绣腿。

5.热衷课上教学,忽略课下活动

在课堂上传授就业知识,无可厚非,但就目前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教学形式而言,还主要拘泥于传统授课方式,大多采取大班教学,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的授课规模,并且主要采取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和记的教学模式。未能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多练很好地结合起来,未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引导学生去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去运用和检验。在这样的师资构成背景下,顯然无法达到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应有的教学效果,实现指导大学生就业、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任务。

6.喜欢校内规划,缺少校外实践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重视的问题,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各种政策和措施,如今也日益丰富。在高校里,为了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许多高校积极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开展关于职业发展的各种竞赛、挑战杯等。表面上看,高校为了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做了许多工作,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这些教学活动或是实践活动开展的热火朝天,但是还仅仅局限于校园之内,没有与用人单位接轨,没有经过实战或是实地实践,属于纸上谈兵。

7.注重学生进步,忽略教师提升

教育有起点没有终点,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生需要学习知识来提升自己,教师也一样,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升新技能。在学习知识这一方面,教师要与学生一样刻苦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因为教师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需要有一桶水。当前许多高校把衡量教育实效指标的目光都集中在学生身上,认为学生找到工作就是教育效果好,找不到工作就是教育效果不好。这样忽视了教学相长,忽视了学生进步与教师进步之间的密切联系,割舍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二、提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的对策

打铁还需自身硬,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大学生充分认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了解就业政策和行业现状,分析自身的优点与不足,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掘自身的就业潜能。与此同时,学校和全社会也要有所作为,共同努力,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1.实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分专业的教育。学生填写高考填志愿就是选择自己将来学习的专业。一定程度上来说,专业课教育是解决“技”的问题,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专业课,通过这些科目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素养和能力。从社会需求的层面上来讲,社会不仅仅只是需要学生拥有相关的技术就满意了,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潜质、团队精神等等。这些品质和能力还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培养。简言之,通识教育是解决培养学生“能”的问题。目前各个高校并不是都有条件开设通识课,但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是一定会开的。所以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时候必须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或公共课)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2.实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成才和发展影响最为深远。一名大学生人从小学算起到大学毕业,升学顺利的情况小至少需要15~16年。按照国家统计局2012年9月21日公布资料显示,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计算,一个人将有1/5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家庭对大学生来说是生命的摇篮,是成长成才的第一个驿站,家庭的成员、教育成员的教育背景、家庭的经济状况等影响都会深深地在大学生身上打上烙印。显而易见,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归宿,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关节出现偏差都会影响到教育效果,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才。

3.实施理论灌输与实践引导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新兴学科,内容丰富,涉及到教育学、管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交礼仪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地灌输理论,又不能彻头彻尾地开展各类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一方面要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就业的理论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还要在课堂上将一些理论和方法通过各类启发式的活动,比如面试模拟、团体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施全程教育与全员教育相结合

知识的积累,理念的树立,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和引导,单靠短时间的突击和个别教师的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必须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始终,做到教育全年不断线,即在本专科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在本科和专科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展“职业规划与发展教育”,本科三年级和专科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導教育”,在本科四年级和专科三年级阶段,开设“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以此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就业形势,提高求职能力,增强创业意识。除此之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还需要整合学校的各专业课教师、行政人员、服务人员及学生的家人等共同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人人促就业的氛围。唯有这样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5.实施课上教学和课下活动相结合

纵观世界各国高校,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方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也不例外,科学合理地安排一定的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除了进行必要的课堂教学外,还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的活动,比如各类挑战杯、职业规划大赛、文娱文体活动等。学生通过参与各类活动,一方面培养可以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了解社会。

6.实施校内规划和校外实践相结合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在于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大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换言之,大学生自进大学校门之日起就要准备好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所以,高校专门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规划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职业。众所周知,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规划自己的生涯不能为了规划而规划,还要主动、自觉、勇敢地到社会上实践自己的规划,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并不断地修正期望值和修正计划。

7.实施教师提升与学生进步相结合

从哲学角度来讲“教”和“学”时一对矛盾,二者对立统一。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会反作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教师在解答学生困惑的同时又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技巧。学生在解惑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提高素质。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和进修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为学生解疑答惑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起决定性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变化的条件,起促进和延缓作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教学归咎起来还是外因,最根本、最关键的还是要靠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摆正心态、积累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丰富经验、挖掘潜力、整合力量,充分认识自己,认识当前的就业环境,把职业发展与就业作为大学时期一项重要的事情来对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教学质量和实效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红艳.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

[2]樊文皓,郝刚.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提升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2).

[3]王培莲.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成摆设[N].中国青年报,2011.5.16 .

作者简介:

邱晓红(1987-) ,女 ,福建上杭人,广东嘉应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家庭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浅谈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与能力建设探析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